第八章 宗 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70&run=13

自古名山大川多有佛道庙观。徂徕山有美松秀柏、幽壑深谷、龙潭流泉,是僧侣道士修行所向往之地。道家宫观当以二圣宫、隐仙观最为著名。佛教寺庙首推光化寺、四禅寺。旧称徂徕有七十二观寺,光化寺全盛时号称有僧人99人。据各寺重修碑文所载,捐助者许多来自徂徕山区之外,足见影响之广、历时之久、香火之盛。
徂徕山由于风景幽深秀美,是道教在泰山一带的弘教基地。据传灵宝派祖师三国吴人葛玄曾游于徂徕东南邃谷。后唐长兴年间,传名道陈抟也曾隐徂徕。金元之际,全真教兴起,丘处机门下全真道第四代弟子丁志年弘道徂徕,兴复徂徕葛氏岩下炼神庵。元代,二圣宫和毛姑庵名重一时。明代,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及宗教政策的紧缩,徂徕山道教隐而不显。清代以蓬莱教派创立为标志,徂徕山道教的发展达到高峰。
佛教在徂徕山区的传播始于魏晋,盛在隋唐。晋代以后,邻近徂徕山的泰山第一望族——羊氏家族深受佛教影响,崇佛释教,注经讲佛。其中,羊氏女子出家为尼,传经受道,弘扬佛法,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至宋代,佛道儒有相融趋势,佛教逐渐走向低潮。元初泰定军节度使、左副元帅、陇西郡开国侯时珍家族重道礼佛,重修光化寺等庙宇,尽复旧观。至清代,随着民间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盛行,佛教则日渐衰微。
1938年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泰安,众多寺庙宫观或毁于战火,或直接被日军破坏。
徂徕山区伊斯兰教主要集中在回族居民聚居区域。境内回族最早在明初由山西洪洞等地迁入到新泰天宝,伊斯兰教随之进入,建立天宝清真寺。后在清代从长清、德州、章丘等地也有部分回民陆续定居徂徕山区周围乡镇。虽然长期与其他民族共同居住数百年,但仍然保持独特的民族宗教特色。
基督教仅有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在境内散播。清同治十二年(1874)卫理公会传入,光绪二十四年(1898)良庄镇茅茨牧区成为山东教区中心教区所辖6牧区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7月,该教会教士勾结“奉教奸民”程锡殿及士绅姬茂才等,“私立合同借约”,侵占徂徕山大庵峪之道院、树株、山田。泰安籍议员朱承恩(良庄镇石楼村人)闻讯,向省谘议局提出议案,要求制止。经局公决后呈请于抚院。十月十四日,山东巡抚孙宝琦批示后予以制止。中华基督教圣公会亦称安甘教会,19世纪70~80年代传入徂徕山区,至1920年徂徕镇崔家庄分堂有教徒350余人,为泰安主教区所辖。1916年11月26日,设在泰安的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利用各地分堂招募华工1000人,其中仅徂徕崔家庄即招募34人。12月初,所招华工由威海乘船抵法国白郎城后,编入英法联军华工军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承担挖战壕、修工事、运弹药等战地勤务。至1919年秋,华工陆续返回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