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63&run=13

境内古代建筑以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居多。从建筑遗迹考证,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宋、元进入繁荣阶段。建筑风格为北方传统风格,历史上几经毁损。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古建筑遭侵华日军破坏。民居多为明代后期至清代建筑,保存良好,大部分尚在居住使用。
一、寺庙建筑
大悲庵 位于光化寺东北约200米的山坳中。仅存残垣断壁。相传此庵始建于魏,庵主体为石砌楼房,上下2层,楼长8米,宽5米,分3间,占地近7000平方米,偏房众多,错落有致,隐于树林之中,显得格外清雅幽静。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碑文记载:当时此处丛林茂密,古树参天,人能从树上缠绕的藤萝直达庵门,庵前有巨石,风水先生说这是龙头,后面的山是龙身。巨石两侧各有一泉,是大悲庵的用水水源,无论冬夏,从未干涸。
二圣宫 为道观遗址。位于徂徕山林场庙子林区,金代建筑。元朝达到鼎盛时期,因供奉孔子、老子而得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圣宫又名二圣堂,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为发券石块建筑。二层式结构,均用长1米、宽0.43米、高0.34米的长龙巨石垒砌而成。孔子座西,老子座东。宫殿底层里面东西各有密室两间,并设有南北两门。存有二圣堂、三清殿、玉皇阁、九母堂等遗迹十余处。
二圣宫附近有摩崖题刻17处。二圣宫正北方向,有“竹溪”摩崖题刻,每字高40厘米,宽30厘米,据传为金代安升卿题“竹溪佳境”四字。二圣宫东25米有“贫乐岩”摩崖题刻,字高40厘米,宽24厘米,无落款。东有“祈泉”题刻,为清康熙年间所书。附近还有“演易斋”“观涛”“日新池”“云路”“卧虎”“田园记”“七言律诗”“独秀峰”“隐真洞”“后土神位”“盘龙”“迎仙”“毛姑羽化诗”“竹溪佳境”等摩崖题刻,统称二圣宫摩崖题刻。
水平庵 位于张庄沟最北端山顶处,为古炼神庵遗址,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蒙古国时期。有清风观、三清殿、密真堂、昭阳门等遗址,并有古篆字石刻等十几处,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处视野开阔,背风向阳,登临之山高气爽,心旷神怡。
光化寺 光化寺规模颇大,结构完整,有大雄宝殿和两厢配殿。大雄宝殿为正殿,结构壮观,瑰丽严整,身宽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殿内四壁有元代壁画,甚精美,但已驳蚀。壁画多取材于民间传说,人物的身份、容貌、姿态、装束、佩饰、气质无一雷同。画的色彩浓淡适宜,体现了注重写实和细部描绘的手法。大雄宝殿外,有四天王殿、钟鼓二楼、山门及两楹护法、左右禅院、廊厩墙垣等。前檐走廊一间,檐头简洁疏朗,在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方面,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寺东南一里为墓塔林,已毁。寺内有古松、古柏各一株,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柏名“三义柏”,一本三株,轩邈竞上,笔立堆翠。古松称“蔽寺松”,亦叫“佛爷松”,松极茂,状似丹凤展翅,冠盖一亩余地。松旁有山泉流过,淙淙竟日,清人沈桂清有诗《徂徕光华寺》赞曰“僧卧峰巅阁,鹤巢松顶云”。
四禅寺 位于徂徕山西,房村镇黑石埠村北团山下,距泰安城区22.5公里。《泰安县志》记载:“古四禅寺,在徂徕山之阳团山下。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创建,金、元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秋大雨,山水横溢,寺基无存。”此后禅寺重修。禅寺正门内有大殿3间,殿内有十八罗汉,殿前有东西配房。1942年徂徕山日寇强占寺院,房室被废,存有遗迹。1995年再次重修,基本恢复原貌。
隐仙观 位于礤石峪西北1千米。创建于明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隐仙观东西两侧溪水潺潺,前沿山涧,后倚断崖,松摩飞檐,云挂兽背。游人入观,有乱石可渡,有断桥可通。据《泰安县志》记载,隐仙观为明万历年间道士于蚖虚所创建,于为汶上人,年八十羽化,又称蝉蜕真人,隐仙之名由此而来,故名“隐仙观”。
隐仙观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结构布局自然巧妙,主要建筑有吕祖殿、三清殿、玉皇阁等。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殿西一箭之地,便见三清殿,三清殿内塑有玉清(天始元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神像。天始元尊为三清首席,位居正中当仁不让,左首是灵宝天尊,居住禹余天上清仙境,右首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老子。
