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112&run=13

柳下惠(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鲁国人,展氏,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邑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死后其妻私谥为惠,故又称柳下惠。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掌管刑狱之官)。以讲究礼节著称。三黜(多次被撤职)不离父母之邦。臧文仲祭祀海鸟,他认为不合祀典。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攻鲁,他使展喜(一名乙喜)至齐,以尊先王“世世子孙无相害”之命为辞,劝退齐兵。《诗·小雅·巷伯》毛享传和《孔子家语·好生》载有其“坐怀不乱”的故事,被誉为道德楷模。后世孔子称“柳下惠之贤”(《论语·卫灵公》),孟子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以故后世尊为“和圣”。今西柳有“和圣故里”、“柳下书堂”遗址。卒后,葬于西柳村以北汶河对岸(今天宝镇郭家庄北),其墓历代皆妥为保护,《战国策·齐策四》:“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柳下惠墓为新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省、湖北省)、益(今四川省)两州,谋取西南各民族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抗曹,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曹丕代魏,他劝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大小,悉由他决定。曾5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幼年丧母,父诸葛珪,曾任汉末梁父县尉、泰山郡丞。亮从亲宦游,“初居山左,读书梁父山下”(清马允刚《重修诸葛武侯祠墓记》),曾在梁父(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忠武侯幼居山左,为《梁父吟》以见志;后结庵南阳卧龙岗,又为抱膝长吟”(马允刚《出师二表跋》)。所指“山左”即指泰山之左,也即泰山以东。《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部之徂徕山东麓,因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而名载史籍,西汉在梁父山前设梁父县。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云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幼年随父寓居梁父县,读书梁父山下时,就好为《梁父吟》。诸葛亮所作《梁父吟》,乃述春秋齐相晏婴“二桃杀三士”事。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以勇而无礼闻名。齐相晏婴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齐景公以二桃赐予三人,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结果三人皆弃桃而自杀(《晏子春秋·谏下二》)。后比喻使用阴谋杀人。故诸葛亮《梁父吟》云:“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谄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梁父吟》不仅名涉梁父山和古梁父县,而且涉及诸葛亮幼年随父梁父尉任上求学时,对梁父山、梁父县和汤汤汶水那段美好的记忆,给少年时期的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羊 祜(221—278) 字叔子,西晋泰山南城(今新泰市羊流镇)人。祖续,东汉南阳太守。父衜,上党太守。其母为东汉中郎将蔡邕女蔡贞姬。前母为东汉北海太守孔融女。胞姐为(司马师妻)景献皇后。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掌机密。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参与代魏密谋,进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封钜平侯。泰始初,擢尚书左仆射、卫将军,给本营兵。泰始五年(269),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屯田八百余顷,广积军粮。缮甲训卒,增强戒备,并造船只,大治水军,筹备伐吴。平日轻裘缓带,身不披甲,与吴将陆抗互通使节,绥怀远近,以收江汉之心。西晋咸宁二年(276),除征南大将军,奏荐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又上疏请伐吴,朝议多不同,未行。镇襄阳十年,甚得江汉众心。西晋咸宁四年(278),以病求入朝,面陈伐吴计,武帝迁中书令张华就问筹策。是年十一月,病重,举杜预自代。寻卒。襄阳百姓于岘山建庙立碑以祀,游者望碑流涕,因名“堕泪碑”。其故里羊流亦有羊公祠,已废。1994年3月,羊祜城遗址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 祉(458—516) 字灵祐,北魏泰山梁父(今新泰市天宝镇)人(按:《魏书·羊祉传》作“泰山钜平人”)琇六世孙。父规之,南朝齐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令,后仕于北朝。父卒后袭爵钜平子,历司空令辅国长史、梁州军司等职。性刚愎,好刑名,当官不惮强御,朝廷以为刚断。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南梁夏侯道迁以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降魏。北魏正始二年(505)北魏大举伐梁,祉假节龙骧将军、益州刺史,梁州十四郡皆属北魏。后又兼梁、秦二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坐镇汉中,统辖新区。后“坐掠人为奴婢”,为御史中丞王显所劾而去职。延昌三年(514),魏司徒高肇执政,起用祉为光禄大夫假平南将军,因擅杀士卒而免。孝明帝继位后,欲拜祉为平北将军,未授而卒。卒后追赠安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景”。1964年,天宝镇颜庄村东出土羊祉夫妇墓志,原题《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祉墓志铭》《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使君夫人崔氏墓志铭》。祉《魏书》《北史》有传。
羊 深(?—535) 字文渊,北魏泰山梁父(今新泰市天宝镇)人。续九世孙。父祉,北魏名将。学涉经史,善文牍。自司空府记室参军转尚书骑兵郎。正光五年(524)从都督北海王元颢出讨敕勒酋长胡琛部将宿勤明达、北地人车金雀。孝昌三年(527)与大行台长孙稚击败反叛之齐王萧宝寅,以功赐新泰男。孝昌四年(528),尔朱荣诛杀朝士,其弟泰山太守侃邀其南依梁,乃斩侃来使,不从。普泰元年(531),为卫将军,监修《起居注》,兼侍中。上疏修立国学。寻拜中书令。永熙三年(534),与尚书左仆射樊子鹄于兖州拒东魏,被杀。1973年,天宝镇出土羊妻墓志,原题《侍中车骑大将军中书羊令君妻崔夫人墓志铭》。深《北史》有传。
羊 侃(495—549) 字祖忻,北魏泰山梁父(今新泰市天宝镇)人。续九世孙。父祉,北魏名将。侃少博涉书记,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侃初仕北魏为泰山太守,有南归之意。大通二年(528)降梁。大通三年(529),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历任徐、青、冀、兖、衡诸州刺史。中大通四年(532)为侍中。太清二年(548)为都官尚书。是年,侯景造反,直下建康,遂指挥守城事宜。景执侃长子惊以示之,侃不为所动,数日后复持来。因引弓射之,景贼感其忠义,亦不加害,屡击退景军。旋病卒。卒赠侍中、军师将军。侃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2曲。
李 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隋末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由湖北安陆移居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后举家移居沙丘(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其间,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徂徕竹溪,诗酒唱和,时称“竹溪六逸”。唐天宝元年(742),游泰山,赋《泰山吟》诗6首。是年,由友人举荐,应诏入京,任玄宗供奉翰林,不久“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为平叛报国,参加永王幕府,因永王反对肃宗,兵败被杀,李白亦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后遇赦得还。唐宝应元年(762)病卒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著有《李太白全集》。
孔巢父(?—784) 唐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字弱翁,孔如次子,孔子37代孙。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诗酒唱和,时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由李季卿推荐,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田悦从弟田绪杀田悦归唐。不久,李怀光盘踞河中,巢父又往河中劝说其归顺唐朝,被怀光部众所杀。
石 介(1005—1045) 字守道,北宋初学者、文学家。宋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人,故居在徂徕山西北之桥沟村。曾讲学徂徕山下,世称徂徕先生。26岁,举进士甲科,历任郓城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主簿、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等职。与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欧阳修称他“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孙复在泰山讲学时,石介尊他为师,执弟子礼甚恭,影响所及,能使鲁人皆好学。石介为文章,“博辩雄伟,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作《怪说》3篇,斥佛老为“汗漫不经之教,妖诞幻惑之说”。指杨億的时文“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对于抑制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以及开展古文运动,都起到积极作用。
石介在太学时,仁宗启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石介喜形于色,乃作《庆历圣德颂》以褒贬大臣,称杜衍等为众贤,斥夏竦为大奸。诗出,孙复谓石:“子祸始于此矣。”不久,出判濮州,未到任。庆历五年(1045)卒于家。奸人乘机中伤,说石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开棺以验,赖杜衍、吕夷简等保全,始免于祸。石介卒后,妻子冻馁,赖韩琦、富弼资助购买田地,得以维持生计。欧阳修为石介撰墓志铭,称其德如徂徕之岩岩,道如汶水之汤汤。
石介的诗文,南宋时即有刻本,至清代有多次翻刻本,繁简不一。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徂徕石先生文集》(陈植锷搜集校点),录石介颂10首、古诗54首、律诗80首、杂著40篇、论12篇、书信40篇、序8篇、记11篇、启表10篇、附录佚文8篇,是迄今最完善的文集。
党怀英(1134—1211) 字世杰,号竹溪,谥号文献。金代文学家、书法家。祖籍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宋初名将党进11代孙。父纯睦任泰安录事参军,卒于任上。妻弱子幼,无力还乡,遂落籍泰安,故《中国历史大辞典》作“泰安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人”。金大定十年(1170)进士。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后累迁汝阴县(今安徽省阜阳市)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郝俣参与《辽史》刊修。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升直学士,任国子监祭酒。时增修曲阜宣圣庙,奉圣命撰碑文。后迁侍讲学士、翰林学士等职,深受历任君主赏识,为当时金朝文坛领袖。章宗承安二年(1197),欲告老,未准,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他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承安三年(1198)再次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1201)受诏编修辽史。泰和四年(1204)八月,金朝廷命其写“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上,其字圆润老到,线条流动,柔中寓刚,洒脱秀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称之,是钱币遗产中的珍品。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去世,葬于山东泰安奉符城(今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西旺村)党家林。党曾居徂徕山读书,筑竹溪庵,其书“竹溪”二字石刻犹存。有《竹溪集》10卷,已佚。元好问《中州集》录党诗65首,其中《新泰县环翠亭》1首、《中州乐府》录党词5首、别有碑文多篇传世。《金史》有传。
