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居民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100&run=13

1985年12月,新泰市天宝办事处改为天宝镇,泰安市郊区徂徕办事处改为徂徕镇,泰安市郊区茌家庄乡、化马湾乡、王家庄乡、土山河乡合并为化马湾乡。泰安市郊区房村办事处改为房村乡。是年,徂徕山山区居民涉及大汶河南岸、徂徕山周边的新泰市天宝镇,泰安市郊区化马湾乡、良庄办事处、房村乡、徂徕镇5个乡(镇、办事处),总户数7.92万户,总人口30.02万人。1986年12月,良庄办事处改为良庄镇。1995年1月,房村乡改为房村镇。2000年4月,泰安市郊区更名为泰安市岱岳区。2001年2月,天宝镇与大东庄镇合并为天宝镇。2012年,徂徕山山区居民涉及新泰市、岱岳区2县(市、区),自东向西涉及新泰市天宝镇,岱岳区化马湾乡、良庄镇、房村镇、徂徕镇5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总面积615.5平方千米,总户数9.31万户,总人口30.84万人。
一、新泰市天宝镇
名称来历 天宝镇因北有徂徕山为屏障,风、冰、雹等灾害自古稀少,民称“天生一块宝地”,故名“天宝”。后为防盗,筑有围墙,又称“天宝寨”。
地理位置 1985年12月,天宝办事处改为天宝镇,同时东庄、杨庄、大西峪3乡划出,设立新泰市大东庄乡。是年末,天宝镇位于新泰市西部,徂徕山以南,柴汶河以北,东邻大东庄乡,南与楼德镇、宫里镇隔柴汶河相望,西接泰安市郊区良庄镇,北与泰安市郊区徂徕镇、化马湾乡毗邻。2001年2月,天宝镇与大东庄镇合并为天宝镇,东邻新泰市羊流镇、果都镇,南与新泰市楼德镇、宫里镇隔柴汶河相望,西接良庄镇,北与徂徕镇、化马湾乡毗邻。至2012年,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地理坐标为北纬35°55′58″~35°58′09″,东经117°18′14″~117°26′22″。镇政府驻天宝村,东距新泰市区50千米,西北距泰安市区45千米。全镇总通车里程120千米,其中省道19千米,县(市、区)乡道路14千米,旅游公路25千米,村村通道路38.65千米。50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客车率96%。
建置区划 春秋时期,境内归鲁国。战国时期,今古城村所在地归齐国管辖,齐国在此设置梁父邑。秦代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奉高县。汉代设立梁父县,属兖州泰山郡。东汉时梁父县改名为梁甫县。三国时期归魏,属兖州泰山郡,又改为梁父县。南北朝时期,归南朝的宋,后归北朝的北魏,属兖州泰山郡梁父县。北齐属兖州东平郡。隋朝属鲁郡梁父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天宝庄建立。唐朝属东泰州梁父县,后撤销梁父县,并入博城县,博城县后又改名为乾封县。五代十国时期,天宝先后归梁、唐、晋、汉、周等朝管辖。宋朝把博城县改为奉符县,属袭庆府鲁郡。金朝属山东西路泰安州。元朝属东平路泰安州。明朝属济南府泰安州先贤乡。清朝属泰安府泰安县敦厚乡。民国初期属山东省泰安县。1941年1月,泰安县天宝区建立。1945年8月划归泰宁县。1952年改属徂阳县。1956年3月,徂阳县撤销,划归新泰县,设天宝区,下辖6个乡。1958年3月,区改为乡公所。1958年9月,乡公所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7年,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79年,改为天宝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天宝人民公社,改为天宝办事处,辖6个乡。1985年12月,改为天宝镇,同时东庄、杨庄、大西峪3乡划出,设立新泰市大东庄乡。1994年,大东庄乡改为大东庄镇。2001年2月,天宝镇与大东庄镇合并为天宝镇。2012年,天宝镇辖5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
2012年新泰市天宝镇所辖行政村情况表
表12-1
-
人口 面积 1985年,全镇总户数19065户,总人口76077人,其中男性38467人,女性37610人;农业人口74100人,非农业人口1977人。1990年,经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天宝镇总户数13396户,总人口46139人,其中男性23544人,女性22595人;农业人口43938人,非农业人口2201人。大东庄镇总户数9724户,总人口31634人,其中男性16132人,女性15502人;农业人口30094人,非农业人口1540人。2000年,经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天宝镇总户数13184户,总人口45939人,其中男性23236人,女性22703人;农业人口44978人,非农业人口2201人。大东庄镇总户数10000户,总人口31046人,其中男性15522人,女性15524人;农业人口29943人,非农业人口1103人。2001年,天宝镇与大东庄镇合并为天宝镇,东西最大距离11.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3千米,总面积158平方千米。2012年末,全镇总户数24956户,总人口80775人,其中男性40819人,女性39956人;农业人口77407人(含镇直部门、单位),非农业人口3368人。汉族79497人,回族1326人。人口出生率9.58‰,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3.28‰。全镇总面积未发生变化,其中陆地138.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7.59%;水域面积19.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41%;可利用土地面积151.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6.08%;农田面积57.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6.39%;林地面积73.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6.71%。人口密度512人/平方千米。
地形 地貌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阶梯状特征明显。北部是徂徕山地,中部是丘陵,南部是柴汶河平原。山地面积65.5平方千米(含水域面积),丘陵面积37.9平方千米(含水域面积),平原面积54.6平方千米(含水域面积)。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炮楼顶、乳山、松山、梁父山、贵人峰、独秀峰等,最高峰是炮楼顶,位于徂徕山东部,海拔732米;最低点位于西羊舍村,海拔120米。