殿前有山神庙、昆仑洞等诸多景点。
隐仙观坐北面南,依山势叠筑而成。前为玉皇阁,分上下两层,单檐硬山式,上层为木结构前廊式;下层有石砌门,额刻“金阙云宫”,门前有银杏双挺。后为三清殿,殿阔3间,硬山式,原祀太清、玉清、上清神像。院西侧前有吕祖殿3间,硬山式,檐下施前廓;后为六逸堂,原祀古“竹溪六逸”,匾额“筱洞天”,传说竹溪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并称“竹溪六逸”)经常饮宴酣歌于此,故建堂以祀。此处原来还有灵官庙、山神庙、六逸亭、迎仙桥等,均已毁圯。
1986年被新泰市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六逸堂、吕祖殿、三清殿、玉皇阁等明清建筑进行了修缮,修复树立清代碑刻10余通。古升仙台、炼丹炉等名胜亦相继被发现,并予妥善保护。
大觉寺 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羊祜城旧址),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已毁。
中军帐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中军帐院内,为道教建筑,共三间,殿内供奉三清,三清殿与蓬莱观、吕祖阁最初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均遭破坏。今存三清殿为1995年重建,殿前立有康熙年间所立《新修蓬莱观三清殿记》以及嘉庆年间所立《修醮祝寿碑》和《徂徕山重修中军帐正殿记》等碑碣。
青云寺 位于转山子以北山凹。仅存遗址。该寺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细水潺潺。从寺后山坡公路上俯首望去,景色秀丽。
法云禅寺 位于徂徕山西南麓他山下,金大定二年(1162)僧福灯建,有敕碟碑。
卧云庵 距太平顶西南3.5千米,距十六峪1.5千米。自此处向南眺望视野开阔,地势平坦,是男耕女织农家生活之乐园,距庙门稍东南30米处,东西横卧一巨石,高2.4米,长4.7米,黑色花岗岩,成东西走向,上刻有“屏风石”三字,字体苍劲有力,气势恢弘,庵内建有房舍3间,自房后门进入祠堂,举行祭祀仪式,遗迹尚存,建筑年代不详。
竹溪庵 在徂徕山西北麓,与作书坊相邻。金党怀英读书处,有元大德间残碑,坝存残基。
玉帝阁 位于山西北麓,即金竹溪庵改建,清康熙间重修。玉帝阁前20米处为碧霞殿,2000年重修。其前左右两侧各建有配殿,为十王殿,均面阔4间,长12米,进深3.2米,高3.8米,为抬梁式木构,硬山灰瓦顶建筑。
感应侯祠 位于徂徕山太平顶,徂徕山之阳,祀徂徕山神,金明昌元年(1190)封护国感应侯。已毁。附近有王野人诗刻和明朝聂贞题名石刻。
北望村三官庙 位于岱岳区租徕镇北望村。清代建筑。仅存正殿1座,当地称南庙。坐北朝南,长11米,宽8米,建筑面积88平方米。砖木结构,灰色筒瓦屋面,硬山顶,明柱4根,石鼓作础。东西山墙镶嵌光绪年间碑刻2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山阳北村大庙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山阳北村。又称三官庙,清代建筑。2010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原建筑规模较大,三进院落,有正殿、西大殿、东配殿、关王殿、前后殿等。仅存正殿、关王殿,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瓦顶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78平方米。正脊角施“二龙戏珠”图案,斗拱下在石质额坊和平板枋,枋上刻莲花、梅花和牡丹花卉图案。四梁八柱,其中明柱四根,雕梁画栋,前后各有一门二窗。关王殿占地26.84平方米,西墙上镶嵌明代嘉靖葵巳年(1533)碑刻1方,门前有古柏1株,虬姿苍然。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载:三官庙在唐代重修碑,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
朱家庄村七圣堂 位于岱岳区房村镇朱家庄村委大院内。清代建筑。仅存七圣堂东配殿,坐东朝西,东西长4.3米,南北宽5.2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2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灰瓦硬山顶,一门二窗,有后窗。殿内原供奉七位神灵,分别观音、关公、文昌公、赵公明、药王爷、马王爷、二郎神,“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尚存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住持僧今禄所立庙产碑1通。