石 硅(?—1223) 新泰市人。宋徂徕先生石介裔孙。金末随刘二祖、霍仪领导红袄军起义于泰安。南宋嘉定十年(1217),与李全等降宋。蒙古葛不罕使宋,令部下刘顺随同赴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与成吉思汗通好。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涟水忠义军统辖季先为宋制置使贾涉诱杀,遂在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被季先部下宋德珍等迎为统帅,称太尉,率众降蒙古。元太祖十六年(1221)与严实分居东平府(今山东省东平县)等,任济、兖、单三州总管、山东路行元帅。元光二年(1223),加官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都元帅。领兵破曹州,为金兵所败,被擒至卞京(今河南开封)处死。子天禄袭职。
时 珍(1182—1252) 字国宝。元初著名将领。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人。祖忻,赠昭武大将军。父坚,镇国上将军。珍性长厚,幼为人所爱信。世乱,盗起东海,郡县守令皆望风遁去,老幼震骇,无所请命。加之连岁兵践,郡聚为寇,猎人为食。珍率部捕杀,获甚众,余悉溃去,一方帖然。安抚使彭义斌举珍为袭庆府事、兼京东西路兵马令,改授武翼郎。于是珍集疮痍之民,垦田畴、完屋庐,朝抚暮煦,期月而病民复生,闾里相庆。宝庆二年(1226),署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营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是年,率兵攻益都城,封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益都攻下,镇守兖州。金正大六年(1229)改左副元帅,封陇西郡开国侯,食邑千户。嘉熙二年(1238),请老于行台,行台许之。由其子宥袭职15年,复传于其孙栋。珍谢政后射猎于郊,以寻山水之乐。淳祐十二年(1252)去世。时珍墓在天宝镇时家庄,神道碑2通保护完好,为新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承恩(1859—1926) 原名朱业苏、字紫庭。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石楼村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幼读私塾。喜博览群书,注重研究历代王朝兴衰和时局变化。积极拥护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赞成实行学堂教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兴办新学,朱组织民众毁神像、驱道士,改3座庙宇为学堂,收庙地1.33公顷为学田,沿柴汶河百亩河滩植树,以广学产。朱的行动,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乡绅控其“不守旧制,图谋不轨”。朱与乡绅对簿公堂。适值进步人士赵新儒准备留学日本,劝他罢讼一起东渡留学。朱与之同往,入东京宏文书院攻读师范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被选为泰安县劝学所副总董事(总董事范明枢),清宣统元年(1909)五月任总董事。清廷虽已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但守旧势力和私塾教育根深蒂固。朱协同范明枢破旧立新,使学堂教育成为县内教育的主导力量。中华民国建立后,朱承恩因改革教育有成就,相继被选为泰安县议会议员、山东省议会议员、省咨议局议员。后历任禹城、嘉祥和广西武宣县知事。晚年出任沂州军法正。1926年卒于任。

洪 涛(1912—1938) 原名洪裕良。江西省横峰县青板乡排楼村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师长,著名革命烈士。
洪涛幼年家贫,14岁给地主放牛。1927年参加著名的赣东北(阳)横(峰)农民暴动。1928年冬,入赣东北信江军校学习。结业后,任赣东北红军第三团一连某排排长,旋即升为连长。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8月,赣东北红军扩编成红十军,历任营长、副团长。1933年1月,洪涛被调入中央瑞金“红大”学习。5月,任红十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先后率部出击闽西建宁、沙县、梅越等地,屡打胜仗,梅越战斗中腰部负伤。1934年10月,跟随罗炳辉将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负伤3次,子弹穿进肺部,弹头无法取出。1936年6月,任红三十二军七团团长。10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10月,被党中央派到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任山东第六区抗日第一游击支队长。他常以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和红军战例教育训练部队,队伍很快由20多人发展至180多人。1938年1月1日,同黎玉、赵杰、林浩等组织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司令员。起义队伍1个月内发展至700人,编成3个中队。为尽快提高部队军事素质,适应武装斗争需要,带病教战士投弹、射击、刺杀等技术。在他领导下,支队能征善战。1月26日,在大汶口至新泰必经的寺岭村伏击日军告捷。2月18日,在泰安至新泰之间的四槐树伏击日军再捷。为扩大根据地,同林浩率部向莱芜方向进军,他亲临前沿指挥,一举攻克莱芜城。继又挥军向淄川、博山进发,沿途扩大队伍至2000人。对此,驻鲁中山区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恐慌不安,与莱芜县长谭远村联合谋反。洪涛决定反击,俘获谭部300多人,遂成立抗日人民政权“莱芜县政执行委员会”,四支队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5月初,秦部向一师反扑,为顾全大局,维护统一战线,洪涛说服部队退向鲁西镇,秦部步步逼近时被迫反击。此时,他躺在担架上听战况汇报,查看地图,拖着虚弱的病体临阵指挥,逼敌退至莱芜城。因连续行军作战,病情恶化。25日,部队转移至徂徕山劝礼村(又称圈里村)时,不幸病故。安葬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园。
倪冠英(1917—1938) 曾用名倪灿武。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北冶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8月,中共角峪党支部成立,任党支部书记。1933年4月,他在泰山东眼光殿岭处决了韩复榘派入萃英中学的特务,出色地完成任务。1934年,在角峪南泉寺小学任教,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2月11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虽受尽折磨,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937年底获释回乡。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年2月,在泰城、省庄、山口等地发动群众组建泰安独立营。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保卫科科长。1938年,在东平县簸箕峪战斗中壮烈牺牲。
张殿忠(1873—1940) 字绍韩,同盟会会员。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东良庄人。幼聪慧,青年入泮,县考名列榜首。受维新变法运动影响,不求科举进取,在家博览群书,研究学问。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选送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化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参加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成回国。在家乡向乡亲们讲述封建礼俗的害处,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昏庸,倡导放足剪发,发动群众拆除庙宇,兴建学校,创办东良庄初级小学,曾亲自任教,对学生进行反帝制、反封建的教育。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拥护三民主义,对袁世凯独裁统治不满,暗中声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丧,张痛斥国民党政府无能,骂蒋介石、汪精卫卖国求荣、背叛孙中山革命宗旨。“一二·九”运动遭到镇压后,张义愤填膺,在学生和群众中大骂蒋介石是无道暴君。“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传至良庄。张高兴地说:“中国有了希望。要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1937年秋,范明枢到东良庄发动组织区抗日动员委员会。张邀范居其家中,并在家中召集会议。东良庄区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后,顾廷臣任主任,张殿忠任副主任。1938年1月1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他动员赵一川组织地方武装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还动员李挚等青年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春,侵占大汶口的日军兵临良庄,强行组织维持会。部分乡绅主张投降,而多数群众要求抵抗。战斗失利后,良庄遭受浩劫,主张投降的人幸灾乐祸。张挺身而出,支持抗击日军的行动,阐述抗日救国道理,使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张丧偶多年后,1938年春娶高玉梅为妻。婚后他教玉梅识字明理,灌输进步思想。不久,张动员玉梅参加本村抗日妇救会,任村妇救会会长,后又支持玉梅调县妇救会。1940年夏病逝。
吴道源(1903—1941) 莱芜市丰登官庄人,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出身贫穷,幼年父母双亡,依靠兄长度日。1931年参加农民协会。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9月,受党组织委派打入三区担任区丁,以区丁为掩护完成党的地下通讯联络工作,并在区丁中发展党员,掌握敌区联庄会的内部情况。1935年12月,被叛徒刘伯戈带领的国民党捕共队逮捕,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他严守党的秘密,参加党组织领导的绝食斗争,迫使敌人答应他们的合理要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1日,率领人员携带枪支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日军侵占莱芜城后,受党组织委派,先后任情报站站长、盘查站站长、交通站站长等职。1941年2月20日,在执行任务中被投靠日伪的硬拳道逮捕,敌人拴着他的大拇指吊在梁上毒打,灌辣椒水、煤油,施用老虎凳、挖肋骨、火棍烙胸等酷刑,他坚贞不屈。3月1日被敌人押赴刑场,他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中国共产党万岁!”。被敌人活埋。
鲁 民(1916—1941) 曾用名杜昭勋、杜鲁民。宁阳县磁窑镇人。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他和广大爱国青年一起,不畏风险,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中共泰安临时县委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敌自卫团。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一中队,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寺岭伏击战后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宁阳八区(今磁窑镇)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动员多名爱国青年参加革命队伍。是年下半年返回四支队,任第二团政治处干事。1940年起,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团第三营副教导员、教导员。1941年4月,在沂蒙山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彭子芳(1912—1941) 曾用名彭德来、彭志芳。辽宁省开原县人。1931年冬,在天津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被分配到鲁北惠民县工作。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二中队政治战士。1939年1月,任中共泰山特委青年部部长。1940年初任泰山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是年秋,在泰山区“肃托”错案中被错捕。被审查期间,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41年被错误杀害。1942年4月,泰山地委、专署为其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毓淦(1906—1941) 又名朱国栋、朱玉干。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北望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读书。1925年考入泰安萃英中学。在校期间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发动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反对校方强迫做“礼拜”的斗争。1927年,与马守愚、王仲修等筹建中共津浦铁路泰安工人支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开展索薪、提高工资的斗争。是年,在本村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8年担任泰(安)莱(芜)县委学运委员,多次赴新泰、莱芜传达上级党的指示,转送秘密文件。是年,中共山东省委调他到济南做交通联络工作。1929年4月,任中共泰安特别支部书记。1932年9月,任中共泰安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泰安中心县委原书记曹福广叛变,他闻讯星夜通知各区村党组织负责人转移隐蔽,使津浦铁路东的党组织得以保存。后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经营救脱险,辗转去大连躲避。1936年底返故里。“七七”事变后,参与组建抗敌自卫团,任政治部主任。为组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他卖掉家产购买枪支。起义后,任中共泰安县委组织部部长。在津浦铁路两侧同敌人展开艰苦的斗争。1938年,任泰安县委书记,不久任鲁中区党委社会部部长。1941年夏,日军“扫荡”鲁中区,他与刘海涛司令员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引诱,两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次日在桃墟村惨遭杀害。