经济状况 198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79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0万元,其中农业1585万元、林业54万元、牧业456万元、渔业5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51万元,财政收入20万元;耕地面积6133.33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344元。199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0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98万元,其中农业3011万元、林业324万元、牧业3853万元、渔业10万元;乡镇企业11家,从业人员5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483万元,财政收入90万元;耕地面积3258.67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1813元。是年,大东庄镇实现生产总值775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26万元,其中农业3291万元、林业190万元、牧业2937万元、渔业8万元;乡镇企业7家,从业人员23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40万元,财政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元。1998年5月,天宝镇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樱桃第一镇。
2005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实现生产总值8.38亿元。内资企业52家,从业人员3363人。个体工商户1241户,从业人员2498人;民营经济营业收入4.96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06亿元;财政收入2533万元,地方税收834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0元。2012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2.4亿元。内资企业79家,其中工业企业25家,从业人数2160人,外资独资企业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实交税金390万元。个体工商户1032户,从业人员2524人;私营企业47家,实现增加值1.06亿元,营业收入5.4亿元,实交税金325万元。外资企业出口创汇230万美元,财政收入2649万元,居民储蓄余额3.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84元。是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4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28.93公顷,粮食总产6.69万吨、油料680吨、蚕茧240吨、蔬菜4.62万吨;肉类总产量9438.5吨、牛奶50吨、禽蛋1493吨;从业人员5.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2万人、第二产业1.16万人、第三产业1.82万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1亿元,果菜成交额3.1亿元,花卉苗木成交额28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96所,其中小学50所、中学4所、成人技校1所、幼儿园41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60所。是年,全镇有敬老院2处,集中供养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老人20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单衣2套、棉衣1套,饮食以细粮为主。1995年,天宝镇有各级各类学校60所,其中小学31所、中学2所、成人技校1所、幼儿园26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38所。大东庄镇有各级各类学校37所,其中小学19所、中学2所、成人技校1所、幼儿园15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21所。2001年,天宝镇敬老院和大东庄镇敬老院合并为天宝镇敬老院,搬迁到大东庄镇政府院内,占地面积1.73公顷。
2005年,全镇有教职工419人,各级各类学校49所,其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4503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730人;幼儿园36所,在校幼儿680人;成人技术学校1所。达到泰安市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的2所,新泰市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的11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4人,医疗卫生机构25所,其中镇卫生院2所,床位40张;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23所。是年,天宝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二级乡镇敬老院。2008年,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一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012年,全镇有教职工462人,各级各类学校57所,其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3226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4158人;幼儿园43所,在校幼儿1754人;成人技术学校1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医疗卫生机构49所,其中镇卫生院1所,床位60张;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40所。全镇有五保老人304人,其中实行集中供养156人。对分散供养的实行联系人、联系户制度,定期对“五保”老人进行看望、走访,定期送粮食、面粉、零花钱等,五保老人供养率90%。是年,全镇有文化站1处、有线电视中心1处、电影放映单位2个,单位图书室15处、村级文化大院50处、农家书屋50家、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50个,村民活动娱乐中心61处、民间故事队13个、舞狮队1个、秧歌队1个,体育运动场17处、篮球场地46个、乒乓球室17处、乒乓球场70多处、门球场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宽带网络全覆盖。
二、岱岳区化马湾乡
