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顶山摩崖刻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37&run=13

洪顶山摩崖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半山腰的崖壁上。东经116°15′,北纬36°03′,洪顶山海拔270米。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摩崖石刻均以佛经等佛教题材为内容,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摩崖刻经,为北齐河清二年(563)和河清三年(564)所刻,比邹城市的四山刻经早7年,比泰山经石峪的刻经早约10年。山东境内的刻经均受到洪顶山刻经的影响。
此摩崖石刻内容十分丰富,有造像、刻经、佛名,刻字高50厘米左右。所刻佛名有“大山岩佛”、“大空王佛”、“高山佛”、“安王佛”、“式佛”、“维卫佛”、“毗世佛”、“南无舍牟尼佛”、“观世音佛”、“大势至佛”、“释迦牟尼佛”、“具足千万光相佛”、“安乐佛”等。还有其他内容的刻字达20余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石刻群体,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可谓琳琅满目,气势宏伟,蔚蔚大观。
镌刻佛经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两部分,计约10余篇,主要刻有《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摩诃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某些篇章,共计1500多字。经文字径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所有刻字除少量双钩线条刻法之外,均为圆底阴刻。书体多为隶书,有学者评其为“带隶意的楷书”或“带楷意的隶书”。两部分刻字风格各异,北壁刻经文字较大,均在径50厘米上下,文字风格接近于泰山《经石峪》,但比《经石峪》字体结构紧密,凝重中多几分飘逸;南壁刻经字体较北壁小,汉隶风韵,朴厚劲媚,方整中多变化,极似《张迁碑》。《张迁碑》原址即位于洪顶山北面,由此可见该碑对洪顶山刻经是有所影响的。
其他内容的摩崖刻字则大小不等,有横式、竖式,风格多变,情趣百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块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4字,高11米、宽4.2米,仅“佛”字,就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可谓中国北齐以前的汉字之最。整个字刻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末一竖笔呈“飞白”状,又使其多几分“飘逸洒脱”之韵味。大字旁有安道壹书刊等刻字。
洪顶山摩崖刻经发现有“僧安道壹”题名3处。安道壹为北齐名僧,“尤工书法”,其名还见于山东省邹城铁山、尖山摩崖刻经。考其洪顶山诸刻字,书体风格与邹城市的铁山、尖山刻字多相同之处,可以判定:洪顶山摩崖刻经与铁山、尖山刻经年代一致,都同出于安道壹之手。洪顶山摩崖刻经内容之丰富,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同时代摩崖石刻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洪顶山摩崖刻字除有泰山、铁山刻字之遒劲、凝重、高古之外,自身还有体势紧凑俊逸、秀拔洒脱之特点。邹城铁山摩崖的《石颂》中曾称赞安道壹的书法曰:“清跨羲(王羲之)诞(韦诞)、妙越英(张芝)繇(钟繇)”。清代包世臣称他“更有贞珉镌般若,便齐李(李斯)蔡(邕)起三峰。”近年来,不少中外书法研究家倡议:有了书圣王羲之,再立安道壹为书仙。可见其书法之精绝。
洪顶山摩崖刻经未见于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其以后的金石著作及地方志亦不见记载。它长期隐于山中,不为人知,直至1995年7月才见著于《中国文物报》(乔修罡、青柏《平阴发现北朝摩崖刻经》),立时在全国引起震动。洪顶山摩崖刻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年代,已说明其是山东摩崖刻经中的首开者。1997年12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柳文金编《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一书,对该摩崖刻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和研究,并由启功题签、范曾作画、季羡林题词、周绍良作序。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会解开‘安道壹’之谜,而且对研究佛学、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确认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书写者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无论从佛教、历史、书法、艺术、社会种种方面,都值得我们努力深入地去研究、揭示、了解、探究、体味这份珍贵的遗产”(柳文金编《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