王德一(1911—1941) 新泰市人。1929年7月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7月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是年11月,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后参与发动和领导龙须崮农民暴动、张庄煤矿工人罢工和组织抗日武装等一系列革命斗争。1933年秋至1935年秋,在省委和泰安中心县委相继遭受破坏的情形下,挺身而出主持县委工作,坚持地下斗争。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第四支队班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参加过新莱公路伏击日军、袭击施家峪等战斗。1941年,在沂水县东南埠病逝。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刘汉英(1917—1941年) 新泰市刘杜镇人。1932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曾任鲁中军区第一旅第三团团长等职。1941年,在沂源县牺牲。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
程若晓(1917—1942) 曾用名程煜亮、程光。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人。1935年5月考入山东省立泰安第三中学,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月,受省委派遣回地方恢复建立县区党组织,任中共泰安县第五区区委书记。1939年1月,任中共泰安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0月,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12月,任中共泰山特委秘书。1940年2月,兼任泰安县参议会参议长。他领导的泰安县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授予“抗日模范县”称号。1942年2月,反扫荡战斗中,在颜张村与敌遭遇,身负重伤,是月20日牺牲。
周 松(1912—1942) 曾用名周庆玲。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人。1936年,在泰安师范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范镇、石碑、赵庄、房村等村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2月,任泰安县第八区区委副书记。是年4月,任泰安(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42年7月,任旧县区区长。是年8月26日,数千日伪军扫荡莲花山区,转移到这里的泰安(南)县委、县政府机关全体人员、县独立营及部分区乡人员500余人被敌包围,在8月29日的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朱蓂阶(1900—1942) 曾用名朱相尧。山东公学校长、抗日烈士。泰安市宁阳县东庄村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曾在宁阳县第一小学、济南私立正谊中学读书。1920年考入北平大学。1926年后在烟台、益都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任益都省立第十中学教务主任期间,公开支持学生的反日爱国活动,主张:“为人师表,必育人爱国。”并邀请冯玉祥将军到校演讲。当局以“地下共党操纵学生闹事”为由,将其逮捕,押进济南监狱,经多方营救保释。1935年,任济宁省立七中英语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弃教返乡,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分2批组织100余人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七中队中队长,率部队参加寺岭、四槐树和第一次攻打莱芜城的战斗。后任山东人民抗日独立第一师二团一营三连连长。是年6月,任泰宁边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动泰宁边区人民,搜集情报,掩护伤病员,保护延安至沂蒙山区的交通线,曾安全护送徐向前等八路军领导人通过津浦铁路。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任八路军泰宁边区办事处主任。1941年1月,任鲁南区党委尼山地委统战部部长。是年夏,任鲁南行署秘书主任。1942年6月,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战工会)工作,后任山东公学校长。是年秋,日军拉网“扫荡”沂蒙山区,他率一批干部、学生和群众在沂南县马牧池北侧的山区坚持反“扫荡”斗争。10月26日拂晓,被日军包围,在指挥突围时负伤被捕,日军将其押至济南,在日特机关“泺源公馆”严刑逼降,他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
李枚青(1914—1943) 原名李美庆,曾用名李梅青。新泰市西南关村人。1923年上学,后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半年后转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夏,任新泰县立第一小学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1933年2月27日,在参加中共山东省委党团干部训练班学习时,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捕共队逮捕,在狱中数次参加党组织发动的绝食斗争。1937年11月获释回新泰,任中共新泰县工委委员。1938年1月1日,和董琰一起,带领20余人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月回地方工作,6月先后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7月组织上安排到国民党第69军政治部任新泰县民运指导员,11月任新泰县独立营政治委员,12月任泰山特委第一大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6月,日伪军对鲁中区进行“扫荡”,他率一个连冲出敌人的包围转移到安全地带。指挥军民歼灭当地反动派顽固武装史怀仁部,缴获步枪70余支。是年11月起,历任泰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泰山地委委员、敌工部部长等职。他坚持学习,倡议组织小乐队,组织部队编写战史,收集整理典型战例39个,撰写资料2万余字。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干部架子。1943年8月13日夜,李枚青外出开会,途经莱芜县上游河时,遭日军伏击,壮烈牺牲。
杜庆亮(1909—1943) 曾用名杜圣明、杜名。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良父村人。1922年考入泰安桑蚕学校。1924年升入泰安省立第三中学。在校期间,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毕业后在禹城县政府当文书。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泰泗宁县财粮科科长。1943年3月,在宁阳县东庄乡西直界村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惨遭杀害。
鲁宝琪(1912—1943) 泰安市泰城升平街人。幼年在泰安第二小学、第三中学读书。1928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1931年入济南高中。其间,他曾在自己照片的背面写有铭志诗:“心中不平,冷剑欲鸣,为了真理,奋斗终生。”“九一八”事变后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到胶东开展工作。是年秋,因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与党失去联系。1934年在冯玉祥创办的泰山武训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投身于抗日斗争。1937年8月,与夏天庚(夏辅仁)、武冠英、夏振秋等组成中共泰安县临时委员会,任书记。联络各阶层爱国志士,组织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是年冬,参加省委在泰安城、篦子店、夏村等地召开的重要会议。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四支队一中队指导员。2月受命组建泰安县独立营,任教导员。1939年调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任除奸科科长,出没于敌战区交通线上。1942年8月任鲁中军区敌工部部长,9月与廖容标司令员率30多人在泰山顶巧袭日伪军,击毙9人,伤2人,活捉伪山东省邮电局长简本。是年秋,日军疯狂“蚕食”徂徕山区,鲁宝琪奉命到泰安整顿“联络网”,将交通、情报2项工作分开,并另设鲁西交通站,使秘密交通联络工作得以畅通。1943年10月,他到泰安城东检查工作,天黑住泰山东南水牛铺村,因敌特告密,被包围,突围时多处负伤,昏迷后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和酷刑,他坚贞不屈,骂不绝口,并绝食、绝药,8天后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其遗骨安葬于泰山烈士陵园。
薛 浩(1903—1944) 又名薛其浩。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薛庄村人。1924年毕业于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在泰安大汶口卫驾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东北隐蔽。“九一八”事变后回泰安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为营救共产党员程照轩,曾与隐居泰山的冯玉祥有来往。后与张伯祥等人以教书为名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曾动员泰安县第六区区长程子元和国民党秦启荣部第43大队参加抗日。是年7月,随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南下,后留在临(沂)郯(城)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2月,薛组建临郯独立团,任团长。独立团首次出击日军俘敌5人、缴获汽车2辆。后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因斗争环境残酷,操劳过度,致使枪伤和肺病复发,1944年病逝。
高明鉴(1918—1945) 曾用名高士洪、高冰、鲁心雅。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朱家庄村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就读泰安萃英中学,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回乡以教书为名,组织抗日自卫团,宣传抗日救国。是年秋,建立朱家庄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1939年11月,任朱家庄乡党总支书记。是年冬,任泰安县社会部秘书。1942年3月,任泰安县公安局局长。1943年7月至1944年3月,任中共徂徕山(泰安)工委敌工部部长。1945年2月28日,在东良父执行任务返回朱家庄后,被华丰、汶口之敌200余人包围,在突围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侯 英(1921—1947) 原名侯安礼。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山阳北村人。1940年高小毕业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任本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积极从事抗日活动。1942年6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后调入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短枪班任侦察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多次参加袭击、擒敌、锄奸、反霸等活动。1944年11月,任旧县区公安员。在对敌斗争中,他经常对敌伪人员家属宣传党的政策,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旧县前街有个刘某,在泰城伪军朱茂轩部下当小队长。他得知后,冒着生命危险去刘的家中,刘不在,他就向刘妻申明大义,晓以利害,让她做刘的工作,使刘的思想起了变化。1945年麦收后的一天,区委、区中队50余人在圣元官庄被300多名伪军包围,刘某令其部下只往高处放枪,区委、区中队得以安全转移。
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泰安。旧县还乡团区队长李明泉经常带领还乡团及国民党军队搜捕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面对猖狂的敌人,他带领民兵张贴标语,监视坏分子,侦察敌情,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是年12月16日,他与10多个民兵和县独立营1个班住郑家庄。17日拂晓,被李明泉带领的200多人包围。在突围中,他为掩护战友,把敌人引向自己,边打边撤,弹尽被俘。敌人将他带到旧县村,软硬兼施,想从他嘴里得到中共党组织、民兵武装等情况。在种种酷刑下,他始终守口如瓶。李明泉恼羞成怒,将侯带到旧县大桥北头,指着铡刀威胁他。他视死如归,义正严词地痛斥敌人。敌人将他按入铡内,他跳出铡口,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刽子手抽出铡刀向他砍去,侯英壮烈牺牲。1964年,泰安县政府在岱庙举办“宁死不屈的侯英同志”展览。
