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41&run=13

徂徕山气候温和,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分布广,多数种类个体较小,结构简单,与人类关系密切。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没有脊索和鳃裂,心脏位于身体背面,神经索在身体腹面。徂徕山高等无脊椎动物有8纲、28目、163科、867种,分别占徂徕山高等动物纲、目、科、种总数的61.54%、50%、70.26%、78.25%。环节动物主要是蚯蚓类和蛭类,共记2纲、6目、20种。徂徕山森林土壤潮湿肥沃,腐殖质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适宜蚯蚓类生长。蚯蚓是鸟类和小型兽类的主要食物之一,其中环毛蚓类是保护区森林土壤中常见种类,主要取食土壤腐殖质,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徂徕山及周边河流、水库、坑塘,共2纲、4目、9科、19种,大多数软体动物以饲用为主,是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是徂徕山动物界最大的门类,共4纲、18目、154科、828种,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Annelida),身体两侧对称,分节,三胚层,具体腔。具疣足或刚毛。后肾管排泄,按节排列。闭管式循环。神经系统较集中,具脑,每节具一神经节。间接或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幼虫为担轮幼虫。徂徕山环节动物主要是蚯蚓类和蛭类,共2纲、6目、20种,其中寡毛纲3目、13种,蛭纲3目、7种。寡毛纲动物通称蚯蚓,体节明显,头部尚未完全分化,口前叶上无触手和眼(仅少数种类例外),体节上多数有刚毛,无疣足,背侧各环间常有背孔,成体有环带,血液循环为闭管式;直接发育;体细长,多节,雌雄同体;头部不明显,只有口前叶和围口节两部分,口位于围口节的腹面,水栖种类的口前叶常呈锥状或长吻状。蛭纲主要是颚蛭目动物,俗称蚂蟥或马鳖。身体长形,稍扁,墨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能吸人畜的血。唾液中含有水蛭素,医学上能发挥抗凝血作用。虫体经干燥炮制后入中药。徂徕山陆栖环节动物种类中,带丝蚓、参环毛蚓等,既可改良土壤,又可供药用;日本杜柱蚓、宽体金线蛭、日本医蛭等,可作为动物性中药材。淡水种类中,白线蚓、水丝蚓等,主要作为饵料。陆蛭、扁蛭等,既可陆栖,又可生活在淡水中。
宽体金线蛭 Whitmania pigra 又名蚂蝗、水蚂蝗。蛭纲、颚蛭目。体长,略呈纺锤形,扁平,长6~13厘米,宽0.8~2厘米。背面暗绿色,具5条细密的黄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中线较深。体环107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间,雌孔在38~39环沟间。前吸盘小,颚齿不发达。体宽大,棕褐色,背侧具5条黑黄斑点组成的纵纹,眼5对,吸盘发达。栖息于徂徕山山间河流、沟渠、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型昆虫、软体动物等幼虫及泥面腐殖质等。行动敏捷,可波浪式游进,也能作尺蠖式移行。临床用于治疗肝癌、白血病、肠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
日本医蛭 Hirudo nipponia(Whitman) 俗名稻田医蛭、蚂蝗、线蚂蝗、水蛭、日本医水蛭。蛭纲、无吻蛭目。一般栖息于沟渠、池塘和沼泽中,特别是常年积水或排水不良的沤田中数量最多。日本医蛭狭长稍扁,略呈圆柱形,长3~5厘米,宽0.4~0.6厘米。背部呈黄绿或黄褐色,背部和纵纹变化大,背中线和一条纵纹延伸到吸盘上,前吸盘较大,口内有3个颚,颚齿发达,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生活于水田及沼泽中,再生能力极强,能由断体再生成新体。冬季蛰伏。自然界中主要以吸食鱼类和其他动物血为生。
二、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Mollusca),通称“贝类(Shellfishes)”,身体一般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个部分,身体柔软,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徂徕山内河流、水库、坑塘等较多,有软体动物2纲、4目、9科、19种,其中主要种类为蜗牛,生活于潮湿阴暗多腐殖质的草木丛、石块、土壤中,易危害农作物;野蛞蝓生活于山区、农田等潮湿的环境中,主要危害瓜菜、花卉等。淡水产的田螺、蚌、蚬,陆地栖息的蜗牛等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中华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腹足纲、田螺科。俗名田螺、香螺。中型个体,壳高约44.4毫米,宽27.5毫米。