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隐仙观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56&run=13

隐仙观景区位于主峰太平顶东南,徂徕山南麓的礤石峪中,是《泰山志·徂徕山》记述的七大传统景区之一。群峰争奇,松柏流黛,古代文人有“苍黄变丛树,殿阁出峥嵘。仰面孤峰插,回头嶂叠更”的赞语。清《泰安县志》载,此地“群峰簇列,一曲水环,丛阴竹树掩映辋川之图,查霭烟云断桃园之渡,徂徕山第一奥区也”。又载“礤石峪有隐仙观,明道士于蚖虚辟此居之,蝉蜕完真”。
景区东至年家峪,南至女智崮,西至乳山,被称为“徂徕第一奥区”。主要景点有贵人峰、女智崮、炼丹炉、升仙台、陈抟酣睡处、礤石陂、隐仙观、六逸堂、六逸亭遗址、天平前寨遗址、隔尘桥(又名迎仙桥)、千年古藤、姊妹银杏、姊妹松等。礤石峪中的溪水,即为唐代的竹溪,是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六逸”隐居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隐仙观景区曾经是徂徕山起义部队营地。
一、山峰
女智崮 位于礤石峪南1.5千米。此山独立成峰,是礤石峪的门户。原林木茂密,现已为裸峰。山顶有石臼遗迹。
相传南唐时期刘金定在此占山为王,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官兵多次攻打不下,谋士出策用围困法,认定山上无水,不出三日便可不攻自破。山上缺水,女眷们想出一计,淋湿衣服等挂于山顶,官兵看到后,觉得山上必有泉水,用以饮用和洗涤,用围困法无效便撤兵,此后便叫女织崮(也称女智崮)。山顶尤存旗杆窝子、大小观景台等。
又一说为传说赤眉军进入徂徕山时,女眷们便住在女智崮下,既为生活方便,还能为义军通风报信。官军围剿起义军时,女眷们无处躲藏,便跑到山上。因为山势易守难攻,官军不敢上山,将整座山团团围住,企图困死山上的起义军家眷。女眷们便用山石中积存的雨水浸湿衣服,假装洗衣晾衣。官军发现后,以为山上粮食充足,还有水源,只好主动撤走。为纪念女人们的智慧,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女智崮”。
贵人峰 位于隐仙观正北,太平顶东南。贵人峰犹如擎天一柱,危峰兀立,拔地通天,犹如刀削斧劈,传说是徂徕山定山之针,俗称“挂山橛”,与独秀峰、秋千架齐名,是徂徕山三大奇峰之一。《岱览》称贵人峰“有秉圭执壁之容,秀骨天成,诸峰若为环卫,犹如泰山丈人峰”。意为贵人峰直指青天,比泰山扇子崖还要挺拔险峻。峰顶有一处天然平台,仅一丈见方,攀崖登顶的游客大多不敢站立。传说道士于蚖虚升仙以后,弟子在贵人峰上为他建造了衣冠冢。古人评论,泰山有丈人峰,徂徕有贵人峰,非徂徕与泰山攀比欲举案齐眉,实乃天造地设之造化。
天平前寨 位于隐仙观北3千米。大石门沟两侧各自独立成峰,两山顶平坦如场,面积各有50余平方米,既是寨顶又似入沟之岗哨,两寨周围多松树,尽显神秘天险。
鸡冠峰 鸡冠峰位于隐仙观西2.5千米。峰顶一巨石,外形远看酷似鸡冠,故名鸡冠石。此峰得名鸡冠石峰。峰腰一巨裸岩叫小普陀岩,此峰周围以松柏树种为主,风景这边独好。
二、沟壑
礤石峪 长约3.5千米。北南走向,北起分别于小普陀岩、贵人峰,流水注入黄花岭水库。此沟流经隐仙观景区、礤石峪林区驻地、魏家沟村、黄花岭村。沟两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自然景观宜人。
三、主要景点
隐仙观 位于礤石峪西北1千米。最初为巢父庙,明代道士于蚖虚改建,称隐仙观。东西两侧溪水潺潺,前沿山涧,后倚断崖,松摩飞檐,云挂兽背。游人入观,有乱石可渡,有断桥可通。据清《泰安县志》记载,隐仙观为明万历年间道士于蚖虚所创建,于为汶上人,年八十羽化,又称蝉蜕真人,隐仙之名由此而来,故名“隐仙观”。整个古建筑群除玉皇阁、月门和隔尘桥保存完好外,其它都已经颓塌,部分建筑为礤石峪林区重修,多数建筑尚能看到基址。