名称来历 明清在此设驿站,在此换马,驿站西有大水湾,故名换马湾,后演化为化马湾。
地理位置 1985年,化马湾乡位于泰安市郊区东南部,东与莱芜、新泰市毗邻,南与徂徕山林场接壤,西与徂徕镇相接,北与角峪镇相连。至2012年,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地理坐标为北纬36°01′26″~36°08′19″,东经117°20′33″~117°27′41″。乡机关驻北崖村,距泰城29.6千米。泰(安)新(泰)高速、济(南)临(沂)公路、枣(庄)徐(州)公路穿越全乡。
建置区划 1912年,境内属泰安县好义区。1928年属泰安县第五区。抗日战争时属泰安县第三区。1947年属泰安县第八区。1949年属泰安县角峪区。1958年属泰安县茌家庄公社。1959年属泰安县角峪公社。1984年属泰安县角峪办事处。1985年初,角峪办事处分离出茌家庄乡、化马湾乡、王家庄乡、土山河乡4个乡。是年12月,茌家庄乡、化马湾乡、王家庄乡、土山河乡合并为化马湾乡。2012年末,化马湾乡辖31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
2012年岱岳区化马湾乡所辖行政村情况表
表12-2
人口 面积 1985年,全乡总户数9436户,总人口36647人,其中男性18666人,女性17981人;农业人口36252人,非农业人口395人。1990年,经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乡户数12165户,总人口38250人,其中男性19893人,女性18357人;农业人口37274人,非农业人口976人。2000年,经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乡总户数11453户,总人口38071人,其中男性19022人,女性19049人;农业人口36452人,非农业人口1619人。2012年末,全乡总户数11206户,总人口38043人,其中男性19494人,女性18549人;农业人口36223人(含乡直部门、单位),非农业人口1820人;汉族37898人,少数民族145人。人口出生率9.25‰,死亡率8.3‰,自然增长率0.95‰。境内东西最大距离9.5千米,南北最大距11.6千米,总面积100.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6.0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5.9%;水域面积4.1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1%。人口密度397人/平方千米。
地形 地貌 境内地形多样,东部是丘陵,南部是山区,西部是平原。山地面积30平方千米,丘陵面积38平方千米,平原面积32平方千米。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主要山脉是泰沂山脉,最高峰是南横岭,位于草茨村,海拔856米;最低点位于贾家庄村北洮河,海拔144.3米。
经济状况 198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7314.4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0.46万元,其中农业3668万元、林业1372万元、牧业105.46万元、渔业95万元;乡镇企业3家,从业人员9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835.6万元;财政收入347万元,居民储蓄余额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元。199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316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51.6万元,其中农业12869万元、林业4005万元、牧业562.6万元、渔业215万元;乡镇企业8家,从业人员31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238.3万元;财政收入64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2元。
200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3.91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30万元,其中农业15560万元、林业7213万元、牧业690万元、渔业667万元;乡镇企业5家,从业人员14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财政收入75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8元。2012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2.65亿元,其中农业16291万元、林业8802万元、牧业626万元、渔业781万元;粮油种植面积2333公顷,总产量5万吨;花生种植面积733.33公顷,总产量3515吨;小麦种植面积1133.33公顷,总产量7117吨;樱桃种植面积800公顷,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413.33公顷,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0公顷,桑蚕产量28.8吨。年末生猪存栏1.46万头、羊存栏2.21万只、家禽19.3万只、肉牛存栏1349头、奶牛存栏840头、肉类总产量107.6吨、鲜奶1968.8吨、禽蛋53.4吨。民营企业32家,从业人员985人,民营经济增加值0.61亿元,营业收入2.27亿元,其中税金288万元;个体工商户496户,从业人员1730人,工商税收80万元;财政收入501万元,居民储蓄余额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6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全乡有教职工235人,各级各类学校67所,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3120人;中学5所,在校学生1100人;幼儿园31所,在校幼儿1500人。是年,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6人,医疗卫生机构32所,其中乡医院1所,村卫生室31所。1995年,全乡有教职工297人,各级各类学校63所,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3204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680人;幼儿园30所,在校幼儿1301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所,其中乡医院1所,村卫生室31所。是年,全乡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2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82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20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720元。
