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以前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65&run=13

本节收录金以前石刻12处(含佚刻4处)。主要有光化寺大般若经刻、映佛岩经刻、石氏先茔墓表、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碑、苏轼《遥寄守道先生》诗碑等。
羊银光造佛像记 造像系背屏式一铺三尊像,滑石质,通高60厘米,宽37厘米,素面舟形背光。正面三尊像高浮雕,中间主尊立,头部残,后有浅浮雕双重莲瓣纹,头光。长颈,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袈裟,手残(从迹象看应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之上。造像雕技娴熟,线条流畅。背面题记4行,“□□□〔大魏兴〕和三年四月壬寅朔八日己酉,清信女佛弟子羊银光造像一躯,所愿从心。”兴和为东魏年号,三年当公元541年。1983年出土于光化寺。藏新泰市博物馆。
光化寺大般若经刻 位于徂徕山南麓光化寺北门外东侧巨石上,刻石为路边巨大自然砾石,当地称“将军石”。北齐武平元年(570)刊刻。石高192厘米,正面横长240厘米,侧面横长120厘米。正面刻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于武平元年(570)隶书《大般若经》(即后秦鸠摩罗什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八空”89字,字径12×12~15×15厘米。经文末署:“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侧面直书2行题年款,共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宾”,字径同上。1992年,徂徕山摩崖石刻(光化寺大般若经刻、映佛岩经刻)被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修建石亭予以保护。此刻历代金石书多有著录。《山左金石志》:“徂徕山大般若经摩崖:无年月,八分书。崖高六尺四寸,广四尺四寸。在泰安县徂徕山光化寺东南里许巨石上。右刻经文八行,行六字,径七寸,后王子椿等题名五行。别有‘王世贵’三字刻于经文第六行下。字多剥蚀。”《岱览》云:“北齐大般若经石刻,右刻八分书,文多剥蚀,仅存‘曰空有无’十馀字,隐隐可辨,后书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余犹有数‘道’字及‘僧真造’诸字。”民国赵新儒《泰山小史注》云:“徂徕山有北齐武平元年冠军将军梁甫令王子椿书佛经及佛号,与泰山石经峪《金刚经》字体相似。石经峪无题名,聂剑光据以为王子椿一人书。明华亭孙克宏《古今石刻碑帖目》以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深刻经相似,以石经峪字疑亦为韦氏作,纷为聚讼。然石经峪字,为六朝人作无疑也。”
刻文: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下有王世贵三小字)相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
映佛岩经刻 位于徂徕山光化寺东面的映佛岩上。刻石高755厘米,宽500厘米。文字分上中下三段,共131字。上层竖刻“般若波罗蜜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计2行18字,隶书,其中“子椿”2字并列;中层刻“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维那慧游普禧”计3行15字,亦隶书;下层石面较大,高140厘米,宽340厘米,未加磨砻,刻经文14行,行7字,凡98字,字径12~26厘米。经文系选自梁扶南国三藏僧迦婆罗所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字体以隶为主,兼具草情篆韵,字体雄沉朴茂,遒劲有力,与泰山经石峪刻经、邹县峄山刻石齐名,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山左金石志》:“徂徕山佛经摩崖:武平元年刻,八分书。崖高四尺六寸,广一丈馀。在泰安县徂徕山大悲庵东南二里映佛岩下。右刻经文文殊师利云云,凡十四行,行七字,径六寸,即邹县尖山所刻,此多辩十五字,然仍非全文也。另一行题‘般若波罗蜜经主’七字,径一尺馀。