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徂徕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52&run=13

又称十八连潭景区,位于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部,总面积12.22平方千米。景区面积大,山峰、沟谷多,景点分散。有景点32处,其中岩石12处、山峰6座、山沟2条、山坡3处、水湾4处、岩洞1个、庙堂2座、垭口1个、山泉1眼。人文景观以徂徕书院(作书坊)遗址为代表。自然景观则以龙湾西峪,即十八连潭为特色。十八连潭原名龙湾西峪,位于徂徕林区西部,上部起源于中军帐前沟,下部之水流入徂徕镇四里河,全长约5.6千米,将全部景点贯穿于一线,构成西游记传说故事,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一、山峰
龟寿山 位于龙湾西山坡,因神态各异的山石形似乌龟而得名。传说孙悟空从东海龙宫归来出湾时,乌龟遭受惊吓纷纷爬上岸床而形成。
双尖山 位于龙湾东北的山峰。双峰相依,谷峰鲜明,山势陡峭,植被茂盛,高耸入云,蔚为壮观。
和尚头 花坡旁有一小山,样子很像和尚的头顶,故名“和尚头”。传说和尚头是为泰山奶奶养花种药的和尚所化。
大小油漆山 位于地疃西南,一大一小两座山,山势雄奇,山高沟深,黑滑陡峭,油漆一般,令人望而生畏,知难却步。
玲珑山 位于徂徕村境内。因秀拔玲珑而得名,原名“崆崆山”。
龙 头 龙湾东侧一小山峰,状似龙头,连接背后山脊形成一条巨龙。
攒石崮 位于作书坊左前方,由孤立岩石攒起一山峰,陡峭险峻,拔地通天。上部坚挺,油光滑亮,下部巨石相依,攒挤举托。峰后(北)又一数十米高的岩山,形成一“石婆婆”,形象逼真,与主峰攒石崮高低相依,构成一大观赏景点。
二、沟壑
龙湾沟 即十八连潭。位于濯龙湾西南约3千米,原名龙湾西峪、龙湾大沟。整沟长约3千米,汇集上池西坡各支沟与中军帐前沟之水,常年流水不断,形成十八连潭景观。
佛爷涧上游由于地势抬升,河流下切较为严重,在2千米左右的水平距离内,河流落差200余米,形成较大的流水冲蚀力。两岸陡峻挺拔,树木葱蓊。此涧岩石垂直裂隙发育形成众多的陡坎,落差3米以上的陡坎有10余处。丰水季节,形成极其壮观的瀑布群。每一陡坎下面,均在流水的冲蚀作用下形成一个小水潭,流水飞撞石穴的声音、溅起水流的回落声,不绝于耳。瀑行壁间,层层跌落,轰然有声。幽谷飞泉,如一条银线,串缀形状各异的瀑下石潭,号称“十八连潭”。上段地势平缓开阔,中段地势陡峭,下段谷宽底平。
由于地质发育的关系,造就山涧中众多的泉眼,常年涌流。因此,“十八连潭”终年有积水,野生螃蟹、小虾、小鱼随处可见,芦苇、花草、苔藓等水生植物在沟涧中生长茂盛,野生葡萄、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在陡峭裸岩壁上、乔木之间纵横交织,形成“紫藤抱石”、“古藤缠树”的奇观。
地疃沟 起源于望岳峰北侧下至龙湾沟口,全长约1.5千米。
徂徕村山沟 源于玲珑山(又名崆崆山),流经崆崆山大罗圈、小罗圈、徂徕村注入刘家栏水库,下泄牟汶河。沿沟自然村较多,名泉数眼,上有攒石崮、野人洞。右侧是作书坊、竹溪庵,全长约6.8千米。
马家裕沟 源于青石胡同西山,流经马家峪,注入马家峪水库。西泻牟汶河,全长1.6千米。桥沟温泉度假区坐落于此沟口。
佛 谷 从唐僧帽下谷底至玉潭飞瀑,岩挂绝壁、银帘飞瀑、玉带连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堪称佛家修身养性之地。好奇之人在谷口岩石刻有“佛谷”二字。
三、主要景点
龙 湾 龙湾是徂徕山北门第一奇景。龙湾飞瀑陡坎有十余米,因上游山泉众多,瀑流常年不断。丰水季节,形成的瀑布尤为壮观。飞瀑轰鸣,状如银龙跃入幽深潭水。山石上有刻字“飞水叠瀑”,瀑壁山石美如雕琢,山形与四周迥然不同。奇树参差,花草各异。潭北巨石平洁,可容数百人。溪流欢歌,湾溪山涧中有野生赤鳞鱼、小虾、螃蟹等水生动物,是难得的餐中珍品、野味佳肴。
佛爷冠和观音拜佛 位于十八连潭入口处南面山腰上。一巨石高近30米,形状如僧冠而得名。其周围树丛稠密,极为醒目。北面300米左右的山坡上,一组奇石堆砌,最上面人形石如观音坐莲台,面向佛爷冠,成参拜状,其下有石如侍童。