2005年,全乡有教职工291人,各级各类学校22所,其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2556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487人;幼儿园13所,在校幼儿907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所,其中乡医院1所,村卫生室31所。是年,全乡集中供养五保老人28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78人,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840元。2012年,全乡有教职工228人,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4所,在校学生3249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162人;幼儿园13所,在校幼儿5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达到岱岳区区级规范化标准的中小学9所,达到泰安市市级规范化标准的学校6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2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所,其中乡医院1所,拥有床位32张;村卫生室31所。是年,全乡有敬老院1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80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26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320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200元;综合文化站1处,电影放映单位1个,单位图书室3处,农家书屋31家,配备图书5万余册。
三、岱岳区良庄镇
名称来历 相传良庄汉代建村,因自然条件良好,名良庄。因镇机关驻东良庄(自然村)得名良庄镇。
地理位置 1985年12月,良庄办事处位于泰安市郊区东南部,东与新泰市天宝镇、楼德镇接壤,南连宁阳县东庄乡、华丰镇,西邻房村乡,北靠徂徕山。至2012年,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地理坐标为北纬36°01′31″~36°31′23″,东经117°10′15″~117°27′27″。镇机关驻东良庄,距泰城35千米。泰楼公路纵贯全境。
建置区划 境内历史悠久,紧邻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即有以农业为主的安居村落出现。春秋属鲁国,战国属齐国,清朝属泰安州。1912年属泰安县梁父区,1928年分属泰安县第六、第七区。1941年,泰安县第六区改为徂阳区。1950年7月改为泰宁县第八区。1952年9月改为徂阳县第九区。1953年复归泰安县。1955年第九区改为良庄区。1956年2月,徂阳县撤销,良庄区划归泰安县。1957年,分别建茅茨乡、延东乡。1958年,分别组建为徂阳公社、五一公社。1959年1月,徂阳公社、五一公社合并为良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良庄办事处。1986年12月改为良庄镇。2012年末,良庄镇辖40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
人口 面积 1985年,良庄办事处总户数17645户,总人口69206人,其中男性35987人,女性33219人;农业人口68200人,非农业人口1006人。1990年,经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户数21897户,总人口71866人,其中男性37370人,女性34496人;农业人口70810人,非农业人口1056人。2000年,经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户数18452户,总人口68227人,其中男性35478人,女性32749人;农业人口67000人,非农业人口1227人。2012年末,全镇总户数22354户,总人口73755人,其中男性38358人,女性35397人;农业人口70931人,非农业人口2824人;汉族73726人,回族29人。全镇人口出生率8.17‰,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1.57‰。境内南起南宋村,北至徂徕山,南北最大距离30千米;东起员外庄村,西至西良庄村,东西最大距离9.9千米。总面积140.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524人/平方千米。
地形 地貌 境内自北向南依次是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44平方千米、46平方千米、45平方千米。土壤主要为棕壤土。主要山脉有葫芦山、三棱崮、梧桐峪、娄里、里黄石崖、狼窝、大庵、长岭等。境内最高峰是梧桐峪顶,位于徂徕山南部,海拔692.2米,最低点位于房宣洛村,海拔108米。
经济状况 1985年,良庄办事处实现生产总值32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0万元,其中农业1400万元、林业84万元、牧业501万元、渔业115万元;乡镇企业12家,从业人员35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万元;财政收入13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元。199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54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80万元,其中农业15260万元、林业140万元、牧业4300万元、渔业280万元;乡镇企业18家,从业人员16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财政收入31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5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
