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摩崖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32&run=13

徂徕山摩崖石刻,有二处,都在天宝镇境内。一处位于徂徕山南麓,光化寺附近,为《大般若经》石刻;一处位于光化寺东南约1.5公里的梁父山映佛岩上,为《般若波罗蜜经》石刻。均刻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般若经》刻石,在光化寺东南,石高1.8米,宽2.4米,厚1.2米。正面刻《大般若经》经文,隶书字体,直书13行,每行6~9字不等,每字字径高12厘米,宽16厘米,经文末书“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椿息道升、道昂、道昱、道恂、僧真共造。”东侧直书2行8字:“武平元年,中正胡宾。”经文下刻“王世贵”三字。刻石之左,原有“大空王佛”四佛名刻石,毁于20世纪70年代初。
“大般若经”现新建石亭予以保护。石亭高4.5米,宽6米,仿照泰山经石峪“高山流水亭”制作,古朴典雅,民族风格浓郁,与石刻及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著名学者徐北文教授为石亭题楹联曰:“千秋彪炳传齐代,八法轩昂韵徂徕。”
《般若波罗蜜经》刻石,在梁父山的映佛岩,刻于山顶自然石壁之上。《般若波罗蜜经》刻石高约8米,宽约5米,状如巨佛踞坐。刻字为隶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131字。上部直书二行,刻“般若波罗蜜,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其中“般若波罗蜜”5字,字径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中部直书4行,刻“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维那慧游、普禧”,字径与下部经文略同。下部经文文幅宽350厘米、高140厘米,直书14行,每行7字,字径大小不一,字径大的宽22厘米,高15厘米,小的高12厘米,宽18厘米。文起“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止于“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徂徕山摩崖刻经的隶书,结构端庄,笔法古朴,笔划峻厚,气韵高逸,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金明昌年间安升卿徂徕题记有“得冠军石经于佛谷”之语,足见北齐刻经于金元一代已为世人称羡。至清代,因金石学大兴,遂更驰名书坛。清代魏源《岱山经石峪歌》云:“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般若经,字大如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般若经如出一手。”当代作家许评赞誉其书“运笔轻重、疾涩、虚实、强弱、和谐精当,浑然一体,给人以节奏感,像凝聚在岩石上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同音乐和舞蹈的旋律一般,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着流动自如的美,有生命力的美。”
两处刻石与泰山经石峪、邹县四山刻石齐名,堪称国之瑰宝,在中国佛学史与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刻经虽历尽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不仅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享誉海内外,而且题识完整,为泰山经石峪和邹县四山的摩崖刻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