观景台 位于佛爷涧南2千米。其下为马头岭,是龙湾西峪徒步登山到达中军帐的必经之路。此处海拔近600米,为一山腰突出巨石平台。巨石面积约6平方米,东西向一石缝把巨石一分为二。此处观景视野开阔。往东北可观牙沟崖、梅豆峪、挂仙撅子、油漆山子、马头岭、白龙山等胜景;西南可看望岳亭、佛谷、十八连潭、攒石崮等景观。
望岳亭 位于观景台西南方约2千米,海拔750米,是徂徕镇到中军帐一路的最高点,南行直下200米是中军帐。其东面一山脊渐起而成,亭西为百丈山崖,林深草密,难以上下。在此西北望可以见泰山全貌,天气晴朗时,出南天门及天街均目力能及,历历在目。东南望可见徂徕山最高点太平顶,电视转播塔卓然直刺蓝天,周围群山峻岭蜿蜒起伏,沟壑分明,浓淡相宜。山间公路曲折前行不知尽头。其余诸景亦美不胜收。
十八连潭 原名龙湾西峪、龙湾大沟,由上池西坡各支沟之水汇集中军帐前沟流入此峪,常年流水不断。受徂徕山多次间歇抬升和水流冲击的影响,形成若干水潭,由溪流瀑布相连,形成十八连潭景象。上段地势平缓开阔,流域面积大,水源充足;中段地势陡峭,树藤缠绕,枝繁叶茂;下部谷宽底平,奇石遍布。整沟长约3千米,两侧山峰挺拔峻峭,植被茂盛,劲松挺拔、绿树黄花相伴,清风徐来,鸟语花香;谷中峭壁流水、潭瀑相连,一步一景,让人流连忘返。
龙眼泉(琴泉) 位于濯龙湾南侧道路旁,为典型的裂隙泉。泉水常年喷涌,“叮咚”作响,悦耳动听,犹如抚琴,故名“琴泉”。来此的游人无不驻足倾听这天籁之声,细细品味甘冽清纯的泉水。据专家考证,琴泉从一北向倾斜45度的石缝中自上而下流出,石缝很窄,泉水向下流出时,空气上涌发声。这在自然界中较为少见,被誉为徂徕山第一奇泉。传说原来在龙头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泉,为巨龙的左右两眼。右眼泉一股清流,常年涌水不断,并发出琴声般的响声,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琴泉清音”。有好奇者在泉边刻有“清泉”字样。左眼泉水已干枯,只有在雨季才可流出一点红色的“血水”。传说是孙悟空从东海归来出龙湾时,不小心用金箍棒捅瞎。
定海神针 位于悟空拜师前上方与之相对,一巨长形条石插入山中,露出半截又一巨石压于其上,欲试神针之威力。又似乌龟驮石,伸颈负重,步履艰难,令人叹为观止。
大象石 位于十八连潭下部西侧山坡上。多块巨石组成一头耳、鼻分明的大象。卧于群山密林之中,相传为西天如来佛为搜寻唐僧所骑。
小象石 位于十八连潭沟下部转弯处的西山梁上。松林深处由裸露岩石组成一头面向山顶爬行的大象。传说是在搜寻大象石,故称小象石。
佛 脚 大象石上山颠之处,由六块巨石组成一脚掌形景观,五趾分明,掌面游人观之可笑。观其山峰,似一佛侧仰,衣冠不整,伸腿露脚。相传为西天如来佛从大象石上仰面跌下所形成。
悟空拜师 原名狼猫石,从大象石向南约100米处,远观似一大灰狼蹲坐,其头又若猫威严挺立。近看又似一灵猴踞于石上,面向唐僧帽作揖朝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形成悟空拜师之景观。
唐僧帽 原名僧冠帽,此石立于山巅,四周苍松掩映,林木茂盛,只有此石突兀挺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如佛教传说中圣僧的冠戴一般。当地群众认为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帽子,故名“唐僧帽”。传说唐僧为躲避妖怪仓皇脱逃而丢弃于此。

唐僧酣睡 佛谷入口有一岩石,恰似一人侧卧而睡,四大皆空,长眠不醒。传说唐僧误入缠绵谷,为逃避美女的纠缠,逃跑时僧帽、袈裟均被刮落,无脸见人,只好选择隐蔽处背对世人侧卧装睡,无法叫醒。
缠绵谷 十八连潭上部西侧约100米内,石块、绝壁、树上树下全被粗壮的爬山虎缠绕得密密麻麻,如同人间恋情缠缠绵绵,爱得你死我活。相传此地本是蛇精的隐居之地,唐僧找寻悟空到此,被蛇精所缠,仓皇逃跑,落裟去冠。
龙腾绝壁 在缠绵谷十米之高的绝壁之处,粗壮的爬山虎缠绕其上,主蔓如龙身,侧枝若龙爪。若即若离,呈腾空驾云之势,古称龙腾绝壁。
花 坡 位于上池南山阳坡,地势开阔平缓。相传是泰山奶奶养花种药的地方,因此取名叫“花坡”。
