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元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66&run=13

本节收录金元石刻37处(含佚刻23处)。主要有“竹谿”篆刻、四禅寺敕牒碑、炼神庵摩崖、王野人诗刻等。
赵善达禅师碑※ 佚。《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金光化寺赵善达禅师碑:正书。文云:天眷二年(1139),世阅五十九。末云:壬申孟夏五日。考为大安四年。”按:大安无四年,似于金天德四年(1152)立。
“竹谿”篆刻 勒作书坊附近岩壁上。二字皆篆书,未署名,传金代党怀英书。《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金‘竹溪’二字:党怀英篆书,无年月。徂徕山攒石崮北崖。”一说蒙古国时高翿书。清段松苓《山左碑目》卷一《泰安县·待访》:“元‘竹谿’二字,高翿书,在徂徕山西北攒石崮北崖。”

六逸堂碑※ 佚。《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金徂徕山六逸堂碑:《天下金石志》党怀英撰并书。泰安州。”约立石于金大定年间。
四禅寺敕牒碑 在四禅寺。金大定二年(1162)立。碑高93厘米,宽86厘米,厚20厘米。碑体完整,上部文字清晰,下部文字漫漶。《岱览》:“右碑,高二尺七寸,广二尺四寸。作二层,上层敕牒有礼部衔二列,一真书,字径二寸,一行书微小;敕牒三列,行书,字径二寸,惟‘奉敕’字独大。‘泰安军’一段及年月下姓名皆真书,字径五分。其用印处有三,印径二寸,篆文曰‘尚书礼部之印’。后三衔字径一寸五分,末行字阔二寸四分,甚扁。下层记文三十行,行十一字,字径五分,皆真书。碑立寺中,今与寺俱佚矣。此从旧拓本录之。”碑未佚,犹在寺中。上层碑文谨按牒文原式著录,以见当时牒文格式。
碑文:(上层)
尚书礼部牒
泰安军奉符县天封寺僧法润、东平府普照寺受业僧普汶、太平镇
庆成院受业僧义政,状告见住本□□□□□□□四禅庵。本庵房
屋系伍拾间已上自来别无名额,依奉
上畔,已经本军中资库纳讫,合有钱数,乞立寺额,须至给赐者
牒奉
敕可,特赐“法云禅寺”,牒至准
敕,故牒。
大定贰年贰月□日,令史向升昇(押),主事安(押)。
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无押)。
宣威将军郎中耶律(无押)。
侍郎、正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修国史王(押)。
(下层)徂徕山之西峪有寺基□,相传曰古四禅寺。数代老宿结庵作室居之,仅就绪矣。大定二年冬,有前住持法润等,经官纳钱,赐额“法云”。润既法□光檀越,乃命福灯□为□□□,窃见□势峻侧,山水冲注,难以修盖,□□□□□□□□□□故址瓦砾犹在,因以兴建,遂具状告官,许令移徙今所建之地,□□□□□□□□□□□□□□□□□□恐后□□□不知其由,迺将寺敕刊勒贞石,为远久之传云。时大定岁次壬辰庚戌月甲午日纪。
南王村:维那首韩□、耿法林、蒋法莹、韩友、韩遹、蒋存、杨宥、皇明常。
西朱村:维那首张明宽、高法元、毕政、王琮、张清、任成、密仙。
劝缘住持沙门福灯立石。
西王村木匠王真、石匠王永模刊。
石震题名 位于徂徕三岭崮东崖,“独秀峯”摩崖左侧下方。长125厘米,宽35厘米,楷书。文字已漫漶不清,仅有“秀”“峯”“览”等字可识。《岱览》:“右真书,勒独秀峯北崖。庚寅,盖大定十年(1170)也。”
题刻:徂徕居士石震过独秀峯,览太白遗刻有感,题识于后。婿党怀英偕行,庚寅长至日。
宝岩庵僧福深等题名※ 佚。题刻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宝岩庵所在不详。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宝岩庵僧福深等题名:正书,大定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在泰安东南九十里徂徕山。”