马宗厚(1914—1952) 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人。出身贫苦,丙等小学毕业。1934年,在本村任教师。1938年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赴朝鲜任38军副政委。1952年牺牲于朝鲜战场。
董林汉(?—1959) 曾用名董毓举。新泰市人。1934年,在山东济南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和家乡从事党的地下斗争。1937年,在新泰第一高等小学任教期间,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民先”队员。是年11月,根据新泰县委指示,积极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此后历任泰历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泰北县委书记,泰山地委宣传部部长,沂蒙地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局驻山东检察组组长、中共山东省委纪委书记等职。1959年病逝。
赵笃生(1899—1964) 原名赵培祥。曾用名赵斌,泰城东关人。1919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是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本科二部就读。毕业后以教书为业。1925年,组织“五卅”后援会。1931年,组织济南学生南下请愿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泰安县抗敌后援会,任副主任,积极宣传抗日,募集粮秣武器,组织抗日武装,并带动兄弟子侄亲友数十人参加抗战。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赴尼山地区开辟根据地,随军做联络工作。他利用各种关系,排除地主武装阻挠,使部队顺利进军。是年下半年,为发展国共合作,先后受命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石友三六十军做统一战线工作,面对复杂的局面,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1940年,任泰山专署专员。一次专署被日军合围,突围时陷入前有断崖后有追兵的险境。他急命警卫:“快把我打死!我绝不做俘虏!”二人跳崖脱险。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他率所属县长通电全国,呼吁惩办祸首。1945年8月至11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兼市长。后复任泰山区专署专员,代表泰安民众参加军调部三人小组会议,慷慨陈词,要求保护人民抗战权益,惩办汉奸,为民除害。1947年,泰城第二次解放后,他及时制止拆除岱庙围墙的行动,围墙得以保存。1948年12月至1959年2月,历任昌潍专署专员、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下放基层,依然勤奋工作。1963年甄别。1964年1月27日病故。
夏辅仁(1916—1964) 原名夏天庚。泰安市泰山区人。1928年就读于泰安山东省立第三中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1年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是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学生,参与南下学生抗日请愿团等活动。1932年5月20日,他与20多名师生被国民党军警逮捕,遭严刑拷问,坚贞不屈。在狱中参与领导绝食斗争。1934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获释返乡,立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联络范明枢等成立泰安县各界抗敌后援会。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由济南迁至泰安,中共泰安县委在夏辅仁家中建立,夏辅仁任县委书记。1938年1月1日,他带领县委和自卫团成员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5月,调回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泰安县独立团政委。1939年1月,任中共泰山特委书记。是年10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调东北地区工作,历任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呼伦贝尔盟副盟长、中共呼伦贝尔盟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蒙绥分局组织部副部长。1954年,奉调支援越南土地改革,荣膺“胡志明一级荣誉勋章”。1955年,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民族室副主任、主任。1961年3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工委副书记兼日喀则分工委第一书记。1964年11月,在视察冰川公路建设时,不幸被工地飞石击中头部殉职,被安葬于拉萨西郊烈士陵园。
程照轩(1908—1966) 又名程金鉴,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人。1927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在校期间,阅读进步书籍,寻求革命道路。1931年6月,在泰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回校重建曲阜二师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11月,二师支部扩大为曲阜特支,任特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领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狱中秘密组织党支部,开展对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党营救出狱。获释后,找到党组织,联络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成立泰安抗敌自卫团,任主席。1937年12月23日,任中共泰安县六区区委书记,曾动员原六区区长程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2月,在自己家中参加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主持的会议。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中队指导员、山东抗日联军独立一师二团政委、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民运部部长、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部长、鲁中南行署主任、华东支前委员会委员兼财政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1966年7月23日去世。
董 琰(1914—1968) 新泰市东南关人。出生书香门第,8岁读书,1929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并参加南下请愿团,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1932年春被学校开除。是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2月,在济南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中虽有人供他是共产党员,但他表现坚强,始终保守党的机密。1937年11月,国共合作后获释,任中共新泰县工委书记。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中队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6月,任中共新泰县委书记。1939年1月,任中共泰山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参与创立泰山特委机关报——《泰山时报》。1941年9月,任中共泰南地委书记兼泰南军分区政委,领导泰南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反“自省”的斗争,恢复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立新西工委、新西办事处及泰宁中心县委。1944年春,为扩大抗日根据地,他和军分区其他领导指挥所属部队一举拔掉星村、仲村、盘车沟等敌人据点,争取2个大队和1个中队的伪军起义,恢复和开辟100多个村庄的工作,形成与费北、泰泗宁接壤的抗日根据地。是年下半年至1947年7月,任鲁中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48年任沂蒙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夏调鲁中南区,历任区党委常委兼秘书长、副书记等职。1950年6月起,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55年,因受向明错案牵累,被隔离审查、开除党籍。1962年5月平反。1963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副省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8年,在上海华山医院病逝。1983年5月5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给予平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舜卿(1911—1969) 原名刘华英。莱芜市刘封邱村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学发奋读书,品学兼优。1930年6月,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彷徨中走上教学之路。其间,阅读鲁迅、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和《唯物史观》《列宁主义问题》等马列著作,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情况,看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曙光。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下水河、景家镇、蔡家镇、片家镇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1935年刘白戈叛变后,组织遭到破坏,他仍坚持斗争,历尽艰险,保存党的力量。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月,受组织委派到莱芜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1月,任青年救国团主办的《抗日青年》编辑。1939年起,历任中共泰山特委秘书主任、莱东县委书记、莱芜(北)县长等职。积极贯彻“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原则,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并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开展“借粮增资”、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1939年冬,他家遭敌洗劫3次,父母带老小外出乞讨,其父因饥饿疾病逝于荒山。1942年,敌人将他在山村乞讨的家属逮捕作为人质。刘舜卿不为所动,反增强了对敌人的仇恨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他深入敌后,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瓦解日伪军和伪政权工作。1944年被省战时工作委员会誉为模范县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泰山专署副专员、专员。1946年兼任泰山区支前委员会副主任。他冒着敌机轰炸,日夜到现场指挥调运军粮。1947年,莱芜战役中,与地、县干部一起,带领群众支援前线。继而组织支前大军,支援孟良崮、兖州、济南、淮海等战役。同时,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斗争,积极组织“三查、三整”(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运动。1950年,任中共泰安地委副书记、书记。1954年,奉调支援工业建设,历任鞍钢建筑工程公司党委书记,中共鞍山市委组织部部长、监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65年,他身患严重心血管病,仍坚持下农村蹲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他宁肯自己皮肉受苦,仍坚持原则,保护干部。1969年,赴沈阳参加省农业会议期间,突发脑溢血病逝。
王风谦(1885—1971) 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人。他自幼习武,力大过人。枪刀棍棒,样样精通,尤精太平拳。气功、轻功、硬功俱佳,群众敬仰爱慕。曾在山阳村、凤凰庄、白马坡、西良庄、南北望、西住等村教拳授徒。后因家贫,随人推小车去东口贩盐。后学得正骨绝艺,悬壶济世,美名盛传齐鲁。晚年技艺更高,不仅传于子孙,还收有许多门徒,是山东四大正骨先生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救治无数八路军指战员,1940年被乡里评为“开明人士”。1955年入联合诊所。1956年7月,大众日报刊发《山东四大正骨先生——王风谦》予以表彰。是年秋,任泰安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其接骨名方“虎骨救济膏”无私贡献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66年9月被遣送回家。1971年3月病逝。