又一行题‘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一字,似与前行相接,‘子椿’二字分注姓下,限于石之故。又四行,字径五寸馀,首行只存‘普禧’二字,次‘武平元年’四字,次‘僧齐大众造’五字,次‘维那慧游’四字,笔法俱同经文,当是一时所刻也。”《岱览》:“映佛岩,在圆瓦崖东南三里,壁高丈馀,勒隶书‘般若波罗密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下方宽平若台,勒经文,字径尺及七八寸不等,盖因石为之。……北齐般若波罗蜜经石刻,文可识者:‘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无□无□无名无相非□□无皈依无洲□无□无福无□无口如凡界无古今□亦无(缺三十二字)普忆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后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
刻文: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若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佛号摩崖 《山左金石志》:“徂徕山佛号摩崖:武平元年刻,八分书。崖高四尺四寸,广六尺二寸。在泰安县徂徕山《大般若经》东面。右刻佛号四行,字径七八寸,凡佛字右笔下垂甚长,后题‘中正胡宾’及‘武平元年’二行,字径五寸。”《岱览》云:“佛号石刻,右刻八分书,在《般若经石刻》东面,其‘弥勒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空王佛’,字尚完好。后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八字。武平改元,北齐后主纬之天统六年,庚寅岁也。”佛名题刻模糊不清。
李氏□娘造象记※ 佚。摩刻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民国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卷十一:“徂徕山李氏□娘造象:正书,左行,摩崖,景□□□。在《般若波罗蜜经》第□行‘故’字下段,小字,磨泐。拓手多失。”
□智诲造象记※ 佚。摩刻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民国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卷十一:“徂徕山□智诲造象:正书,摩崖景龙□□。在《般若波罗蜜经》第□行‘菩’字、第□行‘入’字二字中,阙下段,小字磨泐。拓手多失。山东泰安。”
“独秀峯”摩崖 位于徂徕三岭崮东崖。刻石通高65厘米,宽19厘米,字作楷书,兼有隶意,潇洒秀美。据《岱览》载,其旁有金大定十年(1170)石震刻石:“徂徕居士石震,过独秀峯览太白遗刻,有感题于后,婿党怀英偕行。”党怀英为李白叔祖李阳冰一派籀篆传人,其定此题为“太白遗刻”,当有依据。由于年久漫漶,清人著录中多云石刻已“佚”或“磨灭”。如孙星衍《泰山石刻记》云:“‘独秀峯’三大字,《泰山小史》:古人刻峰名于石上。相传李太白书。在徂徕三岭崮北,佚。”又道光《泰安县志·金石》云:“‘独秀峯’三大字,在徂徕山阳三岭崮绝岩,旧传李白书。今磨灭。”1999年新泰市博物馆人员重新访获此石刻。
光化寺尊胜经咒幢※ 佚。宋天圣九年(1031)立。《金石汇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宋光化寺尊胜经咒幢:□书。天圣九年。见唐剑泉本。”
石氏先茔墓表※ 《岱览》:“右《石氏先茔记》,石介撰,士建中真书,孔彦辅篆额,康定二年八月立墓前,墓在汶河南岸。案《徂徕先生集》中有《拜扫堂记》云:‘石高五尺,广二尺三寸,厚一尺,列辞二千三百六十八字。’今堂已圮,碑文多缺。其始祖以下三十二坟皆有石碣,亦仅有存者矣。《金石文跋尾》云:‘欧阳公撰介墓表称父丙官至太常博士,而此表云仕至太子中舍,与欧表异。欧表介有子师讷,此云介生彭哥、川哥、徕哥,盖各举其小字,未审谁为师讷也。’孙明复寄范天章书云:‘今有大名府魏县校书郎士建中、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二人者,其能知舜禹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者也;非止知之,又能揭而行之者也。执事若上言于天子,次言于执政,必能恢张舜禹周公孔子之道,以左右执事,教育国子,丕变于今之世矣。’建中学行,与介齐名,当亦奇士而学于明复者,仕至兵部员外郎,史不为立传,后世无述焉。验其书法,亦自不俗。”原碑久佚,碑文据陈植锷点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一《佚文》移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0-255页)。