重修法云寺碑※ 佚。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岱览》:“右碑,亦分上下二层,上层刻敕牒,与四禅寺牒文皆同,惟牒文见住本下‘军奉符县羊栏村’七字未损,及‘拾贰月’与四禅寺牒云‘二月’者稍异耳。此碑高四尺四寸,广二尺五寸,上层字较彼碑差小,下层记文二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字径五分,并真书。在寺中殿前,南向。”按:上层敕牒与四禅寺牒文相同,兹不重录。
碑文:重修法云禅寺之记
徂徕山南羊栏村有四禅寺废基,石佛断碑尚存,创建于北齐河清二年。今有僧福灯者,兖州曲阜人也,俗姓屈氏,爰从妙龄,慕善出家,为童行。时云游济南,投开元寺普贤院。安居日久,礼僧赐紫真教大师善慧为门人,受业披剃。厥后,出入起居,事师之礼,□罔不循。一日语福灯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佛道至妙,苟非我辈,孰能阐扬?汝其念之,当择有缘之地,以回胜事。”他日,福灯飞锡北来,故照此所有大因缘,与僧法润等,结庵上峪。或迎送约束,或求化僧储,往来维行斯地。观其四禅古迹,未尝不恻然动怀。屡见檀越高年硕德,具说修建之意,翕然喜从。有西朱村《华严经》藏主张明宽、南王村韩法圆,俱受五戒,自后酒肉荤腥,特不濡唇。二公同志,悦清净、慕山林,凡百正己,惠贫放物,仁义兼行,为里人所重。举事推诚,住持僧福灯坚请明宽等为□首,虽义不获,己退省毕抑,不惟不敢自擅,亦叹独力不暇给也。遂专见众村耆艾,说其修建缘事,靡不允合。即约同陪入山,临四禅古基之次,仿徨周览。少顷,灯公谓诸公曰:“此废败之地,不可荐修寺宇,当别卜善地而兴创之。”佥曰:“然。”于是去古基北数百步间,选地数亩,形势爽垲,宜建佛宫之地。当年二月差收谷,且辟荒榛,起磐石,修□址,人皆不惮服勤之劳。新□既成,遂乃鸠工集役,遴选材木,以经以营。富者输财,贫者效力,修成法堂、方丈、僧房各五楹八椽,寝堂三楹八椽。栋宇雄壮,檐殿高揭,窗牖疏明。经始于大定辛卯仲春,庆成于丙申孟秋。其笆瓦材木,阶砌石局,工师日食之费,约用钱伍千余贯。蒙檀越厚助,俾衣钵有资。既而堂宇功毕。灯公与众纠首共□,幸遇昭代,圣□复起,□大定之初,天下鸿宁,释教大兴。□□□住庵僧润公等,与善知识数□□大发□意,裒集钱叁百贯,依奉上畔,经本军军资库纳讫钱数,乞示寺额,伏蒙朝廷特赐“法云禅寺”。噫!寺之名额尚矣,堂殿、佛像、廊庑次焉。若不刻于石,永怀废毁之忧,命莘夫以纪岁月,垂诸不朽。梵刹之侧,诸山环拱,屹然而起者,东曰他山,西曰谷积山也。蔚然而秀者,南曰独山也。潺潺乎泻于两峰之间者,方丈之后溪也。三门之前,泠然清浚,注焉而不盈,酌焉而不竭者,白莲泉也。其余林木溪壑尤美,不可胜言。异日,老宿大德,若闻而知之,接袂连驭,自他方而来,栖迟于此间也。愚虽颛蒙,窃闻法云禅寺檀越四远,乡村繁阜,风俗协和,礼义相睦,纯质而厚,简约而廉。贫居豪室,慕善之心,□皆有之。每当春冬农隙之时,或于精蓝,或就私第,举莲社,广斋供,延僧流,赞诵梵音,讲究贝书,瞻礼圣像,□兴□□□□□勤,是知佛教不可思议。住持僧福灯,自天德二年、贞元元年,两次经本军陈□□乞存留余□公据二本,带请到绕三山栏地土□□□□□南至谷积山□□□□□□西至□山高家崮,□□□□□□□□□□□□内据称,除出石栅阔石曼砣□焦砂岭外,合输□□□。至大定八年,又经本县告状,出给公据,令福灯毁坼翻移,□□□□屋宇材木砖瓦一□修建施行,是为可书。自度肤浅,故不敢述文,姑摭其实以志之。大定丙申仲秋晦日,故济州司录孙张莘夫谨记。田茂刊。
劝缘住持福灯立石。
智公山主塔记※ 佚。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立。《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金光化寺智公山主塔记:正书。大定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竹溪佳境”题刻 勒二圣宫附近岩壁上。摩崖高154厘米,宽35厘米。《岱览》:“金安升卿勒‘竹溪佳境’于岩,字径尺。”清《泰山志》:“安升卿题字(正书,在徂徕西南麓乳山下)。右刻‘竹溪佳境’四大字,每径一尺。”

安升卿题名※ 佚。题刻于金明昌三年(1192)。《岱览》:“右真书,勒屏风岩石上。安升卿,金泰安人,自号三溪逸人。
