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光华寺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55&run=13

光华寺景区位于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东端,面积19.04平方千米。以光化寺为中心,自然景观奇特,佛教文化景观丰富,具有典型山地佛教文化特征。有景点20个,以光化寺、般若波罗密经刻石为主要景点。据碑文记载,光化寺始传于北魏,继于隋世,历唐、宋、元、明之朝,屡兴屡废,时盛时衰,阅日月岁时之久,曾是佛教盛地。自光化寺开始,游人进入以寺庙、古文化等为主的人文景观观赏阶段,既可休憩,又可静观寺庙文化。
一、山峰
佛憩山 位于光化寺西300米。其周围树种为柏、栗、松。因相传佛祖曾在此休息,故得名。
杨树山子 位于光化寺东800米。其周围树种为刺槐、松、柏。旧时因山周全为杨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故名杨树山子。
映佛山 又称映佛岩、迎福山。位于光化寺东800米。因山岩似众佛诵经,故名映佛山。山巅有映佛岩,壁高丈余,上刻有“冠军、将军,王子椿”,下方宽若平台,刻有波罗蜜经。
据清代部分学者考证,梁父山是徂徕山东峰,即当代村民所称映佛山。《史记》记载,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都到梁父山举行了降禅仪式。《大戴礼记·保傅》:“以封泰山而禅梁父,朝诸侯而一天下。”《泰山述记》则称:“自秦汉以后侈谈封禅者无以泰山梁父山并称”。站在山前的杨庄水库大坝上向北眺望,梁父山和两埠山夹谷相对,好像徂徕山的两座门楼。
梁父山山势峻拔,荆棘丛生,登山非常困难,因此古时诗人多用梁父山象征壮志难酬或者世路艰辛,孔子的《邱陵歌》和张衡的《四愁诗》,是其中较早的作品。在民间传说中,梁父山是“众鬼之府”,逝者的鬼魂在这里聚集。《梁父吟》是梁父山地区的古代民歌,传说它是葬歌,音调悲切凄苦。这与梁父山是“众鬼之府”的传说是吻合的。据《琴操》记载:“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这是关于《梁父吟》最早的记载。后世的诗人经常以《梁父吟》为题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有曹植、李白、张耒、叶适、杨维桢等。使用“梁父”作为诗歌形象的文学家更多,比如孔子、蔡邕、张衡等。
梁父山顶峰的映佛岩上,还有著名的北齐摩崖石刻《般若波罗蜜经》,经主为王子椿,所刻经文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风非常接近,多数学者推断二者同是北齐名僧安道壹所书。
周猛山 位于映佛山正东2千米。周围巨石林立,植被丰茂,以松树居多。因周猛洞居山峰下而得名。
松 山 位于映佛山东北2千米。因周围松树遮天蔽日而得名。
黑 山 位于光化寺东南1千米。因此山密生松柏,郁郁葱葱,进内不见天日,远看漆黑一片,故名黑山。
扇子崖 位于光化寺东3千米。松、柏茂密。因山形如扇,故名扇子崖。
炮楼顶 位于光化寺北5千米,峰北邻锦罗景区。其周围树种为松、栎。
1938年抗日烽火烧遍徂徕山区,日寇为围剿抗日游击队,在徂徕山周围强迫民工挖封锁沟,企图把游击队员饿死在徂徕山上。抗日游击队为反击日寇,在此峰上建起一座简易哨楼,称炮楼顶,以观察日寇动向,防止敌人偷袭。
二、沟壑
大河沟 大河沟北南走向,北起炮楼顶,途经宝塔庵、戏台石、老通沟、光华寺林区驻地西、后寺庄,流入杨庄水库,总长6千米。因沟宽而阔,当地百姓俗称大河。
东 沟 东沟北南走向,北起西北晌,途经茶山口、大娄工队、人造板厂东,沿公路蜿蜒而下,与大河沟交汇,长3千米。沟旁生长松、刺、板栗、杨等多种树木。因此沟在光化寺东,故名东沟。
三、主要景点
光化寺 元《重修光化寺碑记》记载,光化寺始建于北魏,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唐有天下近三百年,衣钵相传,宗派不泯,继以五代之乱,寺从而废。赵宋开国,迨及大中祥符七年(1007),复赐号崇庆。曾是佛教圣地,与当时灵岩寺相为甲乙。
光化寺依山傍水,坐落于山之坳区,周围群山起伏,似群龙舞动,被称为宝地。鼎盛时寺内僧人99人,因佛祖曾居于本寺,人们前来求神拜佛,因拜佛灵验而名声大噪。有众多神话故事相传于世。
寺院仅存光化寺正殿——大雄宝殿,四壁上有壁画20余幅,据说与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出自同一画师之手,虽历经沧桑,画中山水人物仍清晰可见,是为瑰宝。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十八罗汉,神情庄严,令人顿生肃穆之情。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偏殿,左为观音菩萨怀抱净瓶,面带笑容,右为送子娘娘。寺院门口有寓意为“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把门,各持宝物,为百姓播洒甘露,至今寺庙仍香火不断。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大寺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不数日,莱芜、新泰、泗水、宁阳等地抗日武装纷纷携带长矛、大刀、火枪、土炮会师于此。