隐仙观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结构布局自然巧妙,主要建筑有吕祖殿、三清殿、玉皇阁等。整个道观坐北朝南,布局得当,错落有致。东侧有玉皇阁,面阔进深各一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木架结构、单檐前出厦硬山顶;下层条石砌墙,圆窗窗棂,石门楣阴刻正书“金阙云宫”。阁下平地上还有一对姊妹银杏,据说栽于唐朝,树龄已经有一千多年。西侧为吕祖殿,面阔三间,石基砖墙,硬山前出厦。三清殿,为面阔三间硬山式。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殿西一箭之地,为三清殿。三清殿内塑有玉清(天始元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神像。据赵国鳞《游徂徕山记》记载,东侧石崖上的建筑大多是道士生活起居的地方。西侧建筑依地形而建,自下而上,依次是隔尘桥、六逸亭、遥瞻门、吕祖殿、六逸堂、月门。六逸堂奉祀“竹溪六逸”。六逸堂后有月门,匾额上书有“筱洞天”。在遥瞻门左下,有道士营造的地道“昆仑洞”,直通观中炼师的卧室。清代,观前建有六逸亭,亭子虽已不复存在,但是还能看到遗址上的题刻。六逸亭前有一株古藤,传说观中道士曾经以藤作桥,来去渡溪。明代万历年间,于蚖虚在隐仙观修道。
观内有清康熙五十三年《蓬莱派重修碑记》及嘉庆十六年《重修楼阁殿宇碑》等碑碣四通。石壁之上“竹溪”“云路”“激湍”“壁立千仞”笔题刻举目可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殿前还有山神庙、昆仑洞等诸多景点。
玉皇阁 分为上下两层,各两间,高7米,下层为人工方石构建,气势宏伟。位于原三清殿正南20米,保存有四大天王古壁画。下层为“金阙云宫”,内塑有“福、禄、寿”三神,替玉皇大帝掌管人的生命、官政和财运。阁门题有楹联:昊天上帝;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
三清殿 位于隐仙观东邻。房屋三间,为1998年重建,是典型的四梁八柱风格。内塑有三清神像,像高3米,端坐己位,红光满面,栩栩如生。玉清(元始天尊)为三清首席,位居正中;左首是上清(灵宝天尊),居住禹余天上清仙境;右首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即老子。两侧为青龙、白虎,虎目圆睁,带械把门。
六逸堂 六逸堂于吕祖殿西。依地势而建,前为木制棂格,整个建筑为四梁八柱挑梁式,是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6人居住的地方,堂内有诗仙李白塑像。后门槛上刻有“筱洞天”三字,传说洞口有竹林,虽然只看到一点天,但居住如同天堂。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与文人孔巢父、张叔明、韩准、陶沔、裴政等隐居于此,号称“竹溪六逸”,并建有“六逸堂”。明代有《竹溪六逸图》题诗曰:“徂徕之山竹满溪,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留有李白《送孔巢父、韩准、裴政还山诗》二首。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曾作为营地。
吕祖殿 位于玉皇阁西60米。房屋3间,后倚巨石,前拥古柏,立于悬壁之上,与“壁立千仞”遥遥相对。殿内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右墙壁绘有八仙图。
灵官庙 位于玉皇阁后,三清殿前,也称“王灵观”。后题有楹联:铁面无私,不惧吉人善事;金鞭有眼,专打乱臣贼子。
石 刻 仙阁灵府 光绪辛巳年,程介以、武恭□题。
翠柏胜景 同治甲戌年,朝□题。
翠柏森严 光绪辛巳年四月徒游。主持王重来等题。
壁立千仞 □□戊寅三月,南城王又熺题。
泓沸泉 咸丰六年立。
升仙台 太守颜希深题。

六逸亭 住持史乐青处,乾隆戊申岱东赵氏创修。
礤 石 位于隐仙观景区东南。为一块光滑平整的巨石,坡度面积一亩有余,每逢雨季可形成瀑布,景色壮观。