上池、下池 传说是泰山奶奶在花坡养花时浇花用的水池。早年有和尚在花坡为泰山奶奶养花,当泰山奶奶来赏花时,听说水源不足,便顺手一指,在花坡附近,形成了上下两个水池,以满足浇花之用。
夹牛石 传说泰山奶奶在花坡养花种药,经常有人们放牧的牛来吃花啃药。为了防止花坡的花、药被牛糟蹋,泰山老奶奶便抖一抖袖袍,飞出两块石头,落在路上,如果牛到花坡就会被夹住,所以被称为“夹牛石”。
上庵寺 古时自下池起建有上庵寺、中庵寺、下庵寺(今王庄林区驻地)三座寺庙。下池间为上庵寺,创建年代不祥,今上庵寺已荡然无存,旧址上只留有几个石鼓。民间有“冲了上庵寺,淹了中庵寺,留下下庵寺”之说。
玉潭飞瀑 十八连潭上部谷底一悬崖,高10多米,水流直下,四季飞瀑,山谷回响,瀑下成潭。周围绿树青山,绝壁悬崖,景色十分壮观。
南天门 位于中军帐东峰脊垭口,与泰山南天门齐名。其下为南天门沟,直立陡峭,沟内林木茂盛,植被丰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如同世外桃源。
天鹅蛋 葫芦庵瞭望台东南一圆形巨石,通体光滑,形似一巨型鹅蛋。此石立于峭壁之上,地势奇峻,若低头下望,则有“欲坠不坠寒人胆”之感。
二人吃酒 位于地疃东北方。树荫下两块巨石相对,形似二人在此饮酒小憩,中间一石似石桌,两石各有一突起,并各朝一方,犹如猜拳行令一般,又像酒醉之后发生争执,形神兼备。
拔剑石 位于“二人吃酒”北面。有一巨石,石自中间裂开,石中心处有立剑状一石槽,石为底座。传说为有人将剑从石上拔走,只留下底座。
徂徕书院 又称讲书堂、作书房(坊)、竹溪庵、讲易堂。位于徂徕山北面徂徕村境内长春岭下。宋初著名学者石介所筑,并在此讲学。宋宝元六年(973),石介在家服丧期间,在此创建“徂徕书院”,人称“徂徕先生”。徂徕书院旁有门人姜潜别墅曰“读易堂”,石介在蜀曾寄姜潜诗曰:“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卷书”。石介卒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撰《徂徕先生墓志铭》曰:“徂徕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常以德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
金代党怀英在此读书,著《竹溪集》,并留有篆书“竹溪”和隶书“竹溪庵”石刻。今仅存遗迹及残碑数块。
在遗址西梁的不同位置,用不同字体刻有“竹溪”“徕徕千秋”“作书房”“夕照奇观”“竹溪庵”“讲易处”等题字。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泰安县委曾在此办公。今刻有“泰安县委遗址”。在作书房遗址后紧刻两行“登徂徕山许应元,嘉靖十二年二月刻”。
走神洞 玲珑山上有“崆崆洞”。又称野人洞。相传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故得名。唐开元年间,王希夷隐此,唐玄宗封泰山时,王希夷已90余岁,玄宗“与语甚悦,拜国子博士,听还山”。其洞上依峭壁,下临绝壑,周围山石嶙峋,洞口向南,顶为巨石挤压而成,极峻险,洞深不见尽头。洞内分上下两道,上道可以从山上穿出;下道极深,尚无人到底。抗日战争时期,徂徕村于秀泉(女)曾在此救助抗日的领导人,去世后将其骨灰存留洞岩,并刻“革命老人于秀泉之墓”以示纪念。洞口刻有“走神洞”字样。
秀泉亭 位于崆崆山中。1978年为纪念革命老人于秀泉而建。于秀泉,徂徕村人,幼年家贫,当童养媳。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长。中共泰安县委在此办公时,她自告奋勇当情报员,多次为县委递送情报,遇有危险情况,即将情报吞入腹中。在严酷形势下,夜以继日为抗日队伍筹措军粮,补洗军衣,给伤病员喂汤喂药,对抗日人员常常留宿留饭,被人们称为“战士之家”。1978年8月,于秀泉病逝,其骨灰葬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泰安县委办公地点——崆崆山洞中。同年,政府拨出专款,在她当年站岗放哨的山岗上修建此亭,以示纪念。2011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