题刻:岱下安升卿,与徂阳王赓、姜孝仪游徂徕,探古迹。溪谷碌碌,松柏森森。得冠军石经于佛谷,访竹溪六逸于乳山。遂登绝顶,拜感应侯祠,憩于紫霞洞;次临紫滟池、白鹤湾,过徂徕书院,至竹溪庵小饮,跻北岩而望岱宗,心游天外也。明昌壬子孟夏记。”
孔端肃题名※ 佚。题刻于金明昌三年(1192)。《岱览》:“右行书,勒野人洞壁。”孔端肃,金曲阜人,孔子后裔。
题刻:明昌三年秋,孔端肃自阙里之徂徕,访石君德润山斋,游览名胜,历万松岭,登绝巅,礼神祠。北下林壑更幽,一山岣嵝特异,名曰‘玲珑岩’,古洞深敞,传唐王希夷尝栖此,书之以识遗迹云。”
日公首座塔记※ 佚。金明昌六年(1195)立,附刻于大安元年(1209)。《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金光化寺日公首座塔记:正书。明昌乙卯六年春十一日。附刻因公山主塔记。大安己巳。”
陈氏墓碣※ 佚。金大安元年(1209)立。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五:“陈氏墓碣:正书。大安元年己巳十二月初十日。在泰安光化寺。”
重修普净禅院碑※ 佚。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立。普净禅院院址不详。《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天保寨重修普净禅院碑:时日新撰,李居敬行书并篆额。丙戌是太祖二十一年。”
重修光化寺碑※ 佚。蒙古定宗元年(1246)立。碑通高200厘米,宽92厘米。碑额篆“重修光化禅寺之记”4行8字,字径13厘米。碑阳文20行,凡854字。字径2.6厘米,隶书。《山左金石志》:“光化寺碑:定宗元年四月立,八分书,篆额。碑高六尺一寸五分,广二尺四寸五分。在泰安县徂徕山光化寺内。右碑额题‘重修光化禅寺之记’四行,字径四寸。文及题衔凡二十行,字径一寸。高翿撰、书丹并篆额。碑无时代,惟云岁次丙午四月六日记,案丙午为元定宗即位之年,其时未有年号,故但纪干支也。”《岱览》云:“右碑连额高六尺,广二尺八寸,额篆仝题,八字四行,字径四寸。文二十行,行五十字,字径八分,八分书。在寺内壁间,东南向。考《元史·地理志》,兖州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节度使之官,元初已易。此碑时宥犹仍金制,自是蒙古草创之时。丙午为定宗即位之元年,其时尚未建国号、年号,故但书甲子也。”《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五:“重修光化寺碑:……碑阴山场地亩善迹题名。正书,额篆书。”《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重修光化禅寺碑:高诩记,高翿八分书并篆额。在徂徕山东南麓,嵌壁,东南向。碑无时代、年号,但云岁次丙午四月六日记。旧志以是碑为大德十年所立。案碑称时宥立石,其官为承袭泰定军节度使。考《元史·地理志》:兖州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不应至大德十年复称泰定;且节度使之官元时已易,然则泰定军节度使者,尚是金代之职。丙午则元定宗即位之元年,其时未有年号、国号,故但纪干支也。”
碑文:重修光化禅寺之记
宣差东平路万户总管府掌书记益津高翿书丹并篆额
徂徕光化寺者,其来远矣。始创基于后魏,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唐有天下三百余年,衣钵相传,宗派不泯。继以五代之乱,寺从而废。赵宋开国,迨及祥符七年,复赐号“崇庆”,而与明孔山之灵岩相为甲乙。无何,贞祐之变,殿宇堂庑尽为灰烬,靡有孑遗。呜呼!名山胜概,福田善境,何难成易坏也如此。盖废者兴之本,盛者衰之因,此物理之常,自然之道也。我左副元帅、前泰定军节度使时侯,当纷拏之际,卜寨天保,以忠诚义气,力戡大难,保完老幼。事甫底定,又以凶荒饿馑为先备之计,务劝课农桑,使民力本,积劳累功,衣食粗足。时侯意谓,向时大兵之下,我一方生齿不冒矢石,不入汤火,不转沟壑,岂非吾乡中有善人大君子,素积德行,有以感之者邪!不然,何皇天眷佑如此之重也。若不革心惕虑,力行忠信诚悫,焉能应之。眷我光化名刹,真种福香火之宫,不得具眼目人,殆难劝善宏教。