2003年10月,良庄镇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瓜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35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800万元,其中农业40310万元、林业800万元、牧业10400万元、渔业290万元;乡镇企业21家,从业人员20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7500万元;财政收入546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1元。2007年,2000公顷“泰绿”牌马铃薯被山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省林业局评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8.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农业81210万元、林业1200万元、牧业2.33亿元、渔业290万元。全镇粮油种植面积5733.33公顷,总产量5万吨;花生种植面积2933.33公顷,总产量6800吨;小麦种植面积3333.33公顷,总产量1.4万吨;桑园面积333.33公顷,桑茧产量240吨;樱桃种植面积2333.33公顷,核桃、板栗种植面积1000公顷,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333.33公顷,冬暖式大棚、大中小拱棚3万个,其中冬暖式大棚2500个;果菜批发市场2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林果、蔬菜生产专业村15个;省级龙头市场——良庄镇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63万吨,交易额12.6亿元。马铃薯、蒜苗、菠菜、西葫芦、西红柿、黄瓜、茄子、韭菜、西瓜9种瓜菜,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是年,全镇有标准化养牛场3处、标准化养猪场42处、标准化肉鸭厂26处,万只肉鸡场14处,5000只以上蛋鸡场38处;生猪存栏3.34万头,羊存栏4.45万只,家禽存栏50.1万只,肉牛存栏6226头,奶牛存栏3400头,肉类总产量5082吨,鲜奶7335吨,禽蛋5889吨。外资独资企业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民营企业147家,从业人员2600人,实现民营经济增值1.06亿元,营业收入5.4亿元,其中税金325万元;个体工商户780户,从业人员1660人,地方财政收入688万元,居民储蓄余额4.31亿元。
社会事业 1985年,良庄办事处有教职工586人,各级各类学校78所,其中小学40所,在校学生8160人;中学7所,在校学生3500人;幼儿园31所,在校幼儿2810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5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所,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0所。是年,有五保对象83户、143人,有各行政村提供保障供给。1990年,镇政府建起占地面积5711平方米的敬老院1处,第一批入住五保老人19人,占全镇五保对象总人数的13%。1995年,全镇有教职工542人,各级各类学校59所,其中小学28所,在校学生5830人;中学6所,在校学生2870人;幼儿园25所,在校幼儿2340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2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所,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0所。2001年,镇敬老院被山东省民政厅评为省一级敬老院。
2005年,全镇有教职工516人,各级各类学校32所,其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3662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377人;幼儿园20所,在校幼儿1820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2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所,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0所。2006年,全镇符合五保条件的人员198人,按照2∶4∶3∶1比例,由市、县(市、区)、镇、村配套发放五保资金,标准为每人每年720元。2012年,全镇有教职工423人,各级各类学校36所,其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4497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2599人;幼儿园23所,在校幼儿128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全部达到岱岳区区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达到泰安市市级规范化学校的6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2所。镇卫生院1所,医生52人,拥有床位40张;村级定点卫生室36所,医生152人。是年,全镇有五保老人202人,其中集中供养44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300元;分散供养158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200元。
四、岱岳区房村镇
名称来历 房村明立村,为防敌盗故名防村。清朝顺治年间,习惯将“防”改为“房”,得名房村。
地理位置 1985年12月,房村乡位于泰安市郊区东南部,东与良庄办事处为邻,南隔大汶河与宁阳县相望,西与北集坡镇、大汶口镇接壤,北依徂徕山与徂徕镇相连。1995年1月,房村乡改为房村镇。至2012年,地理位置未变,地理坐标为北纬35°57′00″~36°02′46″,东经117°07′15″~117°18′32″。镇机关驻房村,距泰城27.5千米。泰楼路、泰华路贯穿南北,有县级公路20千米,乡镇道路40千米,旅游公路20千米,村村通道路20千米,31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客车率95%。
建置区划 春秋时期,境内归鲁国,战国时期归齐国,齐国设有珑乡城、阳关城。东周百里王、建梁王都城于此(今王家庄),并建有两处梁父,城东为东梁父,城西为西梁父。梁王指派夏氏兵器匠就城外筑炉百座,打制兵器,后人在此居住取名“炉里”(今鲁里村)。汉朝属钜平县,三国时期归魏,属兖州泰山郡,改为梁父县,先后归东魏、北齐,北齐属兖州东平郡,后又归北周管辖。隋朝属鲁郡梁父县。隋开皇十一年(591),有逃荒人居住,但没有形成村庄。唐朝属东太州梁父县,撤销梁父县后,并入博城县,博城县后来改为乾封县。五代十国时期,归梁、唐、晋、汉、周等。宋朝将博城县改名为奉符县,属袭庆府鲁郡,金朝属山东西路泰安州。元朝属东平路泰安州。明朝属济南府泰安州西住乡,清朝属泰安县西住乡。1912年属泰安县梁父区。