薛 玉(1909—1973) 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薛庄村人。1925年考入山东曲阜省立第二师范,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二团经理部主任、供给处处长。1939年4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四支队供给部募集大队大队长。8月,任莱芜抗日政府财政科科长。1940年5月,任泰山专员公署财政科科长。1942年7月,任专署财政科科长、代理秘书长。是年11月至1944年5月,历任山东省淄川县长、县委书记。1948年6月,任鲁中南第一专署粮食局局长,9月任鲁中南第七专署粮食局局长。1949年7月,任山东粮食局直属三分局(徐州)局长。1951年4月,任中国驻越南顾问团财经顾问。1955年1月调国家粮食部,历任采购司副司长、监察局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央粮食干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等职。1973年6月21日在泰安病逝。
杜文泉(1915—1974) 曾用名继富。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人。1936年11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排政治战士、新泰县独立营排政治战士、新泰县五区动委会组织委员、县独立营募集主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四大队指导员、新泰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泰宁办事处文教科科长、泰南办事处秘书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莒沂县政府秘书,益都县政府秘书、县粮食局局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财经队队长,豫皖苏行署科长,华东财办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粮食局处长、华东财政部副处长、中央财政部农业税司处长、中央财贸部一级巡视员、东北局财委办公室副主任、吉林省财委副主任等职。1974年病逝。
于秀泉(1890—1978) 女,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徂徕村人。幼家贫,当童养媳。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她曾说服自己的子、侄参加抗战。当时中共泰安县委机关驻大寺村,为避免日军“扫荡”,转移到徂徕村附近的崆崆山办公。她身为小脚妇女,自告奋勇当县委机关的义务情报员,不分阴雨寒暑,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在深冬的一个雪天,因站岗放哨把脚冻伤致残。从她家到山都是陡峭山路,斗争最紧张时,曾一夜往返7次给县委送情报。1939年中秋节,日伪军对徂徕山根据地发起进攻。她将事先侦察知道的消息报告县委,县委预先准备,与日伪军激战一天,无一伤亡。在战斗中她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水送饭。一次,送情报途中被敌特盯梢,她立即将情报吞入腹内,转危为安。任村妇女救国会长后,夜以继日为抗日队伍筹措军粮,补洗军衣,给伤病员喂汤喂药。她在自己生活艰难的境况下,对过往抗日工作人员常留宿留饭,被人们称为“战士之家”。抗日干部赵声余身患疟疾,她卖掉家中槐树给赵治病。平时她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群众捐粮捐款,说服青年人参军参战,为支前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7月,日军实行坚壁清野,徂徕山抗日根据地变成无人区。她一家6口人搬到邓家庄1间场院屋居住,食野菜充饥,但她对革命充满胜利信心,并说:“日本鬼子长不了,南山终究是八路军的”。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8年8月病逝。人们为她立碑并修建“秀泉亭”。
李介民(1909—1981) 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西住村人。出身贫农。1940年1月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4月,任中共泰安县第八区区委书记。他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各界人士组织抗日活动委员会,发挥各抗日组织的作用,加强政权建设,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7月,日军蚕食徂徕山,形势恶化,他在空白村发展党员,建立“堡垒户”,择优选用干部,纯洁革命队伍。他率领区委一班人出没于徂徕山区,与敌昼夜周旋,坚持敌后斗争至抗战胜利。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调东北工作,是年冬任中共黑龙江省北安县县委书记。1952年起,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松花江专署专员。1961年,任安达市市长。1964年,任伊春特委副书记、伊春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冤狱7年。1977年平反,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顾问。1981年3月病逝于伊春。
赵声余(1913—1981) 原名赵清安。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良庄西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是年秋由孙毅介绍入党。1938年1月,在东良庄保卫战中,他与村民一起,封闭寨门,奋起自卫,并一枪击毙了日军机枪手,使日军遭受到重大损失。1939年1月,赵清安主动请缨深入日军茅茨据点参加青训班,刺探情报。11月30日,趁敌人外出扫荡,在区委书记顾廷臣带领下,袭击茅茨据点,缴获步枪2支,军用品若干,并烧毁据点。1940年,任泰安县大队中队队长,4月13日,他带领10余名队员,袭击茅茨据点,打死汉奸2人、日军1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1门、压弹机1个。8月1日,他被泰山军分区授予“徂徕山战斗英雄”称号。1941年9月,他带领5名战士夜袭云亭车站日军黑虎泉据点,打死日军1人、活捉1人,并将所有伪军俘虏。是年,被派往抗大学习。1943年,他前往大汶口筹款,在日伪军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一人独闯虎穴,逼日伪银行行长交出现款500元,并送到汶河渡口,从而安全返回部队。1948年,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济南、乐陵、禹城、潍坊市武装部部长。退休后居住泰城。1981年4月13日逝世。
燕遇明(1907—1982) 著名作家。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颜张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就读于泰安城天书观小学。“五四”运动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酷爱文学,常在《小说月报》《新女性》《语丝》等杂志上发表新诗、散文等,得到沈尹默和郑振铎的赏识。他提倡妇女剪发、放足,反对旧教育,曾自筹经费办小学,自任校长。校门上漆着“开通新世界、关锁旧河山”的对联,为众人注目。1928年5月,国民党北伐军占领泰安后,任山东国民新闻社校对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抨击军阀的罪行。1931年,任泰安师范语文教师,编辑出版《蔷薇》半月刊,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五区区委书记。是年,建立村党支部7个,发展党员46人,发动雇农进行罢工和要求提高工资的斗争,并多次组织群众抗捐、抗差。1933年,军阀残酷镇压反帝爱国运动,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中共泰安县委书记曹广福叛变,他被迫南下,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在滕县羊庄小学任教,并参加中共滕县特支,与友人出刊《救亡图存报》。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在泰安县委、淄博地区特委、尼山地委、抱犊崮山区第三地委任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鲁南区委党校总支书记、《山东文化》主编。1946年,任《山东时报》副主编。1947年,任胶东区党委民运部部长。1949年,任《鲁南日报》社副社长、新华社鲁南分社社长。1955年起,历任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山东文艺界联合委员会委员、党组书记、副主席,省革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82年6月在济南病逝。从事写作50余年,著有中篇小说《苦女翻身记》、长诗《枯树开花》、短诗集《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孙圣常(1910—1982) 新泰市天宝镇黄花岭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花岭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黄花岭乡党总支书记兼乡长。1952年,他组织林业生产合作社,造林33.33公顷、育林8万株、收割山草180吨。1956年,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1958年,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59年,任天宝公社副社长。曾组织400多名社员,利用春季和雨季开展植树造林,造林333.33公顷、种植果树20公顷。1978年退休,1982年病逝。
程 鹏(1901—1983) 原名金泉,字子源。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泰安萃英中学。1924年参加冯玉祥部队任连长。1927年退役回家,发动本村104户农民成立“农民协会”,状告鱼肉乡里的乡长张丙灿,张丙灿被撤职。农民选其为乡长,并赠以“公正和平”匾额。1932年,任泰安县六区区长。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二团副团长、泰安县独立团长等职。1938年4月,率部抓获并处决大汶口汉奸维持会长。1940年3月,任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3至6月,日寇封锁蚕食徂徕山,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率县常备队先后攻克旧县、茅茨敌人据点,击毙敌人4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6支、战马2匹、伪币3800元,受到中共山东分局的表扬。他任县长期间,千方百计筹措粮款支援部队,并在各区设情报联络站,秘密派员打入伪县政府内部,传送情报、散发传单、争取和打击伪顽人员。1947年,任沂蒙专署专员兼支前司令。是年,国民党大举进犯沂蒙山区,他广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后随军南下,在浙江开辟特区工作时,与潜伏的国民党残部进行斗争中,腿部受重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浙江省人民委员会视察室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等职。1983年3月,在浙江病逝。
马馥塘(1906—1983) 曾用名马天香。山东省齐河县人。1920年春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21年参加王尽美、邓恩铭等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7年1月到高密县协助省委特派员成立中共高密县委,任监察委员兼城市支部书记,12月受组织委派到周村开展工作。1928年春任中共周村邮局党支部书记,8月任中共诸城县邮局党支部书记。1930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3年11月出狱后,辗转莱阳、禹城、济南等地,1936年下半年到泰安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卢沟桥事变后,在范明枢支持下,成立泰安县抗敌后援会,后改为人民抗敌自卫团,任团长。1937年10月恢复党组织关系。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经理部主任,后改任供给部部长。1939年起,先后任鲁中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鲁中区党校财委副主任兼鲁中区工商局局长,华东支前委员会民力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济南市委常委,鲁中电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56年起,历任电力部、水电部劳动、物资供应部门的领导。1983年4月,在北京病逝。
常树人(1915—1984)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角峪村人。幼年在本村读私塾。1932年,在济南高中就读时考入济南无线电训练班,结业后,曾到齐河、潍县从业。1935年回济南高中读书。1937年因组织学生运动遭警方拘禁,后被保释回家。1938年1月1日,与倪冠英、张广心携枪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任鲁中军区后勤处副处长。1944年11月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5年9月任鲁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供给部部长。1946年1月,任辽东军区后勤供给部部长,参加保卫四平和临江战役。1948年,任东北军区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参加辽沈战役。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后勤部部长,参加平津战役。1951年2月,任海军后勤部第二副部长。1955年9月授大校军衔。1956年9月入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8月,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司令部参谋长。1962年12月任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被审查批斗,虽身处逆境,仍以党的利益为重,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78年恢复原职。1983年按副兵团级待遇离休。1984年8月29日病逝。