碑文: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康叔,文王之子,周公之母弟。然则石姬姓矣。案《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春秋左氏传》:“隐三年有石碏,碏子厚,庄十二年有石祁子,成二年有石稷,襄十七年、十九年有石买,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有石恶,襄二十八年、哀十七年有石圃,哀十三年有石曼姑,哀十五年有石乞,十七年有石魋。《礼记·檀弓》注有石骀仲,庄八年又有齐小臣石之纷如,十九年又有周士石速,僖三十年又有郑大夫石甲父,文十七年有石楚,成十年有石首,襄十一年、十三年有大宰石■,昭三十二年周又有石张,定十四年又有天子之士石尚,定十年又有宋卿石彄。六国时有石奢,尝相楚国。汉有万石君父子,晋有石苞、石统、石乔、石崇、石朴,又有石监。唐有石抱忠,则天朝为天官侍郎。石雄为将,石演芳著忠义。”
□□六世祖自沧州乐陵县迁焉,今为兖州人也。吾祖初迁而南,得邑曰乾封(后改奉符),乡曰梁父,里曰云亭,村曰商王。负泰山,挟徂徕,有二大山之镇,且汶水注其后,经其西,遂筑居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吾祖其近仁智者欤!吾祖之初来,既鲜兄弟,亦无族姻。有田百亩,专以农为业。久之,始生高祖逵,高祖乃生曾祖七人,石氏于是遂蕃。长曾祖性严毅,善于治家,每晨起,令诸子弟毕,先趋田亩,群子弟无敢后者,故石氏富于粟。且当五代兵寇之时,中原用武,诸祖又皆敏有材力,习战尚勇,骑射格斗,豪于乡里。赵将军者,巨盗也,众数千人,张旗鸣鼓,攻掠郡县,其锋甚盛。尝过吾里中,不敢为寇,遣使乞具一饭,诸祖诺之。行人更其辞,贼愤,乃来战,遂阵于南门之外。我不素备,犹杀贼数百人。方战时,遇力疲则憩于门内,苏而后战,贼势已削,将引去未得,尚酣战。三曾祖鞋系断,投门,门内有奸,闭门不纳,遂败。是以长曾祖、七曾祖、大祖父、二祖父、四祖父、七祖父,皆没于阵。三曾祖善战,既败,贼入门升堂阶,又斩贼副(□□□□花头),乃攀堂檐而□□出里馀,息于栗林西数十步,渴,就沟水饮,眼皆血出,滴水上,苦战如此,然竟免。
呜呼!石氏之迁,其当唐季乎!战之岁在晋开运三年也。后五年,慕容氏反兖州,即□□〔周太〕祖广顺四年也。贼□□二年,石氏乃分。曾祖第六房无嗣,与第五房合为一院,凡六院。后第四房嗣亦绝,为五院。今第一院分六院,第二院分三院,第五院分四院,第七院分二院,□〔凡〕十六院;然皆出于七曾祖,□叙其略。
第一院曾祖讳路坚,娶颜张单氏,生大祖父、二祖父。大祖父娶秦氏,无子,女二人,长适西王张氏,次适南颜张丁让。二祖父娶侯村郑氏,生长伯父明,二伯父□。长伯父娶阳关朱氏,无嗣,一女适刘聚,湘、筠其甥也(伯父□□□乡里□通传)。二伯父娶淳于桑氏,生六男,曰用、曰诚、曰元吉、曰政、曰峰、曰宣;三女,长适旧县陈隐,次适下村张氏,次适下村赵氏。用二男,曰峦、曰福,一女适聂氏。福生圭,峦生先。福哥(陈植锷按:疑有阙文)先生大眼。诚一男曰澡;三女,适寇氏、郝氏、韩氏。澡生翁儿。元吉一男,曰涧,一女适夏氏。涧生王儿。政一男,曰简;二女,适周氏、李氏。简生□□。□□三男,曰友谅、曰友直、曰友□;三女,皆适张氏。宣三男,曰全、曰师恭、曰师让;二女,长适富氏,次在室。
第二院曾祖讳路钊,娶刘氏,生四祖父洪,十一祖父瑰,一女适李氏。□□□□〔四祖父娶〕□□□□□□□□□〔生五〕伯父□。五伯父娶李氏,二男,曰坦、曰荣,一女适□氏。坦生师睦、师和、师厚,一女适晏氏。师睦生课儿。荣生师哲、师敏(四祖父尝为桑令公厅头,故乡人呼牵笼)。十一祖父娶西张戴氏,生四伯父勺;二女,适刘氏、张氏。四伯父娶神氏,生宽。宽生修己、黑牛,一女适成氏。修己生杨七。
第三院曾祖讳路宾,娶乾封黄氏,生九祖父文杲、十四祖父〔□〕。九祖父娶屈沟□氏,生八叔父谦;二女适耿氏、葛氏。八叔父娶下村马氏,一男曰亨,二女适丁氏、刘九皋。十四祖父无子。
第四院曾祖讳路岩,娶赵氏,事安太师、赵侍中、慕容相公、索太保,天福七年补御前子弟,九年补猎务,□□三年补中□猎射务都头,乾祐三年、广顺三年为讨击副。无嗣,一女适戚澄。
第五院曾祖讳路真,娶柏子赵氏,生十二祖父钦,一女适太子中舍刘阅。十二祖父娶南王王氏,生我烈考及仲父□□、仲父扆、季父居化,二女适西朱刘氏、百子赵氏。我曾祖笃勤农,乐田野,终身不游市郭,然喜衣冠,尝嘱我烈考于乡先生,愿授以经,因语“□□□□□□□□□乡□□儒名吾家,吾老死足矣。”烈考果登第,列东宫官,如其志(先是乡人以曾祖行呼吾家)。祖父乡里称长者,乡人乏必贷之,果知其不能偿,即取券焚之。善处乡党,恂恂然无竞。今吾院视他院稍益,二祖之德也。
