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17&run=13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徂徕道士韩太章募得泰安旧县(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程氏徂徕中军幛山场,在此建蓬莱观,内设草殿、吕祖阁,塑“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神像等。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道人号高沙卧云“冲年志道”,结庐于徂徕石榴峪的悬珠山(今徂徕林场黄石崖林区),号卧云庵,奉祀吕仙(后庵圮,移像于南楼)。泰安、莱芜士人皆相礼敬,“诵徂徕者必曰卧云子”。同年,莱芜学者吕原(定峰)为撰碑记。泰安知州升户部员外郎(名缺,推考应系陈于逵)立石于庵前。同时兴建有聚泉庵,庵建于徂徕的阳药山(今岱岳区良庄镇大庵村,属徂徕林场黄石崖林区),俗称“大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 清圣祖南巡至泰安州,祀泰山毕,移舆南下。晚驻跸城东南之崔家庄(今岱岳区徂徕镇境)。
清康熙三十年(1691) 徂徕道士程某(名缺)于聚泉庵中创建三官殿。庵未知创年,入清渐兴。
清康熙五十年(1711) 礤石峪道士路圆守卒后,其徒解通儒嗣主其观,后有刁徒“利峪中产,谬称为路弟子,欲殴解而据为己有”。事控于州,同知张奇逢查明真相,禀于知州,征刁护田,道宇复安。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泰安进士、候补内阁中书赵国麟应士绅之请,为撰《徂徕山礤石峪赡田碑记》。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 学者赵国麟游徂徕,宿礤石峪,撰写《游徂徕山记》。
清康熙六十年(1721)一月 盐贩曹龙章、王美公聚众数百人占据徂徕山,抗拒官兵。龙章自称仁义王,一时贫民投奔者甚众。山东巡抚李树德与泰安州同张奇逢、新泰知县王僧慧等组织围剿,泰安吏目赵纶率兵千人夜围盐徒东营,斫关而入,擒其首八大王、神算军师等数十人,盐徒败溃。俘杀曹龙章等人。
清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 圣祖允准山东巡抚李树德因盐徒之变,奏请在徂徕山前驻兵防守,其疏言:“泰安州徂徕山前,大小数十村庄,地属山区,民多强悍,应委官兵弹压。查徂徕山前楼德庄,在各村适中之地,请将泰安州巡检,带兵60名,移住其地;再派抚标千把总各一员,带马步兵100名,在宫里村驻扎;派镇标千把总各一员,带马步兵50名在尧山口驻扎。三路分防,不时巡查。”
清雍正八年(1730)六月 泰安大雨数昼夜,泉水涨涌,徂徕山礤石峪玉帝阁毁于山洪。
清雍正九年(1731)秋 徂徕山山洪暴发。
清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 高宗东巡泰安。题《望徂徕山》诗。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再题《望徂徕》诗。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 泰山大雨,徂徕裂泉横流,冲毁北齐古刹四禅寺。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藏书家周永年欲辑儒家经典为“儒藏”,并使“分布于天下学宫,书院、名山古刹,又设为经久之法”(《儒藏说》)。同年买山徂徕,置田构庐,筑藏经石室,拟聚书万卷,传诸后人。其后清廷诏开四库馆,永年被荐入馆修书,徂徕经室修筑遂止。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二十六日
因王伦起事,高宗下旨“清查保甲”,以绝盗患。山东巡抚杨景素回奏称“东省保甲一事,较他省尤为切要”。其中徂徕山洞穴幽深,“易窝藏奸匪,皆须随时严行稽查”。
清乾隆五十年(1785) 邑绅赵润身及都司贾仰超、朝城县训导赵浣等重修徂徕山礤石峪。乾隆五十三年(1788),赵浣等人又于峪中创建六逸亭,以祀唐竹溪六逸。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乡人在“徂徕之阳汉帝宫”(今新泰市宫里镇)出土古铁器。为邹县举人马邦玉所得,考为镬器。
清嘉庆元年(1796) 宁阳齐家庄人齐镇清,在县境试种长生果(花生)“其生颇蕃,”不久遍及泰安各州县。延至清末,泰安各县花生产量日益增高,徂徕一带尤“获大利”,山中石田变为膏壤,山农渐为富足。
清嘉庆十六年(1811)六月 徂徕山礤石峪道士张始明重修隐仙观殿宇。
清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 天理教教首林清领导教民发动起义失败后,清廷对天理会教众大肆搜捕。传“巨魁”祝现(原为豫亲王仆,癸酉宫变中率众闯东华门)逃亡于泰安徂徕山中,官府虽严缉而终不能获。
清道光四年(1824) 兖沂帮会武装啸聚徂徕山谷,号称“掖刀会”,为患甚烈。泰安知县徐宗干率丁壮入山,严加捕治,擒获其首,散其党徒。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 徂徕山礤石峪道士梁重格、王重泰等重修道观,“玉皇楼、三清殿、吕祖阁与山神、灵官二庙、迎仙桥、庐舍等”,一时俱举。
清咸丰元年(1851) 徂徕山中军帐自康熙间开辟后,渐成游赏名区。嘉庆年间,道士刘教山募资重修,将蓬莱观易草为瓦,“制更阔,增葺书斋数楹”,并更名三清殿。同年四月,乡绅程润普又聚族人捐资重葺,“欹者植之,圮者整之,规模皆复旧观”。
清咸丰四年(1854)五月 泰安进士、广西庆远知府程灿策等捐资于徂徕山礤石峪创建六逸亭,并重修迎仙桥、渡仙桥,以纪念唐诗人李白竹溪旧隐。
清咸丰十年(1860) 清廷为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下令民间修筑寨堡,乡民在徂徕北望村筑同心寨。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 泰安曹庄人刘季勇在徂徕西峰聚众起事,自称“汉三王”,响应捻军,乡民往投者数千人。后知县方振业与乡绅王淑箴率兵进剿,刘季勇战死,余众星散。
清同治元年(1862) 山东幅军、白莲教军先后转战泰安各州县。泰安南境及新泰居民纷避乱于徂徕山中。
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 捻军鲁王任化邦所部(东捻军)数十万至泰安,是时捻军“甚众,南至尧山,北抵徂徕,不下数十万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 徂徕四禅寺僧众募资重葺,重修佛殿及韦驮殿、山门、禅堂等。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泰安知县毛澂闻梁父山下有巨冢,有石虎首露地上,因令工修葺,于虎下获古一砖,高二尺许,隶文三十二字,有“新政”、“监护大夫”等文。宣统元年(1909),学者邢端游泰山获见之,考为新莽时遣吏监护建立齐地祖庙时所造。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 江苏邳州变民娄苦瓜等入据徂徕山,活动于新泰、泰安之间。出兵时皆摇旗鸣鼓,大张告示,禁止淫掠。地方官吏闭城自保,不敢相犯。
清宣统二年(1910)七月 泰安县茅茨庄(今岱岳区良庄镇茅茨村)耶稣会教士西人温某,勾结“奉教奸民”程锡殿及士绅姬茂才等,“私立合同借约”,侵占徂徕山大庵峪之道院、树株、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