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8&run=13

泰山,古称大山、太山,又名岱山、岱岳、岱宗、东岳、泰岳等。泰山生成于距今25亿年前的太古代。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雄峙于山东省中部,其主体山脉连绵盘亘于山东省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在今泰安市境内,东经117°6′,北纬36°16′,海拔1532.7米。泰山集文化、自然、地质三重世界遗产于一身,被誉为中华“神山”、“圣山”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006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泰山石敢当习俗”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首批中国“5A”级景区。
《诗经》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崛起于中国东方,雄伟高大,绮丽多姿,奇峰峻岭、幽谷深壑、古松劲柏、山泉叠瀑。它的雄、奇、险、旷,呈现出一种魅力无比的阳刚之气;它的秀、幽、奥迷人景色,又展现了一种阴柔之美。
泰山的形成,经历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它生成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运动造就了它的雄伟。泰山岩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杂岩之一。泰山地层属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的双层结构,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受掀斜式断块抬升控制,断裂活动使其隆起,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价值。2006年,地质学家又发现了形成于约34亿年前的泰山锆石。泰山南部受断裂影响,上升幅度大,其基层在上升风化过程中,异峰突起,陡峭峻拔,绽露出大片基底杂岩;北部则上升幅度较小,岭低坡缓,谷宽沟浅,保存着典型的古生代盖层,形成了由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泰山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1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构成了群峰拱岱、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山南麓自东向西有天津河、天烛峪、桃花峪三条大谷。六条大谷溪分别向六个方向辐射,将泰山山系自然地化分成六个不规则区域。六个区域,景观各异,形成了著名的幽、旷、奥、秀、妙、丽的六大旅游区。
泰山因花岗岩的地质结构,尤其是太古界岩层裂隙作用,致水系十分发达,山体总储水量达30亿立方米,泰山“山多高、水多高”,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泰山共有名泉72处,如王母泉、广生泉、醴泉、玉女泉、月亮泉、玉液泉、黄花泉、云泉、双泉、来鹤泉、灵异泉等都是古今著名的景点。泰山的河流溪谷纵横交汇,最著名的有■河、梳洗河、通天河、天津河、溪里谷、桃花峪、雁岭河、沐龟沟、猴愁峪、彩石溪等等。
泰山植被十分茂密,覆盖率达90%,植物种类繁多:维管束植物1136种,其中野生814种,人工栽培322种,隶属133科,550属。又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万余株,仅被历史命名的千年古树如“汉柏凌寒”、“汉柏第一”、“六朝遗植”、“秦松挺秀”、“一亩松”、“望人松”等也有近百株。泰山遍山的苍松、古柏和巨石,尤其是泰山盘道两侧翠柏参天、郁闭成洞,悬崖峭壁之上苍松挺立,大有“壮士披甲”的绮丽姿态,大自然造就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清代史学家阮元曾赞曰:“史莫古于泰山”(《泰山志·序》)。泰山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泰山周边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和距今五万年前的“新泰智人”化石。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也在此诞生,并成为中国远古文化的两大代表类型。早在传说时的远古时代,泰山就被人们视作“天”的象征、大地的代表。史载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72位远古君主都曾接踵来泰山封泰山禅云云或禅亭亭,以表达对天神地祇佑护的感恩之意。真正有史可查始自秦代始皇帝,尔后古代帝王秦二世、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12位封建皇帝相继亲临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大典,是历代帝王借神权巩固政权、演绎“君权神授”的唯一神圣之地。
泰山还以其神圣的地位和多姿的壮丽景色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成为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文人荟萃之区。诸如孔子、孟子、范蠡、李斯、司马迁、娄敬、张良、应劭、张衡、曹植、陆机、李白、杜甫、刘禹锡、孙复、石介、范仲淹、苏东坡、赵明诚、米芾、王阳明、吴承恩、于慎行、萧大亨、姚鼐、赵国麟、郭沫若等历史文化名人等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瑰丽诗篇和文学杰作。
泰山是历史上各派宗教繁荣发展的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方士隐居泰山修炼,秦汉以后泰山开始祠庙林立,信众遍布全国。自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泰山兴盛,并逐渐形成道、佛两教在泰山的融合发展。尤其形成了以泰山神、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等土生土长的原始神为主的泰山俗信体系,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三大泰山神祇不仅影响了全中国,还影响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及其华人侨居的欧美诸国。
泰山不仅拥有大量地上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而且还收藏着丰富的可移动历史遗产。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石坊12处、石桥6座、石亭7座、铜亭1座、铁塔1座、石刻2200余处。在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纪念物、古建筑、石刻、遗址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即: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岱庙、冯玉祥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摩崖、经石峪、齐长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泰山古建筑群(寺庙21座、独立石亭7座、独立石桥6座、独立石坊10座以及大量的附属文物)。泰安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178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二级文物470件、三级文物2996件。所藏文物主要分为瓷器、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钱币、金银器、玉石器、印玺、砚墨、字画、碑帖、竹木牙角雕、刺绣、碑刻、石雕、近现代文物等17个类别,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遵循“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并实践了“树立中华国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遗产,把泰山建设成国际知名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工作思路。对泰山景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三次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初步建立起了图、表、文并茂和照片、拓片、录像等一应俱全的科学信息数据库;先后报经国务院核准公布了第三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泰山上下绝大部分纪念物、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等都成了“国保文物”单位,为今后依法实施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强化社会宣传和措施运作,依法组织收回了长期被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16处,并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和原则进行了修复,使岱庙、灵应宫、竹林寺、三阳观、五贤祠、关帝庙、普照寺、青帝宫、佛爷寺等重要文化景观得以恢复历史原貌,与此同时,还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有碍景观的建筑物依法依规进行了拆除,逐步净化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投入,先后修复了岱庙太尉殿、三灵侯殿及东西神门、复廊,清理并保护了延禧殿和雨花道院遗址,收回了唐槐院,修复了岱庙西城墙、东城墙、南城墙及正阳门楼、北城墙及厚载门楼以及四角楼,并配置安装了岱庙防火、防盗自动监控系统,还相继完成了岱庙东御座、厚载门、仁安门、摩松楼、红门宫、青帝宫、后石坞元君庙、普照寺、斗母宫、南天门、碧霞祠、王母池等古建筑修缮和彩绘工程,整修了泰山中路古盘道,并对两侧的摩崖石刻进行了描红或贴金保护;不断总结泰山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针对影响管理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措施,逐步把遗产地管理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泰山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宣传和研究,成立了泰山研究院,成功制作了《中华泰山》等三十余部反映泰山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保护管理、开发建设的专题影视片,并出版了十余种介绍泰山风光的画册及通俗读物、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