1938年7月改为汶口区。1945年8月改为泰宁县第七区。1950年7月改为泰宁县第八区。1952年4月改为徂阳县第八区。1956年3月改为泰安县西住区。1957年6月改为西住乡。1958年3月改为泰安县乐园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为泰安县良庄人民公社,6月与良庄分离,改为泰安县西住人民公社。是年12月,又合并为泰安县良庄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为泰安县西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泰安县郊区房村办事处。1985年12月改为泰安市郊区房村乡。1995年1月改为房村镇。2012年,房村镇辖31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
人口 面积 1985年,全乡总户数18011户,总人口57721人,其中男性31618人,女性26103人;农业人口52939人,非农业人口4782人。1990年,经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乡总户数14757户,总人口53757人,其中男性26993人,女性26764人;农业人口48792人,非农业人口4965人。是年,境内南起鲁里村,北至西南望村,西起北腾村村,东至韩家寨村,东西最大距离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千米,总面积94.73平方千米。2000年,经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户数15190户,总人口56884人,其中男性29340人,女性27544人;农业人口53921人,非农业人口2963人。2012年来,全镇总户数17337户,总人口58458人,其中男性29863人,女性28595人;农业人口56306人,非农业人口2152人;汉族58458人。人口出生率12‰,死亡率8‰,自然增长率4‰。全镇总面积未发生变化,其中陆地面积80.7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5.2%。人口密度617人/平方千米。
地形 地貌 境内地处徂徕山区,地势北高南低,阶梯状特征明显。北部是山区丘陵、南部是柴汶河平原、西部是牟汶河平原,东部是半丘陵。丘陵面积2.48平方千米,荒山河流面积9.04平方千米。土壤以宗壤为主。主要山脉有村东山、大白菜栏、青云寺、纪念碑西、栏马墙子、马头山、草坡、二郎峪、骆驼山、裴家庄、吴家池、又一村。境内最高峰是栏马墙子,位于徂徕山内,海拔805米;最低点在北滕村,海拔96米。
经济状况 198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产值256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0万元,其中农业1460万元、林业75万元、牧业506万元、渔业9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14万元,财政收入19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元,其中生活费支出2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3.62%。1995年,全镇实现总产值89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42万元,其中农业4001万元、林业382万元、牧业2151万元、渔业8万元。是年,全镇有乡镇企业10家,从业人员10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159万元,财政收入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1元。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产值1.0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45万元,其中农业4135万元、林业1574万元、牧业1263万元、渔业373万元。内资企业50家,从业人员3200人;外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1500人;个体工商户650户,从业人员1400人。是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12万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地税收入80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65元。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亿元,其中农业4.11亿元、林业900万元、牧业1.8亿元、渔业600万元。农作物种植面积4073.3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66.67公顷,花生种植面积673.33公顷,桑园种植面积1000公顷,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800公顷,其中西红柿种植面积2333.33公顷,黄瓜种植面积266.67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蔬菜批发市场2个,仔猪市场1个;标准养猪场10个,养鸭场2处,蛋鸡场10处,生猪存栏量8.5万头,羊存栏量2.56万只,家禽3.5万只,牛存栏量1万头。内资企业52家,其中工业18家,从业人员3000人;外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1500人。是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05亿元,财政收入220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90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全乡有教职工512人,各级各类学校34所,其中成人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125人;小学31所,在校学生4014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306人;幼儿园1所,在校幼儿225人。各类医疗机构32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室31所。是年,全乡有五保老人25人,由乡政府提供保障供给。1986年,乡政府建敬老院1处,占地面积5815平方米,入住五保老人25人。1987年,镇敬老院有五保老人28人。1988年,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38人。1989年,乡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9人,分散供养51人。1991年,全乡实现五保供养统筹,有五保老人96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39人。1995年,全镇有教职工485人,各级各类学校54所,其中成人中心学校1所,在校生150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4376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1921人;幼儿园32所,在校幼儿2413人。各类医疗机构42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室41所。1996年,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省文明敬老院和省二级敬老院。
