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41&run=13

无字碑,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门前下方的平台北端,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碑。东经117°06′11.2″,北纬36°15′24.6″,海拔1529米。为迄今所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块无字碑。
该碑矗立于自然平石之上,由石柱、顶盖石、顶柱石三部分组成。石柱为碑的碑身主体,呈方形并自下而上收分状,通体磨光,高4.95米,左右二侧面上宽0.83米、下宽0.95米,前后二面上宽1.1米、下宽1.24米,四隅棱面宽皆约0.04米;石柱之下无榫,直接下寝于自然石穴内。顶盖石,呈覆斗形,类似四阿式屋顶,高0.4米、出檐厚0.14米,左右长l.66米、出檐0.28米,前后宽0.97米、出檐0.14米;顶盖石无任何纹饰,其石质与石柱同,皆为花岗岩质。正中顶柱石位于顶盖石之上,呈长方形,高0.6米,左右宽0.3米,前后厚0.2米,最顶部略呈圆形状。
因此碑无任何刻字,素面磨光,古朴端庄,巍然屹立,给人以一种神秘之感,尤其在何人何时所立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迷惑,以至今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间相传为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所立,当地流传一句歇后语为“秦始皇的碑一字不錾”。明代以前的人多持这种观点,说秦始皇功德难铭,又焚书黜字,故所立石也“一字不錾。”明代的乔宇、王世贞、王世懋、高诲、吴同春、张铨、于慎行等《游泰山记》,皆云“岳顶玉皇祠前有秦皇无字碑。”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力辩众说,改定为汉武帝立,它在《日知录》中说:“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及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泰山,立石,奉祀’,其下云‘刻所立石’,是秦有文字之证,李斯篆是也。《封禅书》云:‘东上泰山,泰山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而不言石刻,是汉石无文字之证,今碑(指无字碑)是也。《后汉书》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后之不读史者,误以为秦耳。”郭沫若也主此说,有其《登泰山观日出未遂》诗为证。
泰安市文物局编《泰山石刻大全》(齐鲁书社出版)依据,一是无字碑的长短广狭尺寸符合秦代“数以六为纪”的制度;二是无字碑所处的位置符合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记述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过程)“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的有关记述。认为:所谓泰山无字碑,俗称而已,实为石阙。它是始皇封禅坛北边的石阙,非汉武帝立。
金其桢、崔素英著《中国奇碑》(重庆出版社)提出:关于汉武帝泰山立石之事,《史记·封禅书》是这样记载的:“三月,遂东幸缑民,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在《史记·孝武本纪》中也有只字不差的相同记载。在《史记》这两处记载汉武帝泰山立石的地方,均只字未提“立石”所颂封的内容。
那么,汉武帝为何在碑上不镌一字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汉武帝认为自己即位30年来,功德无量,区区碑文岂能言尽自己的丰功伟绩,因此立无字碑一块。但此说仅是想当然的推测,并无确切依据。从《史记·封禅书》关于汉武帝泰山立石经过的记载中得知,汉武帝在登泰山之前“与公卿诸生议封禅”时,并未议过要在泰山立石之事,他之所以会在泰山立石,完全是由“礼登中岳太室”时“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吉之兆引发的。显然,“从官”所“闻”的“万岁”之声,系来自神秘莫测的上苍,这无疑是上天赐福于汉武帝和刘氏汉朝,使笃信神仙、极为迷信的汉武帝对上天尤为感恩戴德、顶礼膜拜。正因为如此,他当即“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以答谢上天的保佑和恩赐。然而,他又深知天机不可泄露,故而当从官就“闻若有言‘万岁’”之事“问上”(“上”即指汉武帝)时,“上不言”。正因为汉武帝不置一词,故受命“上石立之泰山巅”的随从人员就无法在碑石上刻字,于是就在泰山之巅玉皇顶立了这块现仍留存于世的无字碑。
无字碑究竟何时何人何意之所立,还有待人们继续探讨和研究。

【附录】

登泰山观日未遂
郭沫若
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
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
晨曦光晦若,东辟石巍然。
抚摸碑无字,回思汉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