遂敦请晖公长老住持,载振瀚音。行缘未尽,以老退堂。方法嗣高弟味公重继祖镫,公以谦退避,游沂水,久而不还。时侯虚法席,使为善耆老士庶无所归依,复遣人致书远迎。公不能拒,振锡而来,遂夷荒铲秽,支倾起废,意在兴崇。袭爵节度使时侯政暇之日,命仆来访方丈。参礼之余,四顾寺基,周览形势,又见作新法堂。僧众谨严,顾谓仆曰:“大人元帅节使致仕,休闲堂下,受戒经营此地,无一日暂忘金碧之像,力犹未到,尚冀年登,民有余力,以为后图。大人之心与味公之心一也。”又语仆曰:“父有德,子不述,非孝也;人有善,外不称,非忠也。敢屈雅意,序其行事,可乎?”仆恭诺承命,谨采摭始终之迹,刻诸琬琰,用劝来者。大矣哉!如来之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乃散在一切诸有含生之类。如来闵念众生,皆有本来之性。为阎浮州中有大点巨奸六贼,往来纵恣,诳诞众生,造诸妄缘乱想,使迷执不归。如来是故喻之以善恶,明之以因果。恐未悟,复诱以天堂,晓以地狱,为善必升,为恶必堕,谆谆切切,唯恐一物之失。乃至劫火焚烧,非法雨无以息业风;苦海沉溺,非慈航不能济骇浪。噫嘻!非如来大慈悲功德不可思议,尚谁能极于此力乎!其无生之理,唯了心见性者得之。仆以固陋无学,安敢以胸臆妄论之矣。岁次丙午夏四月有六日,前进士益津高诩记。
武略将军、都巡检段钦,军民副弹压、提控薛寰,武略将军、总领军民都弹压夏进,详议官郑居常,宣武将军、兵马都总领、兖州观察判官时遇,镇国上将军、承袭泰定军节度使时宥立石。楚太刊。
二圣观田园记 田园记石刻有两处,一刻于蒙古丙午年(1246)元月,一刻于蒙古己未年(1259)三月。己未年石刻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约200字。一处崖石崩落,一处漫漶不清,皆无法著录原文。《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二圣观田园记:记略谓:致仕时侯以本观道众不能安集,乃与其袭爵男宥定议,将自己青石泺祖业地尽行施与。致仕时侯寿终,宥遵遗命行之。后以侯父子功德宏普,不宜泯晦,刊石示远。时袭爵者宥男权也。署己未年三月,无年号。按之《元史》,时为宪宗九年。”
王天定题识 “磐溪。徂阳□□旷□有贵人峰、清风顶、石室、桃花峪诸奇,双流交会,大书曰‘磐溪’□绝观□。时□□己酉五月,王天定识。”己酉即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岱览》:“右并真书,勒礤石峪壁间,今残缺。旧以己酉为至大二年,当是定宗崩后之次年也。”清《泰山志》:“磐溪二题字并跋:王天定正书,在徂徕礤石峪。定宗己酉五月。”
“许鲁斋读书处”题刻※ 佚。《岱览》:“右并真书,勒乳山下。”《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许鲁斋读书处题字:王天定正书,己酉夏五月。是定宗皇后称制元年。”己酉即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
题刻:许鲁斋读书处。岁己酉夏五,泰山后学王天定谨识。
晖公禅师塔志※ 《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光化寺晖公禅师塔志:沙门福汴述并八分书。篆额。岁舍上章淹茂十月,是定宗皇后称制二年庚戌也。”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五:“晖公禅师塔铭:福□述并分书,额篆书。岁舍上章淹茂冬十月。在山东泰安光化寺。”按:其年即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释福汴,元龙兴寺僧。泰安布山大云寺(在肥城安驾庄镇小龙岗石村)有其所撰《泰安州奉符县第六乡埠上保布金山大云禅院通慧大德全公律师行状碑》。
毛姑留诵摩崖 在庙子林区南毛老姑庵遗址之上。文中“乙卯”即蒙古宪宗五年(1255)。据《岱览》载:“乳山西二里,旧有毛姑庵。元初,毛女冠居此修持,既化,时宥为表其墓,因称其地为毛媪谷,曰毛老谷误也。”时宥,泰安天宝(今新泰天宝镇)人,泰定军节度使时珍之子,袭爵。
刻文:乙卯年十一月十九日,毛老姑化而留诵曰:混处修持三十年,是非海里了真缘。如今撇下皮囊去,拍塞虚空亦自然。前泰定军节度使征行千户时宥纪石。