我烈考讳丙,娶郭夫人、马夫人、刘夫人、杨夫人,后刘夫人专三家《春秋》学,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章圣皇祖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生我兄□□及介、企、会、合与吾姊,吾姊适举子孙周。吾兄生师愚、师通、师勖、师晦、师默;女三人,长适进士姜潜,次适进士高枢,三在室。介生彭哥、川哥、徕哥;女□人,俱幼。企生师廉;女三人,俱未嫁。会与合未娶。师愚生鼎孙,女一人,方四岁。二仲父娶颜谢段氏,生屺、怀玉、怀德;女一人,适举子郭师颜。屺二女。怀玉生师格、师贤,一女。怀德生师果、师毅、师□、伯惜,二女。三叔娶阳关薛氏,女二人,长适申村姜文,次适进士卢淑。姜甥鉴、镯、锡、社哥;女二人,一适士孙廓,一在室。二婿擅文,□甥宿学,不为无后。四叔父娶申村姜氏、□高唐氏,生佥;女二人,长适王氏,次适任氏。
第六院曾祖讳□,娶杨氏,无嗣;女二人,长适西张鞠□,次适大吴刘□。
第七院曾祖讳□,娶戚氏,生八祖父文密、十祖父文秀,十三祖父,女二人,长适石固王氏,次适颜谢商氏。八祖父娶□氏,生五伯父遂、九叔父庆、十二叔父、十三叔父、十四叔父。五伯父娶乾封寇氏,生□□□□,四女,适王氏、杨氏、马氏、杜氏。九叔父娶大吴吴氏,生士元。十二叔父娶刘氏,二女,适张氏、王氏。
高祖之五女,长适颜张许氏,次适乾封张氏,次适上高郭氏,次适侯村□氏,次适□□翁氏。
石氏始祖一人,高祖一人,曾祖七人,王父十人,诸考十四人,吾辈二十一人。自我而下,诜诜未见其止也。若作厥室,始祖基之,高祖堂之,曾祖构之,王父□之,诸考落成之,吾辈歌于下,饮食于下,于于如也。然不敢怠逸,谨保堂构而已。吾诸子若孙,既材而孝,其必能大石氏,基斯厚矣,堂斯峻矣,构斯崇矣,石氏斯传万世矣。
呜呼!石氏食此田百有五十年矣,葬此地九十有年矣。自始祖至圭八世,能不失故田,能奉祭祀。今举曾王父而降为三十二坟,用康定二年辛巳八月丁丑八日甲申归于大茔,以附始祖、高祖、曾祖,岁时则与十六院大合祭焉。《诗》曰“孝子不匮”,又曰“无忝尔祖”。《语》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石氏子孙其庶几矣乎!
茔域南北长四百八尺,东西广三百六十尺,合一十七亩,大□一百三十株,槲树一千七百五十株,合一千八百八十株。石氏子孙贤也,茔阙固焉,宅兆安焉,树植茂焉,祭祀时焉;苟不肖也,何所不至,戒哉!
寨山前刻石 位于徂徕之阳寨山之上(新泰天宝镇寨山前村西北500米处)。镌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石高约1米,宽约2米,阴刻楷书5行36字,“治平三年三月廿七日,维那头刘廰字名□创立社□。又于熙宁元年三月十九日交□了当。”“维那头”系佛众结社的社头之名,据此可推断石刻中之“社”乃是指民社。该刻石为研究徂徕山东南麓同时期乡约、结社等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了实物资料。
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碑 碑高46厘米,宽58厘米,文11行,字为楷书。此碑原立在石介墓前。民国《石氏林碑》中记载:“石氏祖林位于徂徕山之右,桥沟、北望两庄之间,……现有之坟地计大地二十亩余,(石)丙、(石)介祖及诸院祖均葬于此。欧阳文忠公(修)撰有介祖墓志铭,苏轼、刘概二公撰碑于祭扫堂中,神道碑在北望村之北首,林有柏树千余株。”(按:碑佚,据《徂徕石氏族谱》引录)。1990年,此碑被泰安市档案馆征集收藏。诗碑作者刘概,字孟节,宋青州寿光(今山东寿光县)人。举进士及第,任青州推官。
诗文:哭守道先生诗
青州推官刘概作
路出莱芜欲有题,感君追古思犹迷。
生前谤议风雷击,死后文章天地齐。
万种梦魂随我作,百般禽鸟为君啼。
孤坟一掩徂山下,汶水年年哭向西。
石□书立
苏轼《遥祭守道先生》诗碑 宋元祐八年(1093)立。碑高46厘米,宽56厘米。楷书。原立于徂徕桥沟村石家林。“文革”平坟时佚失,1990年7月重新访得,存岱岳区文化局。
诗文:遥祭守道先生
翰林学士苏轼撰
先生魂气归于天,先生形魄入黄泉。
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
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赤土。
元祐八年石方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