在光化寺的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各有一庵(遗址),与光化寺庙宝殿成正三角形,其中东北方向的称大悲庵,西北方向的称姑姑庵。
大悲庵(圆瓦崖) 位于光化寺东北约200米的山坳中,仅存残垣断壁。相传此庵始建于魏,庵主体为石砌楼房,上下两层,楼长8米,宽5米,分三间,占地10余亩,偏房众多,错落有致,隐于树林之中,清雅幽静。大悲庵鼎盛时期约有60余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碑文记载:当时此处丛林茂密,古树参天,人能从树上缠绕的藤萝直达庵门。庵前有巨石,风水先生称之为龙头,后面的山是龙身,巨石两侧各有一泉,是大悲庵用水的水源,无论冬夏,从未干涸。
佛爷松 光化寺西南侧有古松,高8米,生长1300多年。其树干三人不能环抱,虬枝盘旋,干脉相通,枝繁叶茂,遮地近1亩,整个树冠似双龙腾空,飞舞盘旋,躯干盘曲而生机勃勃。
传说光化寺戒律森严,听到敲钟就开始吃饭,敲梆则是喂狗。全寺本来有99个和尚,可是吃饭的时候却有100人。方丈和众僧都迷惑不解,为了查出此人,方丈心生一计。第二天将钟声和梆声对调,让和尚们听到梆声就开始吃饭。等敲钟喂狗时,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匆匆赶来,方丈就要赶走他。这个和尚大呼上当,非常生气,腾空而起,并扔下一棵松树说,等这棵松树长到能够遮荫一亩的时候,我再回来。说罢在光化寺东南踩出两座山,然后驾云直奔东海而去。方丈和众僧恍然大悟,这个和尚原来是真佛,急忙跪拜施礼。从此就有了“光化寺的和尚多一个”和“佛爷松”的传说。
“三笑处”石刻 位于光华寺景区大悲庵遗址下,距光化寺500米。石刻高2米,宽1.5米,字属行楷,字高40厘米,宽25厘米,题刻者及刻字年代不详。
三义柏 在佛爷松北面有一棵千年古柏,树高20米,主干径粗1.8米,其上分为三枝,径粗皆60厘米以上,形似义字,故名三义柏。该柏冠形酷似蘑菇云,从特定方向看形似一只腾空的鸵鸟。
据传古柏栽于唐永贞元年(805)。当时,光化寺附近有一个村庄,住着三户异姓人家。一个叫钱义,是钱庄老板;一个叫李信,是丝绸店老板;一个叫吴仁是个屠户。由于三家是邻居,李信和吴仁把钱都存入了钱义的钱庄。时间一长,钱义看到钱庄里白花花的银子,起了贪财之心,收敛钱庄里所有钱财,不知去向。李信和吴仁非常气愤,多次到钱家讨钱,却看到钱家一家老小生活得非常凄苦,最后连饭都吃不上。吴仁和李信都是嘴硬心软之人,见钱义家如此,起了怜悯之心,不约而同的往钱家送米送油,钱家一家老小都非常感动。钱义拿着银子在外面吃喝玩乐一番,却得了一场大病,钱也花光了,就又硬着头皮回到家里。钱母一见儿子就痛骂一顿,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钱义听后对自己的行为痛心疾首,于是脱了上衣,背上木棍来到李、吴二家,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负荆请罪。李、吴两家见他这样真心悔改,便原谅了他,当即摆酒结为异姓兄弟,从此三家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三家和好后,为做纪念,共植一棵柏树。柏树长出后,分为三枝,中间一枝最高,两侧枝较低,似有兄长之分,而且品相各异,当地民众传说是由于他们三家是异姓的缘故。
“山高月小”石刻 位于光华寺景区大悲庵遗址下。石刻高1.4米,宽1米,行楷字体,年代不详。
大般若经石刻 位于光化寺南百余米处,为北齐石刻,长2.5米,宽2米,共89个字。石刻八分书,文多剥蚀,仅存“曰空有无”十余字,隐隐可辨。后书“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等字。东侧书“武平元年,中正胡宾”。据考证,全国此类石刻共四处,其中包括泰山经石峪、邹县四山摩崖石刻。今由新泰市文化局建石亭保护。

波罗蜜经石刻 位于光化寺东1千米映佛山之巅,为北齐石刻,高5.5米。石刻书“般若波罗蜜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下层书般若波罗蜜经,前半尚可读,后多残缺,末书“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又其尾复有“维那会游”四字,即《泰山道里记》所谓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者。据考,此与前刻为同时所造,字大小不齐,盖因石为之,大者径九寸许,小者五寸许,古拙可爱,近拓流传颇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组织曾多次来考察。
周猛洞 位于光化寺东南4千米,距映佛山正东3千米宁沟峪东坡,海拔314米。洞口周围巨石林立,洞口朝西南,后因洞口巨石断裂,洞口半阴半阳,洞深数据不详,据传与松山洞和康王殿相连。传说古代此洞由村民周猛长期居住,故曰周猛洞。
松山洞 位于光化寺东北2.5千米,在映佛山东北2千米。因洞在松山的山坳里,故名松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