二圣宫诗刻 位于三清殿东,勒二圣宫附近岩壁上。摩崖高66厘米,宽44厘米。诗未署名,世传鹿善森所作。鹿善森,字茂之,金元之际人,以儒入道,隐居徂徕山贫乐岩。
诗刻:白云堆里道人家,木食草衣度岁华。菜圃丹炉闲活计,青桐黄卷恬生涯。纷纷翠袅风前柳,习习香飘雨后花。不挂市朝名与利,且赢高枕卧烟霞。
二圣堂碑※ 《岱览》:“右碑,连额高六尺,广二尺八寸,额篆‘贫乐岩二圣堂之记’,字径三寸。文二十四行,行五十五字,字径九分,八分书。勒岩前,南向。《泰山金石考》云:‘孔元措在蒙古太宗时袭封。丙午乃定宗贵由元年,诸志皆云大德十年,误。’”《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二圣宫碑:高诩撰,高翿八分书,孔元措篆额。在徂徕山阳二圣宫西偏。案《元史·太宗本纪》:孔元措在太宗五年袭封衍圣公。碑署年曰丙午,乃定宗元年。旧志及《泰山图志》作大德十年,误。是年七月并有《二圣观山场田园记》刊石,田园为时宥所施已业地一段及诸人所施地土,又山里一段土。”
碑文:贫乐岩二圣堂碑记
宣圣五十一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元措篆额 宣差东平路万户总管府掌书记益津高翿书丹
盖闻大道混冥,老氏□以启其□,异端□□,孔子□以行其说,乃立言垂训,广大悉备,包含万类,一以贯之,为无穷不朽之教,永作成法。大矣哉!非二圣人者出,其孰能兴之。故老氏以《道德〔经〕》□□□□有三:究元气之祖者,则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行而不殆,可以□天下母。”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焉。”□□□之术者,则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守万物将自化。”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立修身之旨者,则曰:“明道若昧进□□□为道日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戒以刚强,守之柔弱,此道德发用之余蕴,而元妙之大,无有□□,□万世无老氏道几于息矣。夫孔子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也,故祖述宪章,发明盛德,大业流风,善政美化,嘉泽至□□美□试□□□□□□于六经之中,灿然靡所不载。是知孔子之德,为人伦之标准,作王道之纪纲。用之久治,□之□□,诚百王不易之道,世□□□□□□□道,天地也,日月也,无得而名焉。呜呼!三代而下,乱国相继,正道不行,是犹天地不能无否,忽泰则□;日月不能无晦,忽开则明。圣人之道□□□□□□则亨。故老子之教塞于周秦,而见于汉之文景,崇于两晋,盛于有唐。孔子之道厄于□□,□□于大汉,又昏于魏晋,久息于宋、齐、梁、陈、隋,□□□唐则大振。吾二圣人之教,俱伸于此时,一谥帝号,一册王爵,天下万世之公论定焉。愚故曰:为无穷不朽之教者,此其效欤!厥后游圣人之门,宗□其道者,世有其人,今我鹿公先生近之矣。公北豳襄溪人,善森其名,茂之其字也。素业儒书,尤深于《易》,仆□向日从事环庆,得识眉宇。兵乱之后,垂十五余载,今□复与公相会。公语仆曰:“善森先师同里铁李真人,师事□□□□子郭凤仙几三十年,得诀了悟。真人未尝读书,经史之言,问无不知。或□□□时数处应请。一日,善森与二三友人,讲《易》于刘氏宅,真人忽至□谓众人曰:‘大易神变不测,岂庸俗能探赜幽□乎!’□□元旨一坐倾听,从来未之闻也。复谓善森曰:‘以尔学道,若不屏聪蔽明、黜华□□,□□□于今之世矣。’因感悟斯言,它日断发毁形,敬□师前叩头请教,乃锡旨训曰:‘戒之戒之,道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基,尔终亲□□□□。’善森□□母以寿终老,虽屡涉艰险,常惕□□,不忘初□。岁在癸巳,来寓钜平,后改踚徂徕,不悔入道之晚,务在力行。”语既,仆服膺此言,以□其事公□□□指语默动静,无非道也。公□□孔子□□□□老氏之教,又谓昔者孔子适周,问礼于老氏,以尊先进,因立二像于一堂,□□□□并坐□□友徒□□□瞻礼,可谓不负所学,而知所□□□。