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62&run=13

和圣墓 又称为柳下惠墓,位于柴汶河北岸天宝镇郭家庄。墓呈方形,占地400平方米,四周石基高3米。春秋时代古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圣,即春秋名臣柳下惠。柳下惠(生卒年不详),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为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遂姓柳氏,谥号惠,称柳下惠。柳下惠辅佐鲁君,法不避贵,虽直道三黜,却不肯背离祖国。他博文达理,外和内介,以善于讲究礼节著称于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称。《荀子·大略》还记载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于是后人将其誉为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故里柳下村北,柴汶河北岸。
和圣墓在先秦时便闻名于世,历代对其墓妥为保护,多有修葺之举,至清代,墓犹高如山陵,俗称“王坟”。清代嘉庆年间,山东按察使孙星衍篆书“柳下委垄”,泰安知县蒋因培刻石立于墓前。道光年间,泰安知县徐宗干又整顿祭田。光绪年间,著名学者毛澂出知泰安,见和圣墓“因山河改道,遂遂毅冲啮”,“享堂祭田,均已废失”,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银千两,委派泰安士绅钱奉祥、杨玉成督工修建,“经始于壬寅(1902)十月,竣工于癸卯(1903)三月”(《毛公德政碑》)。工竣,毛澂题“和圣墓”,碑高3米,立于墓前。时人誉之“崇柳下之名祠,万家顶礼;识时务即为俊杰,洒来热血一腔”,并于此立《泰安知县毛老父台德政碑》,纪其修墓惠政。和圣墓自毛公重修后百年间,凄风苦雨,战乱频仍,渐趋衰飒破败。“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澂亲书墓碑不知去向,封土凹陷。1978年2月,新泰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毛澂重孙毛铸伦,到和圣墓前拜谒。见墓仅存遗址,深以为憾。返台后,遂与父亲毛登沂捐助美金万元,赞助修复和圣墓。新泰市政府及天宝镇群众踊跃捐助支持,历时一年,修复完成。墓以料石砌之,并于墓前建牌坊碑亭各1座。牌坊巍峨壮观,古朴典雅,额题“和气弥纶”,正面镌刻毛登沂先生撰联:“当年止一行作吏耳,乃去思永怀,丰碑无恙,百年陌巷续讴歌;于今已四海为家矣,幸文物重光,丘垄尽复,亿载圣哲延道统”。石亭中有《毛公德政碑》等。后山东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新泰市染料化工厂)投资1600万元,对和圣墓南、位于柴汶河南岸宫里镇西柳村的和圣故里进行修葺,建立“和圣园”,有和圣故里坊、和圣像、和圣湖、碧霞元君庙、和圣礼祠等主要景观,并建有度假别墅、水上餐厅等游乐服务设施。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和圣园内举办大型元宵灯会,三月十五日举办和圣庙会。
茅茨墓群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茅茨西村西。汉代墓葬,2010年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于1988年修泰良公路时发现,南北长约380米,东西宽70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土坑墓为长方形竖穴式,石椁墓用长石垒砌,均长约2米,宽约0.8米。出土遗物有战国时期浅盘高柄灰陶豆、小口鼓腹灰陶罐和汉代灰陶罐等。地表之上多为农田,散见汉代太阳纹残砖。
凤凰村墓群 位于岱岳区良庄镇凤凰村委正北约2.5千米处凤凰台。汉代古墓葬。2010年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公布面积6万平方米。在墓群周围断崖处,残存石墓室2座和雕刻精美的墓石板。
石介墓 位于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南300米处。北宋时代墓葬。
该墓坐落于桥沟村南的石家墓林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泰安府志·古迹》载:“石守道故里,徂徕山西北桥沟村,石姓其后裔也。”原墓林占地近80亩(旧时号称20大亩地,1大亩约合3.85亩)。墓林中曾有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墓林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石介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哭石徂徕先生》碣及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碣。碑后为石介墓。石介墓为圆形,封土高1.7米,砖砌墙保护。石家墓林中原有石介撰《石氏先茔墓表碑》、欧阳修撰书《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平毁,碑碣散佚。原立于墓前之刘概诗碣,收藏于泰安市档案馆。
石介墓于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7月4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把石介墓的坟头推平,但未挖开。此后,石介墓址已无标记。20世纪70年代末,在平整土地时,曾在石家林中挖开坟墓数座。墓室均呈圆形,直径约三米,深度约两米,底有防护层。墓室上部为高约1.5米的半圆形发券顶盖,大砖砌垒,顶部用大平砖收口,距地表约50厘米,木棺已烂,墓主无据可考。挖出陶灯座、陶瓦、陶罐等器物,俱已散佚。此后,石家墓林区域改建为农田。1996年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介墓及石家墓林区域,今地表之上仍为粮田。
时珍墓 位于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时氏祖茔地,北靠时家庄村,南临柴汶河。元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1973年时,时珍墓封土仍高约2~3米,墓前有石牌坊和龟趺螭首碑多座。神道两旁,列有石人、石羊、石虎、石马。墓区内石坊神道碑巍峨,林木深秀,古柏蔚然。“文化大革命”后期,墓区被夷为平地。墓碑幸存,高2.63米,宽1.08米,方形抹角,龟趺座,篆额:“泰定军节度使左副元帅时侯神道碑”,为元皇庆二年(1313)立,碑文阴刻隶书。
时珍(1182-1252),字国宝,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人,元初名将。时珍生活的时代,适逢金国衰败,蒙元兴起的大动乱时期。由于蒙古屡屡入侵,金廷仓皇南迁,山东陷入一片混乱。当时新泰一带,金朝所任“郡县守令皆望风遁去,老幼震骇,无所请命”(《泰安县志·时珍传》)。再加连年兵祸,百姓不能耕作,饿殍遍地,致使“盗起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屡犯汶水泰山之间。甚至“猎人为食”(《时珍墓志铭》),给百姓带来无穷灾难。时珍组织家乡一带的青壮年踞守天宝寨,维持一方治安。时珍“集创痍之民,勉之以垦田畴,完室庐,朝抚幕煦,曲尽其道”,“闾里相庆,而有更生之望”(《时珍墓志铭》)使“一方帖然”(《时珍传》)。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元兵南下。蒙古大将严实镇守在东平州,时珍率领部众归附严实,被授予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营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是年,时珍率领部队参与对红袄军李全的战争,攻下益都,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镇守兖州。当时,兖州东南一带,林莽千里,为盗贼的巢穴,但由于时珍在兖州镇守,无一人敢于犯境。时珍“名位虽重,家人未尝废耕织,其自奉养,但如布衣时”(《时珍墓志铭》),深得百姓称颂。窝阔台五年(1233)改封左副元帅,陇西郡开国候,食邑千户。窝阔台十年(1238),时珍致仕还乡。
1978年2月,时珍墓被新泰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