2005年,全镇教职工408人,各级各类学校35所,其中成人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152人;小学10所,在校学生3983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208人;幼儿园23所,在校幼儿1536人。各类医疗机构31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室30所。2008年,全镇有五保老人112人,其中敬老院74人,镇民政对分散供养的老人实行联系户制度,定期对五保老人进行看望走访,送粮食、面粉、零花钱等。2012年,全镇有教职工312人,各级各类学校35所,其中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学生200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3853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218人;幼儿园24所,在校幼儿163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有文化站1处,电影放映单位1个;图书室13处,农家书屋45家,共计图书8万余册;卫生院1所,医生45人,拥有床位38张;村级定点卫生室18所,医生36人。是年,全镇有五保老人112人,其中敬老院74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320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300元。
五、岱岳区徂徕镇
名称来历 徂徕镇因徂徕山而得名。
地理位置 1985年12月,徂徕办事处改为徂徕镇,位于泰安市郊区东南部,徂徕山中段北麓,大汶河南岸,东与角峪镇、化马湾乡毗连,南与房村乡、良庄办事处接壤,西以汶河为界与北集坡镇隔河相望,北以大汶河为界与邱家店镇、范镇为邻。2012年,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地理坐标为北纬36°27′09″~36°52′21″,东经117°19′20″~117°28′53″。镇政府驻南上庄村,距泰城15.8千米。泰楼路、泰新路穿境而过。
建置 区划 春秋时期,境内归鲁国管辖。战国时期,归齐国。齐在境内(今泰山区旧县村)设博邑。秦代,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博邑改为博阳县后,属博阳县。汉初,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刺史部,郡治始设博县(今泰山区旧县村),隶属博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泰山郡治迁奉高(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隶属奉高县。三国时期归魏。南北朝至北魏,泰山郡治移钜平(今岱岳区大汶口镇),属钜平县。北齐时期,泰山郡改为东平郡,郡治移置博县城,归博县管辖。隋朝开皇初,东平郡废,改设鲁郡,郡治改博县城为博平,隶属博平。隋开皇十六年(596),博平又改称博城。唐武德五年(622),博城设东泰州。贞观元年(627),东泰州废,仍属博城。乾封元年(666),博城县更名乾封县,隶属乾封。总章元年(668)复称博城。神龙元年(705),又改称乾封,隶河南道兖州,归属乾封。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梁、唐、晋、汉、周等朝管辖。北宋开宝五年(972),乾封县治所移岱岳镇(今泰安城)。大中祥符元年(1008),乾封县改称奉符县。金天会十四年(1136),奉符县设泰安军,治所奉符。大定二十二年(1182),泰安军改为泰安州,归属山东西路泰安州。元朝初隶属东平路泰安州,后属中书省泰安州。明朝隶属泰安州好义乡。清朝初,沿明朝旧制。雍正十三年(1735),始设泰安县,归泰安县管辖。光绪帝诏令履行自治,泰安县划分十五个区,境内分属好义、晋化、梁父三区。宣统二年(1910),泰安县区划调整,划分为八个乡,境内属好义乡。
民国初期,归属未变。1928年,泰安县改划十个区,境内属第五区,区公所驻渐汶河。1938年,调整区划,徂徕仍属五区,区公所驻地为颜张。1941年,属泰安县旧县区。1948年2月,旧县区公所迁至南上庄村,更名为徂徕区。1950年8月,境内为泰安县第八区,下辖14个乡。1955年9月,数字区改为地名区,第八区改称徂徕区。1958年3月,泰安县撤区并乡,境内分属上庄乡、北望乡。1958年9月,撤销上庄乡、北望乡,成立泰安县徂徕人民公社,下辖5个管理区,34个行政村。1984年6月,徂徕人民公社改为徂徕办事处,下辖1镇、4乡。1985年5月,泰安市郊区成立,徂徕办事处归属泰安市郊区管辖。是年12月,撤销徂徕办事处,成立徂徕镇,下辖5个管理区。2012年,岱岳区徂徕镇下辖5个管理区,34个行政村。
2012年岱岳区良庄镇所辖行政村情况表
表12-3
化马湾乡草茨村山区民居
1985~2012年岱岳区良庄镇农民收入消费情况表
表12-4单位:元
良庄镇北宋蔬菜批发市场(2010年摄)
2012年岱岳区房村镇所辖行政村情况表
表12-5
良庄镇花卉基地(2012年7月摄)
1985~2012年岱岳区房村镇农民收入消费情况表
表12-6单位:元
徂徕镇民营企业丽锦制衣有限公司制衣车间(2012年摄)
2012年岱岳区徂徕镇所辖行政村情况表
表12-7
人口 面积 1985年12月,徂徕镇总户数15022户,总人口60528人,其中男性30613人,女性29915人;农业人口55932人,非农业人口4596人。是年,境内东西最大距离15千米,南北最大距8.1千米,总面积132.87平方千米。1990年,经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户数17585户,总人口60849人,其中男性31091人,女性29758人;农业人口59054人,非农业人口1795人。2000年,经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户数1.82万户,总人口56416人,其中男性28505人,女性27911人;农业人口53763人,非农业人口2653人。2012年末,全镇总户数1.72万户,总人口57367人,其中男性28784人,女性28583人;农业人口54785人,非农业人口2582人;汉族57340人,少数民族27人。人口出生率9.83‰,死亡率8.51‰,自然增长率1.32‰。全镇面积未发生变化,其中陆地面积121.6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1.57%,水域面积11.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3%。人口密度432人/平方千米。