尝读后汉文,见孔文举幼谒李膺之言而曰:“先君孔子,与君之先人李老君,同□□义而相师友,融与□累世通家焉。”□于□□又知孔、老以圣接圣,同时行教,其名虽殊,理则一也。此公之作堂本意,岂私也哉!泰定军节度使时侯父子,崇信教□□□下□德望□若公之志行,宜其见重。仆忝与公有旧,因拜圣容,礼成而后,不能无言。谨取公始终出入之义,及公□□行迹□□之言,以序而□之,用刻贞珉,□之久远。休哉!风化之行,使为儒为道者皆敦朴忠信之人,公之力也。其尊师重道,护持名教,为牧民司事之本者,又见时侯贤父子之功德宏大,默膺荫佑,谅不浅矣。前进士益津高诩记。
岁次丙午夏四月庚申朔四日癸亥,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前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时宥立石。
香绳岩田园记残碑 是三段残碑。第一段残碑佚,仅存14字,隶书。第二、三段残碑原在二圣宫,后存徂徕林场庙子林区院内。三段残碑系同一碑石。碑石年号已残。残石中之“时侯”,当指时珍,而“陇西郡”“(食)邑一千户致(仕)”之衔,也与时珍职衔相合,故当为蒙古国时之碑。
第一段残碑:香绳岩田园记
凡□人所在草(下残)乎内勿(下残)
第二段残碑:(上残)子云大儒圣(上残)难厉其德庶而孜(上残)门燮式贪警愚(上残)诠妙用内传先生(上残)祀几千若此先生行(上残)肆狂斐敬承范模徂徕山
(以下楷书小字)(上残)从而文之□小人之交不过乎势力
第三段残碑:(上残)卣又为之铭刻之于石传之不朽使后(上残)夫崇观耳时侯运成美之心
(上残)夏四月初
陇西郡(下残)邑一千户致(下残)
炼神庵摩崖 镌刻于蒙古国时期。摩崖高216厘米,通长约500厘米,共分四方,是蒙古国时期的炼神庵刻石。刻石分为记(第一方)、牒(第二方)及题名(第三、第四方)。据摩崖所记,此地名葛氏岩炼神庵,当时庵主为丁公志年(又作志杲),其少拜丘处机门人范志敦为师,为全真第四代传人。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居徂徕。此前炼神庵毁于金末兵乱,丁氏致力复兴,历经十余年缔构,“殿堂室馆、庖厨园圃,咸有伦序”,成为全真在泰山地区的传播中心之一。时人撰《复兴葛氏岩炼神庵记》,刻石于岩。炼神庵牒中除记述赐予丁氏紫服师号之外,还节录蒙古皇帝圣旨、后妃懿旨、太子令旨共8件,这些诏旨绝大部分不见于史籍著录,如所录成吉思汗予“丘神仙门下出家师德名号”圣旨,孛罗真皇后、唆鲁古唐妃懿旨,昔列门、和皙两太子令旨。摩崖旨文的发现,对考察蒙古汗廷与全真道的关系,提供了珍秘史料,摩崖所记史实,对于了解蒙古国时期全真道在泰山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兹录第一、第二方碑文及第三、第四方题名如下。
第一方:(额)复兴葛氏岩炼神庵之记
复兴葛氏岩炼神庵之记 贫乐岩邓志时□
窃以乘轩跃马,侈奢过于侠豪;穴处林居,清適畅乎隐逸。□氏□□□人,相传昔葛仙公尝游居于此也。考诸仙传,仙公姓葛氏讳玄字□先,琅琊人。家世簪组,幼能自立,好学,性明敏,博通古今,群经子史,靡不□览。时执事者欲辟为掾,仙公卒辞之。乃衣道家服,入赤城山修道,復周旋于王屋、括苍等诸名山,五芝服尽,超世登真,神化莫测。凡至人所□即□故事。后人企慕,世相传不为妄矣。然此泉清土肥,林木蓊苍,□峦□□,所以修真养浩之士,徜徉于此者继有诸。因目其所居,以炼神庵为号。被河朔兵乱,兹所屋宇,悉遭焚毁,久经荒废,无人住持。岁在乙酉,修真道士丁公来此,结茅居之。公讳志杲,世居下邑,童幼出家,礼益都□□□真常子范君为师,盖有道之士也。公严事谨敬,密得其传,又其□人德□行□,居民遂化服而来之时,□相劝诱兴复。故其平窪展隘,裨坏刱新。前后数年,殿堂圣像、庖厨园圃,咸有伦序。厥工告成,泰定军节度使时侯父子崇德尊贤,护持教门,嘉其胜事毕矣,虑久而泯晦,因命工刻石,以纪始末。公引及门人几百数,葺营三观,曰通道、神佑、灵阳,各有碑载公之行跡。彼兴建之次第洎诸方助缘之善知,既已详备,今不復云。
岁舍庚子二月初吉日记。
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宥、孙栋同纪石。徂徕杨德义刊。
