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泰山铭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24&run=13

纪泰山铭,又称唐摩崖,位于泰山顶大观峰崖壁南向立面上。东经117°06′12.5″,北纬36°15′21.9″,海拔1490米。刻辞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泰山时所亲笔撰写的《纪泰山铭》,刻成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泰山铭》摩崖高l3.2米,宽5.3米。铭文竖刻24行,满行51字,整篇铭文正好1000字(包括题额“纪泰山铭”4字),隶书字体,八分书,字径16×25厘米。整个纪泰山铭摩崖刻石仿汉代碑刻的造型辟凿磨制,刻首为“圭”形额,并绘刻有麒麟腾跃于如意祥云之中,额高3.95米,额下方两朵如意祥云间刻额题“纪泰山铭”2行4字,亦为隶书,字径45×56厘米。因铭文为玄宗李隆基撰书,故文前还刻有“御制御书”4字。铭文全为圆底阴刻。由于风雨侵蚀和古人棰拓等人为破坏,致铭文下部剥残严重,至明代时叶彬曾补刻108字,《济南府志》曰:“碑下截剥落,叶彬补书。”后又因道士在其旁积薪而毁于火,清大学士赵国麟以旧拓本再次摹补。两次摹刻,或形似小异,或字形差小,其神气远不及原刻。铭文现残26字,不可认读者仅6字,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二行:“未知获戾于上下”的“获”字,泐左半部。
第三行:“岁云嘉熟”的“嘉”字泐右下角,“熟”字泐下半部;“唱余封禅”的“余”字泐右上角,“禅”字泐右半部和左边的一部分;“孝”字泐下半部。
第四行:“人望既积”的“望”字全泐;“震叠九宇”的“宇”字全泐;“旌旗有列”的“旌”字泐左半部,“旗”字模糊不清。
第五行:“士马无哗”的“马”字泐右下部;“以至于岱宗”的“岱”字全泐。
第六行:“朕统承先王”的“王”字泐上半部。
第七行:“冀一献之通神”的“献”字泐上半部。
第九行:“在地之神”的“之”字全泐;“庆答欢同”的“欢”字泐右半部。
第十二行:“一王度”的“度”字泐。
第十三行:“懿余幼孙”的“懿”字泐右上部。
第十四行:“有唐氏文武之曾孙”的“唐”字泐下部“口”字。
第十五行:“一心有终”的“终”字泐。
第二十一行:“氤氲化醇”的“化”字泐左半部,“醇”字泐右半部。
第二十二行:“祗文祖”的“祖”字泐右半部。
第二十四行:“大唐开元”的“唐”字泐;“岁在景寅”的“寅”字泐下面两点。
铭文西侧,原刻从封诸王群臣衔名4列,字径5厘米。明嘉靖间,被磨灭后改刻为其他字,纵横交错,唐刻遂大部湮失。清嘉庆二年(1797)春,山东按察使孙星衍命拓工精拓后,审视尚存“岐王臣范咸王臣沐延王臣洇张说尉大雅刘敬之孙元庆”等字,现已不可认读。
《纪泰山铭》首先叙述了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起因和规模,详实记载了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仪典的过程,描绘了“张皇六师,震叠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的盛况;赞颂和夸耀了“五圣”的功绩,然后,改变了以往帝王封禅仅秘祀个人侈望的陈规,明确提出“至诚动天,福我万姓”,“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施政特点。同时文中还大力宣称“朕维宝行三德,曰慈、俭、谦。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可惜李隆基晚年行非所言,以至酿成后来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至此逐步走向衰落。
纪泰山铭摩崖石刻,文词典雅,形制端庄,气势雄伟,为汉以来碑碣之最,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清朱彝尊《开元泰山铭跋》曰:“御书遒劲,若怒猊渴骥,羁束安闲。”《泰山述记》称:“笔势如鸾警鹰跱,端严庄重,尤得八分之精。”《述书赋》赞玄宗的书法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如海而吞鲸。”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字径六寸许,虽小变汉法而婉缛雄逸,有飞动之势”、“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明赵崡《石墨镌华》卷二称:“文词雅训,而分隶遒逸婉润,最为得意之笔。”清叶昌炽《语石》卷三“封禅”条引《碑版广例》云:“(唐玄宗)其文御制御书,摩崖高二丈九尺,字径五寸,题额字一尺九寸,汉以来碑碣之雄,未有逮者。”
关于铭文的作者,旧传:“燕许(即张说、苏颋)修其词,韩史润其笔,以故文颇雅训。”据今人马铭初《泰山历代文史萃编·纪泰山铭注》考析:“按文字语气全是唐玄宗本人手笔,不是燕许代笔。如‘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作为一个臣子,怎能敢于书此?再,‘一二兄弟,笃行孝友’,这是皇帝说自己家事,亦非臣下所宜言者。再:‘懿余幼孙,克享上帝’,‘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这里提出的‘幼孙’‘曾孙’‘小子’,臣下安敢放肆言之!再:‘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语言极为坦率,且都是第一人称的语气。据此,则《纪泰山铭》为唐玄宗自撰,应无疑义。至于说是燕许手笔,亦无任何根据,不过是揣测之词而已。”其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对《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的保护。1959年、1982年、2007年,曾拨专款重新对摩崖题刻进行贴金。1982年又在摩崖前面砌砖栏杆加以保护。

【附录】
纪泰山铭铭文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于大川。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衡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谓礼莫尊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叠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顺也。
《尔雅》曰:“泰山为东岳。”《周官》曰:“兖州之镇山。”实惟天帝之孙,群灵之府。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箓,纪氏号。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之祈福,岂敢高视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毕降。粤翌日,禅于社首,侑我圣考,祀于皇祇。在地之神,罔不咸举。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天子膺天符,纳介福。”群臣拜稽首,千万岁。庆答欢同,陈诫以德。大浑叶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惟休哉。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惟休哉。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感焉。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榷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思立人极,乃见天则。
於戏!天生蒸人,惟后时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赐新命,缵戎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朕维宝行三德,曰慈、俭、谦。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磨石壁,刻金记,后之人听词而见心,观末而知本。铭曰:
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大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岩岱宗,衎我神主。中宗绍运,旧邦维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恭己南面,氤氲化醇,告成之礼,留诸后人。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方士虚诞,儒书龌龊,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箓,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