冯 平(1903—1986) 曾用名冯广智、冯若愚。新泰市楼德镇楼德村人。1921年省立曲阜二师讲习班毕业后,在楼德、封家庄、苗庄等地教书。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随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1941年,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财政组副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1949年,任山东省接管委员会生产部部长。1950年,任山东省工业厅厅长、中共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1957年,任淄博市市长。1962年,任省委统战部部长。1978年,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年病逝。
黎 玉(1906—1986)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地下党北京大学政法学院支部书记,天津市委书记,直中特委书记。1933年,任唐山市委书记时,领导了震动全国的开滦五矿总同盟工人大罢工。1936年5月,黎玉受中共北方局派遣来到济南,恢复建立了与中央失去多年联系的中共山东省委。1938年1月1日,组织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任起义时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政委。1938年12月,中央决定山东各地抗日武装队伍整编为游击兵团——八路军山东纵队,黎玉任政委。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入鲁,他率部与一一五师协同作战,在对崮峪反“扫荡”战役中负伤。1940年8月,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改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成立,黎玉任首席组长,先后主持制定《保障人权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等数百条法规、条例,为发展、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华东中央局第二副书记、华东军区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兼秘书长、一机部副部长,农机部、八机部第一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第三、五、六届常务委员。1986年5月,在北京逝世。
周兴柏(1920—1987) 新泰市东都镇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特务连战士、排政治员,山东纵队特务队、抗大指导员,山东纵队保卫科科员,滨海行署公安局科员、副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南六专署公安局科长、社会部海外工作组组长、沿海工委社会部部长,鲁中南新海市公安局科长、副局长。1949年7月,参加西南服务团,任云南支队六大队二中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公安接管部治安科科长,曲靖专署公安处处长,云南省公安学校副校长、校长。1956年5月,任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1957年12月,任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长。1960年3月,任中共楚雄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64年至1966年,任雄楚地委副书记、渡口市副市长。1973年7月,任省对外联络组党委副书记。1979年2月,任云南省公安局副局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80年2月,任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1987年3月病逝。
张秉玉(1919—1989) 新泰市人。1936年在山东省立济南乡师学习期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战士、政治员、参谋、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鲁中第一(泰山)军分区独立团营教导员、第四旅第十二团政治处主任、鲁中一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山东军区第四师政治部联络科科长、山东军大学员、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训练团政治委员、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第九兵团台湾干部训练团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驻匈牙利大使馆首任武官,驻保加利亚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外事处副处长、外事局副局长兼一处处长,驻法国大使馆首任武官,总参谋部外事局副局长、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5月26日,在北京病逝。
董 超(1915—1990) 新泰市翟镇董家庄村人。童年在家乡读书,曾任小学教师。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1945年8月起,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团政委、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起,率部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洛阳、开封、淮海等战役。在开封战役中,率领一个团首先攻入城门,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1月6日,在淮海战役向杜聿明集团总攻的战斗中,作为师政委,他不顾疲劳大口吐血,和师长一起率领23师英勇作战,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连续攻克敌前沿阵地和两道地堡群,歼灭守敌三十二师九十六团1600余人,俘敌副团长以下800余人。为此,纵队首长特向该师发来电报,祝贺他们“打响了1949年的第一炮,并光荣地立下了新年胜利的第一功”。1950年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政委、高级系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病逝。
李秉政(1920—1990) 曾用名李均瀛、雷贯宇。泰安市人。1939年9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2月至1945年6月,历任泰安县公安局科长、县委便衣队队长、公安局审讯股股长。其间,带领便衣队,深入敌占区,组织指挥锄奸反霸,瓦解和争取伪军,受到山东省公安总局通令嘉奖。1945年7月,任泰安专署审讯干事,组织领导肃反、镇反,稳准狠地打击了敌人的破坏活动。1946年3月,任新泰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1948年5月,任淮北县公安局局长、县委委员。1949年3月,任西海专署公安局局长,4月任滨北专署公安局局长。1950年6月起,历任胶州专署公安处处长、地委委员、副专员。1954年11月,任山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68年至1975年,被打入冤狱,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10月起,历任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代主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1983年4月,任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1990年10月,在青岛病逝。
韩顾三(1914—1990) 新泰市西张庄镇西张庄村人。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纵队四支队副中队长、连长、营长、副团长、鲁中三分区独立旅参谋处处长等职。1945年8月起,历任鲁中第三军分区第十团团长,鲁中第二军分区参谋长,七兵团第三十二军第一O五师副师长等职。参加过潍坊、济南、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1950年起,历任浙江军区六军分区司令员,空军第七师师长,空军第三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0年11月,在广州病逝。
王宪廷(1910—1991) 曾用名成章。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南关村人。1929年聊城师范毕业,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8月,任新泰支部委员。1932年1月,任新泰特支委员,11月任新泰县县委书记。1933年4月至9月,发动领导新泰县龙须崮农民暴动。1935年8月至1937年底,县委重建后仍任书记。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班政治战士、中队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敌工科科长、分区区委书记、县抗联主任等职。解放战争中,任师政部主任,参加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历次战斗中多次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中央复员委员会师职参谋、中央军委气象台第一任台长、农林部林业处处长、中央气象站站长、中央气象局副局长,甘肃省气象局局长、省政协专职常委等职。1991年6月在北京病逝。
王建青(1911—1991) 曾用名铭绅。新泰市羊流镇官桥村人。1931年2月,在新泰县立师范讲习所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泰县委发动的龙须崮农民暴动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1933年9月至1935年,在县委遭受破坏的艰难困境下,顽强地坚持党的地下斗争。1935年8月,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卢沟桥事变后,积极发动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特务大队政委、团政委、县委书记、军分区副政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副旅长、副师长、师长兼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陆战第一旅旅长、华东军区司令部人武部第一副部长、二十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二十军副政委、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在南京病逝。
赵龙图(1905—1993) 曾用名赵继河。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安乐村人。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警卫连连长。是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沂水岸堤干校总务主任、山东纵队供给部管理科科长、沂蒙专署粮食科科长。1943年起,历任鲁中专署税务局局长,临沂专署工商局局长,泰南专署工商二分局、六分局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工商部大华烟草公司经理、中国粮食公司山东分公司经理、山东省粮食厅副厅长、中央人民政府采购部烟麻局副局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烟麻局副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厅副厅长、宁夏自治区政协第三届常委。1983年离休。1993年6月,在银川病逝。
刘子正(1914—1994)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人。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起,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莱芜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卢沟桥事变后,在当地发动和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9年至1941年,任莱芜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2年5月起,历任鲁中区泰南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鲁中区泰山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专员,鲁中南区党委组织科科长等职。1948年10月,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任支部书记、总支委员。1950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干部工作,并兼任新疆班工作组组长。此后历任组织处处长、校党委委员、党委常委,中直机关党委委员,浙江省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浙江省委为其恢复了名誉。1977年,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为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79年12月起,历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省机关党委书记。1985年12月离休。浙江省政协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省人大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代表。1994年2月,在杭州病逝。