第二方:皇帝圣旨里恩赐 文牒
成吉思皇帝圣旨节文:丘神仙门下出家师德名号,应合与底,你便与文字者。又钦奉哈罕皇帝圣旨节文:告天道人每拣择者,你底言语不信底人,你识者。近奉贵由皇帝圣旨:只依着已先圣旨行者。大躰例里告天者。
照得甲辰年十月初八日,钦奉皇帝圣旨,令长春宫李真人作普天大醮,仍普度戒箓师德名号等事。又奉断事大官人文字节该:照依已先应有底圣旨行者。己酉年八月廿五日,续奉孛罗真皇后懿旨:道与掌教李真人者,你已先皇帝圣旨,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高上师德都教你识来,我教将去底冠服给与底,大师每根底但文字里头合加与名号底,都你识者。唆鲁古唐妃懿旨节该:如今只依成吉思皇帝底、哈罕皇帝底圣旨行者。昔列门太子令旨节该:已先前圣旨,咱每子子孙孙,怎敢别了,只依已先圣旨里□者。和皙太子令旨:这掌教大宗师李真人,依只已先圣旨,但是真人先生每都教识者。
除钦依外,今据东平府路道录司保到泰安州徂徕山炼神庵住持道士丁志年精进道业,德行素著,依奉圣懿旨,恩赐师号,金襕紫服一套,仍仰每日诵经告天,祝延圣寿万安者。所有恩例文牒,须至给付者。奉圣懿旨可授和光大师。依准圣懿旨,故牒。
庚戌年十二月□日牒。
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宥、孙栋同立石。
第三方:全真观庵道众下□
炼神庵 傅志善 □志□ 胡志章 刘志永庵主 滕村灵阳观 宁志平安闲子知观 张志林□□子知观 杨志安 胡志安 徐志成 □志通 □□□ 蔡志和 □志冲 王志益等张志玉 □□炼神庵圣旨□□□□ □□□ 郭志熙 徐志远 □玉昌 □□□ □福□ 王志□ □进章 文□□ 王和童 亭亭山神佑观卫志坚无欲子 丁志□ 张有童 余志川 东向通道观 □□□ 郑志□ 曲志□ 符来童 西朱玄真庵 郭志□(下残) 通真庵 曾志元 安阳子 □志□ 郭志元 秦志□□□子 □□□ 徐志□ 东平府积善坊保真庵 丁守清 平守和 郭守柱 王守清 □□童
第四方:
滕村修真庵 刘守真张守明烟霞散人 李守纯 吴守存 孙守□ 刘善童 李□童崔村闻善庵 崔守和元真散人 吉守宽云霞散人 西朱修真庵 段守□ 长清县玉峰庵 王守妙 □□□ 东向葆和庵 姜守□ □守元
干缘人朱德辉
石匠 张全 张林 郑贵
重修上清观摩崖 在炼神庵北一石上。右为六字篆书大刻“重修上清之观”,左为“赐紫昭惠大师”等道士题名8行。篆书右侧有题款1行,为“东平府须城县人信世昌题额”。信世昌,字云父(甫),东平须城(今东平县)人。其父信亨祚,为严实属下之五翼军统领。世昌少从学于元好问,历官须城令、五翼管民官、太常丞等。文天祥被俘北上时,世昌奉元将张弘范之命,为文氏伴送官。徂徕山为五翼军驻防之地,故信世昌与徂徕关系甚密,因此同山中道观多所往来。
刻文:重修上清之观
赐紫昭惠大师卫志坚
圣懿旨恩赐师号□□□□□
端静大师傅志善
圣懿旨恩赐师金襕紫服□□□
圆明大师□志□
赐紫冲和大师张志□
赐紫洪□大师□志坚
(上残)□□大师□志通
东平府须城县人信世昌题额
贫乐岩铭※ 佚。《岱览》:“右中统元年七月杜仁杰撰,严忠范真书,勒岩上,文多缺损。”《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贫乐岩铭:杜仁杰撰,严忠范书。在徂徕西南麓,漫漶。”严忠范,东平大行台严实第四子,中统二年(1261)代其兄忠济任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善书,岱顶《天门铭》即其所书。
“贫乐岩”摩崖题刻 勒二圣宫附近岩壁上。篆书。《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贫乐岩三字:鹿森篆书,无年月。”
“演易斋”摩崖题刻 勒二圣宫附近岩壁上。篆书。《岱览》:“篆勒贫乐岩左山下,皆失名。”《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演易斋’三字:许鲁斋篆书,无年月。徂徕山贫乐岩北。”
杜仁杰题名※ 佚。《岱览》:“右真书,勒白鹤湾东崖。”清《泰山志》:“杜仁杰题名(正书,在徂徕山白鹤湾)中统元年七月”。
题刻:长清杜仁杰,与严忠范游徂徕,观水于白鹤湾,松崖临壑,高深难量,□□鹤回翔□□,时中统元年七月也。