贝壳近宽圆锥形,有6~7个螺层,每个螺层均向外膨胀。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高度,体螺层明显膨大。壳顶尖,缝合线较深。壳面无滑无肋,呈黄褐色。壳口近卵圆形,边缘完整,薄,具有黑色框边。辱为角质的薄片,小于壳口,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厣核位于内唇中央。生活于徂徕山河流、水库、池塘内,尤其喜栖息在水草茂盛的水域。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可食用,还可作为家畜、家禽及鱼类食料,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之功效。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同型巴蜗牛 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ae) 腹足纲、柄眼目。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厚,坚实,呈扁球形。壳高12毫米、宽16毫米,有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螺旋部低矮,体螺层增长迅速、膨大。壳顶钝,缝合线深。壳面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有稠密而细致的生长线。体螺层周缘或缝合线处常有一条暗褐色带(有些个体无)。壳口呈马蹄形,口缘锋利,轴缘外折,遮盖部分脐孔。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个体之间形态变异较大。卵圆球形,直径2毫米,乳白色有光泽,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为土黄色。常与灰巴蜗牛混杂发生。生活于徂徕山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适应性极广。一年繁殖1代,多在4~5月产卵,大多产在根际疏松湿润的土中、缝隙中、枯叶或石块下。每个成体产卵30~235粒。成螺大多蛰伏在作物秸秆堆下面或冬作物的土中越冬,幼体也可在冬作物根部土中越冬。寄主于紫薇、芍药、海棠、玫瑰、月季、蔷薇、白蜡以及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等多种蔬菜。初孵幼螺只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个体则用齿舌将叶、茎溉磨成小孔或将其吃断。
三、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Arthropoda),身体异律分节,两侧对称。具几丁质外骨骼,附肢分节。开管式循环,混合体腔。水生种类用鳃或书鳃呼吸,陆生种类用气管或书肺呼吸。排泄器官为颚腺、绿腺或基节腺、马氏管。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达。雌雄异体或同体,直接或间接发育,间接发育者有变态。徂徕山节肢动物有4纲、18目、154科、828种,是徂徕山动物界最大的门类,分布极广,与人类关系密切,有的是人类生活的食品、药品;有的是农业、林业害虫或卫生昆虫,对人类构成危害;有的是害虫天敌,为生物防治的有力武器,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甲壳纲 Crustace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对触角,头胸部常有一大型几丁质头胸甲。用鳃呼吸。以绿腺或颚腺进行排泄。间接发育的种类有多个幼虫阶段。多数水中生活,少数陆生。徂徕山有甲壳纲动物1目、2科、7种,主要为蟹、虾等,均为常见种,其中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中华小长臂虾均为著名的食用种类。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 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体近圆形、头胸甲背面为草绿色或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额缘具4尖齿突,前侧缘亦具4齿突,第4齿小而明显。腹部平扁,雌体呈卵圆形至圆形,雄体呈细长钟状,但幼蟹期雌雄个体腹部均为三角形,不易分辨。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其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4对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长节末前角各有1尖齿。腹肢雌性4对,位于第2至第5腹节,双肢型,密生刚毛,内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为交接器。每年6~7月新生幼蟹,栖于河流的岸边。喜掘穴而居,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掘穴时主要靠1对螯足,步足只起辅助作用。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为食。取食时靠螯足捕捉,然后将食物送至口边。营养条件好时,当年幼蟹体重50~70克,最大150克,且性腺成熟。此蟹只可活食,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中华绒螯蟹味美且营养丰富。每100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等。主要分布在水库、山涧溪流中,徂徕山各林区均有分布。