二、村寨
天宝寨 位于徂徕山东南天宝庄。天宝庄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因有大山作天然屏障,自古风、雹等自然灾害稀少,故名“天保”,因筑有寨墙,又称“天保寨”,后改名“天宝”。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带兵经过天保寨,当地百姓曾赠送煎饼给他。另传,谭姓最早来这里定居,当时天下瘟疫盛行,唯独谭家没有感染,认为是上天保佑,所以取名“天保”。使用“天保寨”地名较早的典籍是元代王恽的《玉堂嘉话》,书中记述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党怀英与满公和尚在天保寨交往的轶事。当地群众至今使用“天宝寨”这一地名。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安定,加之阻碍交通,寨墙被全部拆除。
天宝寨的原有城镇格局保存比较完好,未被破坏。天宝寨东至清真寺以东,南至水湾,西至244省道,北至四坡公路。寨内南北干道呈十字形交叉,宽4米,连接南北寨门和东西寨门。当地至今使用的地名中,仍然有“西门”、“南门”等,这些地名就是原寨门所在的位置。
北望同心寨 位于岱岳区徂徕镇北望村北望山上。据专家考证,山寨历史可追溯到北魏、金、元时期。清末,为躲避战乱防御捻军进行了重修。古山寨面积约4.6万平方米,从山顶到半山腰修筑有5道环形状同心圆分布的寨墙。寨墙最高的约2米,最矮的0.5米,全石结构,地表之上墙体多数坍塌。山顶崖石高约10米,宽3米,镌刻“同心寨”三个楷书大字,清咸丰十一年(1861)立。
三、民居
东埠前刘家绣楼 位于岱岳区徂徕镇东埠前村。清代嘉庆年间建筑。绣楼坐北朝南,东西长4.9米,南北宽7.3米,面积36平方米。上下二层,砖石木结构,硬山顶。上层东、西、南三面各有1窗,有13级楼梯能往上层,楼上木地板,下层后墙有1窗,墙体嵌砖雕图案。
大延东李氏祠堂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大延东村。明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今存大殿3间,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八柱四梁,硬山顶。梁残存彩绘。尚存清乾隆“重修祠堂碑记”、民国家谱碑、地契碑3通,残碑6块。
西西住李氏祠堂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西西住村。清代建筑。2010年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祠堂为李氏宗祠,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创建。今存祠堂3间,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6米,建筑面积5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灰瓦硬山顶,一门二直棂窗,后窗2个,前廊厦,廊宽1.2米,木质明柱2根,柱础石2个。祠堂墙壁上绘有精美壁画,尚存谱碑数通。
侯宣洛村侯氏祠堂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侯宣洛村。清代晚期建筑。侯家祠堂原规模不详,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长9米,宽4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小灰瓦硬山顶,高屋脊,一门二直棂窗,建有檐厦,门上方木刻“侯氏家孝”匾额,正面砖雕“福禄”、“祯祥”文字。
良庄南村古楼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良庄南村。清代建筑。今存东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9平方米。上下2层,砖石木结构,高屋脊,楼下青砖铺地,后墙有一圆形窗,楼内西侧有楼梯通二楼。二楼前后有方形窗各一个。
陈宣洛陈家古宅 位于岱岳区房村镇陈宣洛村。清代建筑。今存北屋1栋,面积33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一门二窗,门楣有木刻文字,上为“芝兰盈室”,下为“松竹芑茂”。后墙有直棂木窗1个。砖木结构,灰瓦硬山顶,垂脊有装饰翘起。
房村周氏古宅 位于岱岳区房村镇房村村内。清代建筑。正房3间及东配房1间,面积42平方米。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灰瓦硬山顶,砖石木结构,东西配房1间,灰瓦硬山顶。
鲁里古宅 位于岱岳区房村镇鲁里村内。清代晚期建筑。古宅为农家院落,坐东朝西,尚存堂屋,砖木结构,东西长6.5米,南北宽5米,土坯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