鹿善森诗刻 在竹溪庵附近石壁。中统二年(1261)镌。文渐漫漶。“栖玄子鹿老先生”即鹿善森,襄溪道人,岁癸巳(1233)寓泰安,后于徂徕乳山下作二圣堂。
诗刻:徂徕山栖玄子鹿老先生题:道既不行隐即宜,也须择地可栖迟。苍岩翠谷依松竹,绿树澄潭玩鹤龟。适志乐天情自足,安贫任分更何疑?竹溪却愧六君子,复恨余今生异时。中统二年
性禅师塔铭※ 佚。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光化寺性禅师塔铭:正书。有额。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九日。”
时震观涛题刻※ 佚。《岱览》:“右真书,勒坞旺泉石壁。”清《泰山志》:“观涛二字并题名(时震正书,在徂徕之阴中军嶂),大德四年十一月。”
题刻:观涛。大德四年岁在庚子仲冬之初,泰安州儒学教授时震题并书。
竹溪庵碑※ 佚。《岱览》:“右碑,文与额及碑阴并真书,漫漶过半,在今玉帝阁旁。”清《泰山志》:“右刻在徂徕西北,旧为竹溪庵,今为玉帝阁,残碑犹存,碑与阴及题额皆正书,甚剥落难辨。”《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竹溪庵碑:时震撰,刘绂书。大德四年,勒徂徕西北麓。初为竹溪庵,后为玉帝阁。碑剥落不可辨。”元大德四年(1300)立,“文革”中推倒砸断。
碑文:竹溪庵记
泰安州儒学教授时震撰,泰安州儒学教授刘绂书
竹溪旧为名区也尚矣。粤自隋唐辽宋,贤士大夫欣慕歌咏之作,所以志其盛者,不为不备。及乎名姓刻列于碑阴,世失其旧,剥落而不存者多。金□□党公一时修举,犹多□灭,不能完复,可胜叹哉!其兴废之由,固有关必无□□不可数计,亦由夫宏继者,或非其人,安措失宜,张而复弛,卒无成效者有耳。比得庵主□道源□□□李之高弟,李公尝以宾道□重其能,道源洎进徒刘进童,踵成其事。二师皆性行修洁,志务勤苦,己不□□难强人,深为远迩敬信,故当初弊,难祈更兴。□积数年间,虽未能复还旧基,而殿廊斋舍,抑次第而合时完矣。其不坠徂徕芳游者,夫岂偶然哉!越大德戊戌岁□□,刘公学而爱敬之,由上考,来为奉符尹。公久于国政,克勤吏职,受任伊始,量时敷治,境内赖安一时。行旅过此,追忆是庵,为移时之留。因□二师辅□□军居此,晨夕起奉香火,凡耗灭无一不复焉。即其所恢拓书社,振起文明,为此境镇(缺七字)且告以成败之由,毅然为之倡首,从而助之者,皆不惮□□。刘公喜而和之,愈靡已焉。□□匠会,未阅月,工已告厥成矣。而□于是择吉日,会乡老,升堂共治成之。二师既感其诚,不吝有所乐施者众,苟非刻石以志,将毋以助施□。遂征文于仆,任□□职,义难固辞,乃总其始末,并编次助施姓名,庸纪是岁月云。
大德四年十月己卯日。
义公禅师塔铭※ 佚。元至治三年(1323)立。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六:“义公禅师塔铭:沙门德林撰并正书,篆额。至治三年十一月日。在山东泰安光化寺。碑阴门人题名,正书。”
宽公山主塔铭※ 佚。元至治三年(1323)立。清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十六:“宽公山主塔铭:正书,额篆书,至治癸亥年丁巳月丁卯日,在山东泰安光化寺。碑阴弟子题名,正书。”
圆公监寺铭※ 佚。元泰定元年(1324)立。《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元光化寺圆公监寺铭:请主德林撰并正书。篆额。泰定元年暮春。”
王野人诗刻※ 《岱览》引《泰山金石考》云:“感应祠故址,巨石屹立,隐隐有字形,为苔藓所蔽,刮涤斑垢,行书甚古致,殆王希夷笔也。至正下十七字,楷书差小。径蹊危绝,游人罕有至者,故不显。”按:王希夷为唐代徂徕隐士,此刻题款为至正二十五年(1365),当为元代人补刻。
诗刻:徂徕山下是吾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坐对老松花。
翠满竹溪云满山,晨钟暮鼓叠烟鬟。天光一线开丹嶂,独坐松篁杳霭间。
王野人笔。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十四日,留题感应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