日本沼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又称青虾或河虾。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体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长40~80毫米。体外被有甲壳,即外骨骼。全身原有20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前者由头部6体节与胸部8体节相互愈合而成,节间界线已完全消失;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额剑短于头胸甲本身之长,左右侧扁,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11~14个,下缘向上孤曲,有锯齿2~3个。日本沼虾蛋白质丰富,营养价值很高,其肉质和鱼一样松软,易消化,但无腥味和骨刺,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等),对人类的健康极有裨益。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常吃鲜虾(炒、烧、炖皆可),温酒送服,可医治肾虚阳痿、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症。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症。主要分布在徂徕山水库、山涧溪流中。
蛛形纲 Arachnida 蝎、蜘蛛和蜱螨类均属蛛形纲。其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具螯肢、脚须各1对及步足4对。螯肢及脚须位于头端而步足位于头胸部之后端。以书肺及气管进行呼吸。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和基节腺。生殖孔一个在腹之前方。无幼虫期。陆生生活。徂徕山蛛形纲动物有3目、15科、77种,其中蝎目1科、1种,其中东方钳蝎为肉食性、夜行性节肢动物,喜干燥,栖于岩石、土穴中,是重要的动物性中药材,可食用,经济价值较高,数量较少,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蜱螨目5科、32种,体形较小,又称壁虱,多以刺吸植物的汁液为生,数量较多时,很容易造成虫灾。蜘蛛目9科、44种,占全省农林蜘蛛类种数(127种)的34.65%,多为肉食性,其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大,主要捕食多种害虫。
针叶小爪螨 Oligonychus ununguis(jaacobi) 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雌螨体椭圆形,长420~550微米,宽260~315微米,褐红色。须肢附节上的端感器略呈长方形,其长约为宽的1.5倍;背感器小技状,短于端感器。四针鞘端部中央略呈凹陷,气门沟无端膝,末端膨大。背毛刚毛状,具绒毛,不着生在疣突上;背毛长度可达或超过背毛列距,背毛13对。足1附节具双刚毛1对,彼此相距较近,其腹面仅1根刚毛;爪退化为条状,各具粘毛1对;爪间突爪状,腹侧基部有5对针状毛。雄螨体菱形状,长320~350微米,足互生、11附节和股节上刚毛数也有变化。阳茎较粗短,钩部弯曲成钩角或直角,无端锤,须部钝。卵圆球形,直径约100微米。初产卵为淡黄色,后变紫红色。半透明,有光泽。幼螨近圆形。孵化后取食呈淡绿色。若螨比幼螨活泼,体褐色带微红。1年可发生9~11代。以紫红色越冬卵在寄主的针叶、叶柄、叶痕、小枝条,以及粗皮缝隙等处越冬,极少数以雌螨在树缝或土块内越冬。翌年,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或栗芽萌发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螨爬上嫩叶取食危害,至成螨产卵繁殖。少数越冬雌螨出蛰,爬往新叶取食产卵。每头雌螨的产卵量为19~72粒,平均43.6粒。温暖、干燥是针叶小爪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利环境条件,适宜温度25℃~30℃,久雨或暴雨能使螨量下降。板栗林的防治适期在5月初,采用溴螨醇、灭螨醇、扫螨净等专用杀螨剂可以取得理想防治效果。
