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15&run=13

金贞祐二年(1214) 金廷因受蒙古所迫,由中都(今北京)迁往河南开封,山东大乱,徂徕成为众多豪强拥兵据守之地:泰安崔家庄人严谨率众据天平寨,抗击蒙古军。后金将蒙古纲封其为怀远将军;泰安徂阳人朱玉据守本里,后归严实,充都总领,管辖军民勾当;泰安天保(今新泰市天宝镇)人时珍与其叔时遇、时正等,据守天保寨,先附宋,后率众归附严实,累官左副元帅;泰安人司仙统万馀户据守徂徕山,后通过五翼军都总领信亨祚之关系,归附严实。因兵乱不止,徂徕之佛道祠宇多遭焚掠。
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 全真道士丁志年(号古阳子)游徂徕,居葛氏岩下炼神庵废址(为全真教派入居徂徕之始)。志年尝师益都名道真常子范志敦,得其传,及居徂徕,致力兴复,数年间“殿堂室馆庖厨咸有伦序”。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工告成,泰定军节度使时珍命工刻石于葛氏岩壁,以纪始末。海迷失后二年(1250)十二月,经东平府路道录司具奏元廷,赐志年以金襕紫服,并授以和光大师之号。此后,徂徕山炼神庵道人重修上清观,东平官吏信世昌(信亨祚之子)为题额“重修上清之观”。
蒙古太宗五年(1233) 河内(今河南沁阳)名儒许衡为避兵乱,隐居徂徕山中,攻读三国名儒王弼《易注》,其居室匾曰“鲁斋”。后迁居泰安东馆镇(今地不明),教授弟子。居泰前后三载,学者称其为鲁斋先生。
蒙古定宗元年(1246) 襄溪(今湖北襄阳)道人鹿善森“岁在癸巳(1233)来寓钜平(泰安),后改蔀徂徕”,于乳山下作二圣堂,祀老子、孔子。泰定军节度使、开国侯时珍(今新泰市天宝镇人)父子襄助其工,俾终底成。四月,时珍幕客高翿为撰《贫乐岩二圣堂记碑》。贞祐之变中,徂徕光化寺殿宇堂庑尽为灰烬。时珍及其子时宥先后延请僧晖公、昧公师弟来驻光化,支倾起废,重建寺宇。同年四月,高翿为撰记碑。
蒙古宪宗五年(1255) 泰安道姑毛氏筑庵徂徕山,修持三十余年,至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临化留颂有“如今脱下皮囊日,拍塞虚空永自然”之语。前泰定军节度使征行千户时宥为刊石于其墓前,后世遂称其地为“毛老谷”。
蒙古宪宗九年(1259)三月 泰定军节度使时珍以徂徕二圣观道众不能安集,乃定议将其青石泺祖业地尽行施与。珍卒,其子宥遵遗命行之。道人刊石纪其盛德。
元中统元年(1260)七月 诗人杜仁杰游徂徕,题名勒白鹤湾东崖:“长清杜仁杰与严忠范游徂徕,观水于白鹤湾,松崖临壑,高深难量,□□鹤回翔□□”。又撰《贫乐岩铭》,东平行台严忠济之弟严忠范为书刻于二圣观中。
至元五年(1268) 泰山、徂徕等地大举开山造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故所谓山坡杂木怪草盘根之固土者,今皆垦为熟地,由霖雨时降,山水涨逸,冲突沙土,卒灌汶河,年复若是”,导致洸河淤湮,影响运河水道。
元大德四年(1300)十月 竹溪庵主□道源及进徒刘进童重整庵宇,“虽未能复还旧基,而殿廊斋舍,抑次第而合时完矣”。后得奉符尹刘□之捐助,“未阅月,工已告厥成”。泰安州儒学教授时震立《竹溪庵记》记其始末(今碑在玉帝阁下)。
元皇庆二年(1313) 僧众在徂徕山竹溪庵故址建法云寺,后于明嘉靖三年(1524)迁建于许家庄,亦名许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