景晓村(1917—1994) 曾用名景慕达。山东省章丘市人。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师读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中共济南乡师支部书记。1937年底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秘书长。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团政委,中共山东省委青年部部长,鲁东南特委书记兼第二支队政委,清河特委书记、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政委,清河区党委书记兼清河军区政委,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华东局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一机部局长、部长助理、厂长、司长,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农业机械部副部长等职。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8月9日,在北京逝世。家属根据其遗愿,将其多年的积蓄5万元捐赠给家乡的宅科村小学,作为奖学基金支持教育事业。
亓象岑(1912—1995) 山东省莱芜市人。“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同学参加赴京请愿活动。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后,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驻莱芜县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泰山特委第一大队第四中队中队长,泰安、莱芜、历城等7县行政联合办事处秘书长,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秘书长。1943年初,任泰山专署秘书主任、地委机关党委书记,主持专署日常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济南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党组书记,济南市委委员兼国军工作部部长和华东局济南国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等职。济南解放后,历任济南特别市军管会政务部副部长,济南市支援前线委员会副秘书长,济南市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济南市政府秘书长,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兼财委主任和计委主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57年起,历任山东省物价局局长、党组书记,山东省粮食厅厅长、党组书记,山东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山东省财委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1995年6月病逝。
赵 杰(1913—1996) 曾用名赵正贵、赵东。河南省商城县上石桥镇人。1928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宣传队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三军经理部代理政委、红五军政委等职。1937年,由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派往山东。1938年1月1日,同黎玉、林浩等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副司令员,鲁中军区后方司令部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一(泰山)、三、四分区司令员,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宁省旅大警察总局局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辽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装甲兵第一坦克学校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2月,任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1983年5月至199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
刘少傥(1916—1996) 曾用名士倜。新泰市果都镇坡里村人。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考入省立济南乡师读书,任乡师党支部委员。1937年3月,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负责该县西部地区党的工作,发展“民先”组织,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中队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是年11月,随同山东分局赴延安报告团到延安,留延安工作,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锄奸部秘书等职。1945年10月回山东工作,历任山东省公安总局科长、警察学校副教育长、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代理师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公安局处长、华东局公安部处长、苏北行署公安局局长,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省民政厅厅长、省高级法院院长,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96年5月,在上海病逝。
林 浩(1916—1996)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1月1日,参加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3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代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政委,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7月,任山东第一区(鲁南区)党委书记。1940年9月,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8年6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教育部部长兼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一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病逝。
封振武(1904—1997) 曾用名本慎。新泰市楼德人。卢沟桥事变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发动武装抗日活动。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中队长、营长、团长,鲁南七县游击队司令员,尼山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第一军区(大鲁南)二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指挥百余次战斗。在莱芜与顽固派武装斗争中,活捉了国民党顽固派县长。在滕县北里沟战斗中负伤7处,被誉为“威震敌胆的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南第二沂蒙军分区司令员兼兖济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参加过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和战斗。在莱芜战役前夕,他奉陈毅司令员命令,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在济(宁)兖(州)地区运河上架桥,使敌误认为主力西去,从而为主力隐蔽北上夺取莱芜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泰安军分区司令员,泰泗宁地区剿匪总指挥、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山东省总队总队长,济南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山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武警部队部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党委书记等职。1997年3月20日,在济南病逝。
边一峰(1912—1997) 曾用名边秀培、边轮升。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人。中共党员。1937年10月,参加本村抗日游击队并担任联络员。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起义,10月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39年1月,任莱芜九区区委书记。1940年1月任泰山地委社会部社会科科长,9月任淄川县委书记。1943年7月到华东局党校学习。1944年6月,任沂源县委书记。1946年6月任渤海办事处主任,10月任华东局土改大队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渤海区党委改革研究室农村组组长、华东局组织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民政厅财委办公室主任、浙江省计划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84年离休,1997年病逝。
赵剑秋(1916—1988) 新泰市市中办事处人。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中一分区宣传队队长,滨海文工团副团长,鲁中南区歌剧团副团长等职。1950年起,历任山东省文教厅文化处电影戏剧科副科长,省文化局电影戏剧科科长、艺术处处长,山东鲁剧院副院长,省戏剧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山东省艺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山东省文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第一、二届副主席。1988年2月病逝。
左宏奇(1917—1999) 曾用名李大同、李明武。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人。1938年1月1日,组织大汶口镇进步青年30余人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战士、秘书,之后调往泰西地区工作。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二团特派员,鲁西军区第九团党总支书记、教导员,第三四三旅游击支队政委兼郓北县委副政委、县委书记。解放战争初期,任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六十团政委。1946年11月,任中共平阴县委书记。1947年秋,任长清县长。1949年春,任鲁中南第七(泰西)专署合作推进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泰西专区合作总社主任、泰安地委委员兼合作总社主任。1954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供应处副处长、处长。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40年厂庆时被授予“一汽建设功臣”称号。1957年,任长春六三六军工厂党委第一书记。1963年任山东省供销社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后,任山东省物资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3年1月离休。1999年3月27日,在济南病逝。
朱国平(1917—1999) 新泰市人。1936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排长、连长,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科员、参谋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共四平市委委员、代书记,四平市政府秘书处处长,辽北二地委秘书长,梨树县副县长,怀德县宣传部部长,四平市公安局局长,西安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工业部、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经理,地质司经理、副司长,冶金工业部地质司副司长,成都地质学院院长,冶金部地质司司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等职。1985年离休。1999年病逝。
顾廷臣(1913—1999) 曾用名李玉魁、董超。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茅茨村人。1931年,在本乡董白塔村及本村担任小学教员。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良庄区茅茨乡党总支书记、泰安县六区区委组织委员。1939年5月,任泰安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八区区委书记、六区中队指导员。1941年1月兼天宝区和徂阳区区委书记、徂阳区中队指导员。是年2月,任泰安(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2年2月,任泰安(南)县委组织部部长。是年8月至1943年7月,任徂徕山工委敌工部部长。1945年,任泰南地区农救会会长。1948年,任潍坊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50~1957年,历任坊子煤矿党委书记、新汶建设委员会主任、新汶煤矿矿长、新汶矿务局局长等职。1958年,任济南市煤炭局局长、济南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任泰安专署副专员。1967年参加“五七”干校学习。1970年9月,任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负责人。1973年1月,任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7月,任泰安地区行署副专员。1980年12月,任泰安地区行署顾问。1983年12月离休。1999年在泰安病逝。