中华狼蛛 Lycosa sinensis Schenkel 蛛形纲、蜘蛛目、狼蛛科。雌蛛身长19~30毫米,雄蛛身长15~21毫米、体态粗壮、活动敏捷、捕食凶猛。全身为土灰色、背甲上向外扩散黑色花纹、螯肢为黄色。中华狼蛛营穴居性生活,多栖息于徂徕山林区,在不积水的地块、沟渠上挖穴筑室。幼蛛和成蛛在挖穴前,一般先利用其他昆虫的洞口为基础,用螯肢掘土并用触肢及前对步足将土粒送出外(离洞口4~7厘米)。初筑新穴,洞口周围有新土颗。洞口并不高于土面。幼蛛洞穴直径与其个体大小有关,成蛛洞穴直径一般在2.5~3厘米;幼蛛洞口直径因蜘蛛龄期不同而异,一般为1~4厘米。随着蜘蛛龄期的增长或季节气温的变化,洞穴的深度逐渐增加,成蛛早春的洞穴深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夏季可达35厘米。洞底的直径与洞口的直径相同,洞口与洞壁都罩以蛛丝,幼蛛的洞口及洞壁网薄,而成蛛网壁增厚成障,能防止洞壁坍塌。幼蛛蜕皮6次,有7个龄期,一年发生一个世代。中华狼蛛一般在日落后出洞活动和寻食,喜食各种甲虫、蛾类、叶蝉、飞虱、蝗虫等,是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主要生活在徂徕山林缘、空地上。各林区均有分布。
多足纲 Myriopoda 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或具不明显的胸部。触角1对,身体各节具1~2对足。用气管呼吸。用马氏管排泄,生殖孔1个。无幼虫期。陆生生活。徂徕山多足纲动物有4种,分别是约安巨马陆、马陆,栖于阴湿的石块或树叶下,可入药;少棘巨蜈蚣,栖居于潮湿阴暗处,昼伏夜出,肉食性,可入药;花蚰蜒,常栖于室内外阴湿处,捕食小虫。徂徕山多足类种类不多,但种群数量较大,属大型土壤动物,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具有很大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地位。
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k 又称蜈蚣、有足虫、天龙、千足虫等。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的2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尤喜小昆虫类,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其毒液抗惊厥,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抑制结核杆菌、皮肤真菌以及抗肿瘤作用。徂徕山各林区均有分布。
昆虫纲 Insecta 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具1对触角、眼和口器。胸部2对翅、3对步足。腹部具呼吸、生殖腔道对外开口和交接器。雌雄异体、异形。间接发育,有变态现象。种类多,分布广,生态多样,与人类关系密切。根据山东省动物地理区划,因南北跨度较大,气候条件北端与南端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又将鲁中南丘陵山区分为南部的鲁南山区和北部的鲁中山区。徂徕山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属鲁中南丘陵山区,处于鲁南、鲁北山区的中间地带。因此,徂徕山农林昆虫的区系,南端与北端有一定差别。南端有许多典型的南方种类,而北端则多为典型的古北区种类或南北广布种,中间地带相互交流,兼而有之。由于徂徕山植被繁茂,植物区系比较丰富和复杂,因此,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态多样,与人类关系密切。徂徕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居徂徕山各类动物之首,有昆虫纲14目、137科、740种,占山东省已知森林昆虫种数(1509种)的49.04%,是山东省森林昆虫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徂徕山森林昆虫各目中,科、种相比较,鳞翅目昆虫的科数、种数最多,记录32科、228种,分别占徂徕山昆虫总科数、种数的23.36%、30.81%。鞘翅目和同翅目分别为171种、116种,占徂徕山昆虫总种数的23.11%、15.67%。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昆虫种数515种,占徂徕山昆虫总种数的69.59%。
2012年徂徕山昆虫种类组成情况表
表4-2
(一)资源昆虫
能直接或间接被人类利用,有的可作为工业原料,有的可入药或直接食用,有的即使是害虫也可利用,利与害兼有。
1、原材料昆虫
主要有野蚕、家蚕、中华蜜蜂等,或食用,或入药,或作丝绸,或作饲料。
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 又称中华蜂、中蜂、蜜蜂。膜翅目、蜜蜂科。蜂群由蜂王、雄蜂及工蜂组成。蜂王和工蜂触角的鞭节为11节,雄蜂为12节,具1对发达的复眼和3个单眼。嚼吸式口器,咀嚼花粉,加工小腊片,咬破巢房的封口。工蜂后足胫节中央稍凹陷,周围边缘着生内弯的刚毛,形成携花粉的花粉筐或称花粉篮。腹部有特殊的产卵器,特化为螯针,与毒腺相通。蜜蜂是营巢进行社会生活的昆虫,一群蜂里有一只蜂王,几百只雄蜂和数万工蜂,蜂王和雄蜂是执行生殖功能的,工蜂主要是抚育幼虫、采集饲料、营造和保护蜂巢及维持蜂巢适宜温度等。因徂徕山槐树众多,随处可见,每年槐花盛开时,吸引了不少养蜂人到徂徕山放蜂。槐花蜜含大量的糖类及其他微量元素,可入药作为营养品。蜂蜡可入药,亦用作软膏、硬膏、外科用蜡及制丸药的蜡皮。蜂乳又称蜂王浆、王浆、蜂皇浆等,是初长成工蜂咽下腺的分泌物和花蜜所酿成的糖浆状物质,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蜂毒、蜂胶、蜂幼虫焙干均可入药。2006年,中华蜜蜂(中蜂)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可食昆虫