炼丹炉 位于隐仙观东面岭上。陈抟酣睡处的北面,有一处巨石支成的天然石屋,仅屋顶一块巨石就重达近百吨。形状自然,上题“炼丹炉”三字,落款:康熙癸巳年,赵国麟。据传,此为明代万历年间开山祖师于蚖虚炼丹的地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门、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造化天成,似是专为道士炼丹所备。
希夷酣睡处 又名陈抟酣睡处。隐仙观东侧岭上有一块巨石,传说五代隐士陈抟到徂徕山拜访吕洞宾,曾经在此石上面呼呼大睡。陈抟一觉足足睡了一百多天,醒来后发现邀请他的吕洞宾已经外出云游,便不辞而别,回华山去了。陈抟又名希夷,字图南,民间称其为陈抟老祖,乃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其书法极精妙。陈抟一生云游四海,许多名胜之地留有他的墨宝。隐居武当山,后来移居华山达四十年之久,道教传说他最后升仙而去。他研究《易经》《老子》自成一家,曾刻“无极图”于华山。他总结的内丹道法,成为宋以后道教修持方法的主流,古人评“遇天人之际”,开创一代学风。五代后唐(约公元930)时曾来徂徕山礤石峪。
古栎群 位于隐仙观东侧山坡之上,共有11株。树龄约150年,树高12米左右,胸径均1米左右。栎树是中国华北地区特有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中有名的有4株,其一称绝壁峥嵘,生于一巨大裸岩之上,尽显沧桑;其二称龙凤呈祥,年代久远,外形酷似一龙一凤;其三称顽石育栎,此树生于一巨大孤石之上,尽显巨石的宽容和栎树的顽强;其四卧栎傲雪,此树高大茂盛,卧于乱石,挺于山坡,坚韧不拔。
习书房 位于姊妹松下,清代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曾在此读书。已倒塌。有透明碑1通,立于吕祖阁东侧。
赵国麟(1673—1750),字仁圃,号拙庵。泰安东关人。原籍浙江上虞,家世儒家。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兴复泰安书院,在明儒宋焘之青岩居故址开设学馆,名“青岩义社”。康熙丙戊(1709年)进士,曾任福建巡抚、安徽巡抚,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乾隆四年(1739),拜文渊阁大学士。后因言事被贬职,返还故里,讲学于泰山青岩学院。为泰山五贤之一,一生潜心治学,博征古今,四方来学者常数百人。著有《文统类编》《小园杂记》《大学困知录》等。道光九年(1829),被奉入五贤祠。
昆仑洞 位于隐仙观下,迎仙桥北20米。洞深15米,洞口刻有“昆仑洞”三字,题刻时间不详。
石 刻 “竹溪”、“活浚”、“壁立千仞”、“云路”、“桃源深处”、“玄圃”、“湍激”、“泓沸泉”。位于隐仙观南、隔尘桥东北方,其中“桃源深处”为赵国麟亲笔题刻,其余石刻年代不详。
姊妹银杏 位于玉皇阁下50米。树高38米,冠幅12米×14米,根径145米。此银杏为雌性,因一株分两干,人们称为姊妹银杏。两杈胸径分别为98厘米、102厘米。刚劲挺拔,苍劲有力,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距今有1000余年。
隔尘桥(迎仙桥) 位于隐仙观前。西临姊妹松,东为千年紫藤,是通往升仙台的必经之路。

千年紫藤 位于隐仙观隔尘桥下,藤干长30余米,藤冠6米×6米,茎粗37厘米,藤下溪水川流,藤枝穿山跨涧,四处逶迤,古藤死而新藤生,藤缠树,树绕藤,藤树相依,终生不渝,藤萝花开,满树挂满翡翠,更有古槲伴枯,银杏摩天,皆与松相媲美。藤下有诗刻:“千里松篁野径开,一溪流水碧千台。山樽共醉徂徕上,何用杨妃七宝杯。”
姊妹松 位于迎仙桥以上60米处。树高22米,冠幅各为6米×6米,6米×7米,胸径分别为39厘米,40厘米。因两树并列生长,相互依偎,略显大小,故称姊妹松。
升仙台 位于隐仙观对面山梁之上。面积30平方米,海拔340米。台中有一石缝长10余米,并长有柏树5株,树龄200余年,相传为于蚖虚升仙之处,故称“升仙台”。周围松柏茂密,景致宜人。平台后的巨石上,有清乾隆年间泰安知府颜希深题刻的“升仙台”三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