地形 地貌 境内地处泰沂山区,南靠徂徕山,北依大汶河,中部东部多为丘陵。山地面积44.2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3.31%;丘陵面积44.2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3.34%,平原面积44.3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3.36%。地形以徂徕山最高点成扇形向东部、西部、北部扩展,形成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倾斜地形。土壤以褐土性土、潮褐土、棕壤土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无影山(海拔200米)、珠山(海拔260米)。境内最高点位于桃园村石门,海拔360米;最低点在桥沟、北望一带,海拔115米。
经济状况 1985年,徂徕镇实现生产总值35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0万元,其中农业1600万元、林业96万元、牧业600万元、渔业4万元;乡镇企业15家,从业人员26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财政收入40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4901万元;耕地面积4353.33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436元。199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亿元,其中农业1.5亿元、林业3000万元、牧业2000万元、渔业1000万元;乡镇企业26家,从业人员3400人,工业总产值4.9亿元;财政收入60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278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农业1.6亿元、林业3500万元、牧业2500万元、渔业2000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财政收入571万元,居民储蓄余额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0元。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其中农业3亿元、林业2亿元、牧业1.3亿元,渔业5000万元。全镇粮油种植面积5200公顷,总产量5万吨;花生种植面积355.67公顷,总产量117.7吨;小麦种植面积2320公顷,总产量1.7万吨;桑园种植面积86.67公顷,桑蚕产量120吨;樱桃种植面积866.67公顷、核桃种植面积1333.33公顷、板栗种植面积666.67公顷,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533.33公顷,冬暖式大棚及大中小拱棚1.5万个,其中冬暖式大棚4000个;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00公顷;果菜批发市场25处,林果、蔬菜生产专业村1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个;标准化养牛场1处、养猪场6处,年末生猪存栏1.41万头,羊存栏3.78万只,家禽50万只,奶牛存栏5700头;肉类总产量3229吨,鲜奶9420吨,禽蛋2074吨;民营企业62家,从业人员323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15.2亿元,营业收入15.2亿元,其中税金2559万元;个体工商户974户,从业人员3890人,实现工商税153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78万元,居民储蓄余额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00元。
社会事业 1985年12月,徂徕镇有教职工414人,各级各类学校76所,其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7724人;中学7所,在校学生2723人;幼儿园34所,在校幼儿1547人,农业广播学校1所。卫生技术人员92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34所。是年,有敬老院5处,入住五保老人54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粮食250千克、食油5千克,每人每月菜金12元、卫生费6元,衣服、被褥等定期发放。1995年,全镇有教职工373人,各级各类学校41所,其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4359人;中学4所,在校学生2998人;幼儿园24所,在校幼儿1855人;成教中心1所,农业广播学校1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6人,医疗卫生机构35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34所。是年,有敬老院1处,入住五保老人42人。
2005年,全镇有教职工357人,各级各类学校67所,其中小学38所,在校学生3792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1493人;幼儿园24所,幼儿教师54人,在校幼儿1065人;成教中心1所,农业广播学校1所。卫生技术人员108人,医疗卫生机构35所,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34所。是年,有老年公寓1处,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五保对象217人,入住老年公寓的五保老人46人,分散供养171人。2012年,全镇有教职工249人,各级各类学校30所,其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3124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2052人;幼儿园15所,幼儿教师51人,在校幼儿7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成教中心1所,农业广播学校1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岱岳区区级规范化标准,达到泰安市市级规范化标准的学校5所,省级规范化学校1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所,其中卫生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83人,拥有床位90张;村级定点卫生室36所,卫生技术人员117人。有文化站1处、电影放映单位1个、单位图书室60处,农家书屋27家、配备图书5万余册。是年,有老年公寓1处,配有健身器材、老年活动室、门球场等设施;有五保老人260人,其中入住老年公寓的五保老人38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300元;分散供养222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