赵一川(1905—2001) 曾用名赵浩。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东良庄村人。1923年秋考入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1938年初组建抗日游击队,后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二团第三营,是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任淄川县县长。1943年春,任章丘县县长。1945年,任章历县县长。1948年秋,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运粮指挥站党委书记,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后任淮北四地委支前司令部财粮部部长、浙江省支前办事处财粮部部长、南京西南服务团第一支队行政处处长、四川省江津县人民政府县长。1950年7月任涪陵地区副专员。1953年秋,涪陵、酉阳地区合并后任专员。1954年春,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1966年因病离休。2001年6月病逝。
单 洪(1913—2002) 曾用名昭洪。新泰市人。1930年考入青州省立第四师范。193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任中共新泰县县委委员,参加新泰县委发动的龙须崮农民暴动。1935年3月,在刘杜村开办新华医院,以此为掩护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1938年1月1日,率领组织的游击队员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中队长、连长、营长、团长,四大队大队长、团长,泰南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军分区司令员、师长、济南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指导系教授、学会主任,北京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2002年7月,在北京病逝。
薛 超(1915—2003) 曾用名薛子超、薛云龙。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薛庄村人。1937年参加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毕业于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师范。1938年1月,在徂徕山组织群众发动抗日。是年1月至1958年,在部队先后任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团政委、处长等职,参加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及抗美援朝。1958至1963年,任化工部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1964年至1965年5月,任化工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1965年5月至1969年9月,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业公司副经理。1969年9月至1971年6月,任化工部河南太康五七干校指导员。1971年6月至1975年7月,任山东新华制药厂党委书记。1975年7月至1982年3月,任淄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1982年3月至1983年3月,任淄博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离职。2003年1月15日,在张店因病逝世。
管 戈(1913—2005) 曾用名管毓筠、管竹溪。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人。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作为曲阜省立二师的学生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南下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的斗争,被捕入狱。1936年出狱后,与新泰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按党组织指示返回曲阜二师任党小组组长,在曲阜、泗水一带发动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1日,率抗日武装60多人参加徂徕山起义,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五中队指导员。1939年8月,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日军政大学任政治教员。1946年3月起,历任中共华东局土改工作队队长、土改工作团团长、土改指挥部土改科科长,山东分局职工工作委员会筹委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省劳动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省劳动厅厅长、党组书记,省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政协常委,省工交政治部副主任,省革委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省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省计委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离休。2005年8月19日,在济南逝世。
武中奇(1907—2006) 著名书法家。济南市长清区崮山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跟随父母到济南谋生,在印刷厂当童工。20世纪30年代初,应聘为泰安武训学校书法金石教员,任教2年余回济南。1936年初,遭敌破坏后重建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机关设在其家。是年,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山东省委撤至泰安。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排长、中队长、营长、特务大队长、九支队团长,曾指挥部队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1架。1941年,参加中共山东分局党校第二期培训班学习。1943年6月,任济南工委委员、济南市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主任。1944年9月兼任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1945年8月,任济南市民主政府秘书长。是年11月,调至联合国救济署山东解放区救济分会,负责该分会的日常工作。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南下干部纵队参谋长,参加接管上海的工作,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科科长。20世纪50年代初,历任上海提篮桥监狱典狱长、治淮劳动纵队司令员。“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遭诬陷受到错误处分,1954年秋被派至南京江苏省劳改局工作。1959年,任南京钟表厂厂长。1963年,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冲击,1970年被诬为“五一六”反革命分子。1973年春被平反结束关押。1979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1980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济南、南京、北京等地举办武中奇书法展览,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2次,作品被国内外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馆收藏、展出。1985年和1987年,先后2次将数百幅书画作品捐赠给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择五龙潭畔辟建武中奇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馆,将其作品收藏、陈列于馆中。出版《武中奇书法选集》《武中奇书法选萃》等多种书法作品集。2006年3月29日,在南京逝世。
王一平(1914—2007) 山东省荣成市人。1932年入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后,因受学校当局怀疑和监视,被迫离校,回乡任小学教员。1935年11月,参加胶东地区党组织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因通缉到北平。1936年2月30日夜,在谷牧住处以共产党员嫌疑一同被捕,因无任何口供和证据,被释放。是年8月,随同平津大批青年学生去西安东北军学兵队进行抗日活动。1937年2月转往延安,先在抗大学习,后转入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初被党中央派回山东,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四支队后方司令部政委、鲁中军区二军分区(沂蒙军分区)政委、沂蒙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军区第四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二军政委,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1952年3月起,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市第五届政协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十一次、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顾委委员。2007年2月28日,在上海逝世。
周星夫(1918—2010) 新泰市人。1934年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1月,带领部分人员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一中队班政治战士、党支部书记、新泰县委青年部部长。1939年3月,任新泰六区区委书记。是年11月,任新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任部长。1941年1月,任新泰县委书记,9月,任新蒙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3年8月任泰宁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4年8月,任蒙阴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5年7月,任沂蒙地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鲁中南区党委党校教育长、沂蒙地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沂水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援越顾问团土改顾问,山东省委监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济南市革委会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济南市委常委、副书记,淄博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山东省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二届委员,省人大第五、六、七届代表。1988年3月离休。2010年12月14日,在济南逝世。
时亨起(1920-2013) 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村人。1945年7月参加工作,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7月至1950年5月,先后在鲁中行署泰南办事处、博山市政府、鲁中行署司法处审理科、鲁中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鲁中南行署民政处、南下干部纵队第二支队部、宁波市军管会秘书处、宁波市干部学校二部、宁波地(市)委秘书处等部门、单位工作。1950年6月至1960年6月,历任宁波市劳动局调解科科长,宁波市工商局副局长、局长,宁波市财委副主任兼宁波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宁波市计委副主任,宁波市人委副市长兼计委主任,宁波地区钢铁联合筹备处主任。1961年1月,任余姚县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1月,兼任余姚县人委副县长。1967年3月,任余姚县生产办公室副主任。1967年3月至1969年11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被审查。1970年3月,任余姚镇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1年11月,任余姚县委常委。1972年4月,任宁波港务局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兼宁波建港指挥部副总指挥)。1979年3月,任宁波市外办主任。1979年5月,任宁波市革委会副主任。1982年3月,任宁波市副市长。1983年12月离休。2013年3月14日,在宁波市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