昆虫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人们自古以来就有食用昆虫的传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蛋白质的需要,可食用的昆虫资源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极其丰富的宝贵资源。
2012年徂徕山常见的可食用昆虫表
表4-3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又称蝗虫、蚂蚱。直翅目、蝗科。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3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头顶圆。颜面平直,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降线发达,沿中线两侧有黑色带纹。前翅淡褐色,有暗色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2倍以上(群居型)或不到2倍(散居型)。胸部腹面有长而密的细绒毛,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在上、下降线之间呈黑色。胸足的类型为跳跃足,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粒,卵粒长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甲壳素能使人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之功效,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蝗虫营养结构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等疾病。此外蝗虫对降“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降低胆固醇有辅助治疗作用,久食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谓一食多得。
3、药用昆虫
许多昆虫对人类疾病有特殊疗效,可以入药,亦可使用现代技术提取活性物质制成药或保健品。徂徕山主要药用昆虫有螳螂、蟋蟀、油葫芦、蝼蛄、蝉、芫菁、天牛、黄蜂等,均可焙干入药,或理气、止痛,或逐瘀、通经,或祛风、消肿、解毒、杀虫等。
黑 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别名蚱蝉、知了、黑蚱。同翅目、蝉科。雄体长而宽大,体长44~48毫米,翅展宽约122毫米。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复眼1对,大型,淡黄色。单眼3个,三角形排列。触角1对,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线状淡褐色的锥形斑。后翅茎部2/5为黑色。具鸣器。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雌虫稍短,无鸣器,产卵器显著。成虫栖于树上,雄蝉长鸣不休。雌蝉在树皮下产卵,卵越冬后孵化为若虫,进入土中,吸食树根汁液,经几次脱皮而为成虫。蝉的若虫羽化后所脱落的干燥皮壳称蝉蜕,可入药,有清热、熄风、镇惊作用,可治小儿惊风、癫痫、夜啼。
(二)农林害虫
该类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常造成严重危害。如蝗虫、蝼蛄、金龟子、天牛及鳞翅目许多种类,危害树木或农作物。金龟成虫俗称瞎撞,幼虫称蛴螬,主要为害作物发芽的种子、幼苗的根茎等。赤松毛虫、松阿扁叶蜂、松墨天牛是徂徕山林木的主要害虫。
赤松毛虫 Dendrolimus specabilis(Butler) 鳞翅目、枯叶蛾科。成虫为中等蛾类,体色有灰白色、灰褐色,体长22~35毫米,翅展46~87毫米。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亚外缘斑列黑色,呈三角形;雌蛾亚外缘线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有白斑,雌蛾前翅狭长,外缘较倾斜,横线条纹排列较稀,小抱针消失,或仅留针状遗迹,中前阴片接近圆形。卵粒长1.8毫米,椭圆形,多为块状,初为翠绿色、渐变粉红色,近孵化时紫红色。老熟幼虫体长80~90毫米,深黑褐色,额区中央有狭长深褐色斑。体背2、3节丛生黑色毒毛,毛束片明显,体侧有长毛,中后胸毒毛带明显,体侧贯穿一条纵带,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斜纹伸向腹面。