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佛寺石窟造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93&run=13

阴佛寺石窟造像,位于岱岳区角峪镇苏庄村西500米、九顶玉皇山之阴东北坡的峭壁上,石窟东面紧临淘河。北纬36°8′16″,东经117°20′58″,海拔166米。唐代晚期造像。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传说:很早以前,有一高僧云游天下,来到九顶玉皇山下。见此处风物优美,景色迷人,遂留恋这片净土,身依石崖闭目修炼。冬去春来,星移斗转,等他睁眼离去,人间已是九百多年。后人见石壁上留有这位高僧的身影,为纪念高僧的虔诚,就由能工巧匠依照影形雕成佛像,再修殿建寺,称为“影佛寺”。又因寺和佛俱建在石崖上,又称“崖佛寺”。
阴佛寺坐落在主峰海拔300米的九顶玉皇山之阴,先借山脚高大陡峭石崖挖凿雕刻石佛,再借势造就佛龛,后扩建为寺院。该寺对面是清澈的淘河,东面原有水流潺潺的卧龙池,西南有闻名的八步朝阳桥和八宝琉璃井。
石窟为横长方形,弧形顶龛,窟高2.5米。造像为浮雕释迦牟尼佛1尊,坐像,通高2.08米,肩宽0.7米,身体最宽处为1米,两手扶膝而坐,螺髻,双耳下垂。佛面安逸文静,表情和蔼慈祥。身披方格纹袈裟,落落大方,作施无畏印(已残缺)和与愿印。双膝下垂,下跣足踩莲座,赤脚裸露,朴实无华。石佛右膝上有臼窝,据传,在臼窝伏耳细听,若闻叮咚作响,近日定会下雨;若闻嗡嗡之声,近日便会刮风,非常灵验。佛像右旁有唐咸通十四年(873)题记一则,竖刻着“咸通十四年”5个大字,
石窟佛龛外建石塔加前厦,塔门朝北,两旁有石板凿成椭圆形石窗。前厦为砖瓦结构,厦脊有装饰纹。南墙为石崖,其他墙壁用料石砌成。上顶皆以石板搭凑而成。佛龛虽不宏大,但建筑古朴、典雅别致。
佛龛两侧皆为山崖峭壁,原来凿有大小高低不同的40多个佛龛,每个龛内刻石佛一尊,高者半米,矮者10余厘米。这些石佛的面容和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和颜悦目,有的眉目圆睁,或立、或坐、或卧,千姿百态,形态各异,造型美观,栩栩如生。现仅存佛龛西侧暴露的一部分,共刻小佛14个。再向西,山崖被积土掩埋,或许有佛像埋在其中。
原阴佛寺院落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4.5公顷。寺门朝北与佛龛造像的朝向一致,门外有7级台阶至河边大道。寺门为砖石发券拱门。院墙高2米有余,墙基用料石砌成,上为砖花墙,南面仍以岩壁代墙。寺门里有3方石碑代为迎壁,旁有甬道通佛龛。院内另有石碑、苍松古槐,遮天盖地,森严肃穆,整个寺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可称幽静的佛门圣地。
阴佛寺和石窟造像历经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开荒造田、6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7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大规模开采山石建石料厂,致使诸多小佛龛、寺院、佛塔、石碑、古树等荡然无存。现仅遗存石窟大佛龛和零星小佛龛。
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阴佛寺石窟造像。1957年7月4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1979年12月,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18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当地村民捐资重修佛龛,建铁门、铁窗保护石佛。
2007年6月14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界定:“以造像本体为中心,四周45米内的区域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4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2008年11月13日,经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