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皋地道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627&run=13

沈家西皋地道网,位于宁阳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鹤山乡沈家西皋村,为一处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设施。
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对敌斗争的需要,沈西皋村党支部负责人兼农救会长沈需珠及驻村干部、县文教科长汪景涛,根据这一带的有利地形,带领本村几百名群众和附近村的骨干,经过四个多月的日夜突击,挖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道网。
地道网主线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长为2000米,洞高2米,宽1.5米。地道的布局以村中地基较高的关帝庙为开挖起点,庙内、外的庙基为地道的总枢纽,向四下延伸。村下纵横交织的地道,都与主线相通。
关帝庙庙基挖成地下堡垒,庙内挖有十分隐蔽的进出口,可利用庙基东、西、南三面一米多高的石头墙,将石缝改作能架设小炮、机枪等武器的枪眼,可三面射击迎敌。从关帝庙枢纽中心,通往村子的前后左右设有四个进出口、伏击点和地下兵营。村南伏击点,设在朱家庙以西的徐家林假坟头内,可堵住从南来、东来的敌人;村西南伏击点进出口,设在西南沈家林的假坟中,可堵住西面、西南面两路的来敌;村西北进出口伏击点,设在黄西皋村东的土地庙内,可把守北面。村东紧靠汶河陡壁天然屏障,地道主线可通到汶河附近各农会干部家的井内,便于疏散转移或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在村西的场院下还挖有八间房子大小的兵营,设有指挥部、仓库、伙房等,伙房的烟筒与地上群众的烟筒连为一体,起到了极其巧妙的掩护作用。整个地道网各进出口、伏击点之间全部连通,循环迂回十分方便。更为巧妙地是在各个进出口处,都挖有一眼深井,井圹的适当位置设有铺板,人过去后将铺板抽掉便是深井,接着地道转弯,以防敌人射击。
地道网以黄西皋村中关帝庙为中心,延伸连通刘家西皋、王家西皋、黄家西皋三个村庄。往南一条经过刘家西皋西头(现在村中间)民房,在刘家西皋西南角的刘家林设有伏击点;往西北一条,从关帝庙径直到村西头转弯,入村北进出口伏击点,往西到村西头黄家道沟。地道网址借用天然屏障和有利地形,既可顺沟西去上山,又可顺沟北去过河,疏散转移十分有利。此两条长达3000米的地道,是贯通南北地道网络的主线。
由关帝庙往西南一条,顺街往西经过兵营指挥部,直达山下一片坟地中,这里石垒的坟头既是碉堡又是出口,可顺沟上山疏散转移或伏击敌人;往东一条通过汶河岸,既可由此出口过河,又可出击敌人。在这两条长达2000米的东西主线上,地道的通气孔均通到水井之内,十分隐蔽和安全。
沈西皋地道网竣工不久,国民党的新五军就进犯到了宁阳,地主还乡团狗仗人势,祸害百姓,逮捕惨杀革命干部、党员及其家属。宁阳县区村干部充分利用沈西皋地道隐藏,后方支援部队的枪支弹药、被服等物资也经常储存在这里。沈西皋村党支部曾多次遵照上级指示,组织村中群众骨干利用地道转移军用物资支援作战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