幼虫以松针为食,暴发时常造成严重危害。该虫一年1代。以3~5龄幼虫在翅皮下、落叶丛中或石块下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10度左右时上树危害,取食2年生针叶。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上、中旬幼虫陆续孵化,1~2龄幼虫群集危害,啃食叶缘,危害至10月中、下旬,3~5龄时即下树越冬。该虫是徂徕山历史性害虫,常造成严重危害,致使大面积松林死亡。该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营林措施,栽植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栽植蜜源植物丰富天敌资源。招引益鸟、对寄生和捕食性天敌应加以保护,天敌少的林区,可采取人工助迁方法,引移天敌种群,还可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螳螂、蠋敌等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以及经人工复制的松毛虫核型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可采用灭幼脲、苦参碱、毒绳等进行防治。
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又称松褐天牛、松天牛,是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鞘翅目、天牛科。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侵染的过程中,松墨天牛起着携带、传播和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成虫体长15~28毫米,橙黄色至赤褐色。触角栗色,雄虫触角比雌虫的长。前胸背板2条较宽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个鞘翅上有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卵长约4毫米,乳白色,略呈镰刀形。幼虫乳白色,老熟时长约43毫米。头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松墨天牛在徂徕山一年发生1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雌成虫寿命35~66天,雄成虫寿命42~98天。伐倒木如不及时运出林外,留在林中过夏,或不经剥皮处理,则很快受此虫侵害,成虫迁移距离1~2.4千米。天敌有病原微生物、寄生性线虫、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蜘蛛、鸟等。
(三)害虫天敌
在害虫的天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防治效果最好的主要为食虫昆虫,其次为捕食螨。常见的天敌昆虫有瓢虫、草蛉、蝇、虻、茧蜂、金小蜂等,主要捕食蚜虫或昆虫幼虫;瓢虫、跳小蜂等是蚧虫的主要天敌;鳞翅目昆虫的天敌中,膜翅目昆虫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赤眼蜂、姬蜂、茧蜂、小蜂、金小蜂、肿腿蜂等。捕食螨类主要为蜱螨目植绥螨科、细须螨科等种类,主要捕食果树及蔬菜上的红蜘蛛、螨和卵。
中国虎甲 Cicindela chinenesis Degeer
鞘翅目、虎甲科。成虫体长17.5~22毫米,宽7~9毫米。身体各部队位具有强烈的金属光泽。头及前胸背板前缘为绿色,背板中部金红或金绿色。复眼大而外突;触角细长呈丝状。鞘翅底色深绿。翅前缘有横宽带。翅鞘盘区有黄斑3个,其基部、端部和侧缘呈翠绿色。足翠绿或蓝绿,但前、中足的腿节中部呈红色。虎甲与蟑螂的爬行速度不相上下,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爬行最快的昆虫。多数时间在地面上度过,白天四处追赶小昆虫,然后用它们长而有力的颌将它们抓住。幼虫生活于成虫挖掘的垂直形土穴中,活动时若受惊则退入洞内。成虫飞翔力强,常在山涧小路上的行人面前迎飞,故得名“拦路虎”。成虫或幼虫均为肉食性,以捕食活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生,为天敌昆虫。
螳 螂 Mantis religiosa Linnaeus 螳螂目、螳螂科。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6~8个月,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螳螂有保护色,并有拟态,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若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也捕食壁虎、蝉、飞蝗等大型昆虫。徂徕山各林区均有分布,为林间重要的天敌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