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22&run=13

金刚经石刻,系指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也称经石峪刻石。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400多米处。东经117°07′03.5″,北纬36°13′30″,海拔452米。镌刻于北齐时代(550~577),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之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金刚经石刻,位于泰山登山盘道东侧龙泉峰下一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的自然石坪上。自东而西竖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4行,每行多者125个字,少者10个字不等。字径约50厘米。原刻为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上卷,计2799字(安廷山《泰山石经》说:“计3017字”)。由于年历久远,风雨剥蚀,加之游人践踏、椎拓无度等人为破坏,现仅存l069字(包括可认识的残字和双勾字,安廷山《泰山石经》说“现残字1060字”)。石刻字体以隶书为主,兼有楷、行、篆各种书体笔意。书体深得隶书精神,形制雄伟,遒劲飘逸,气势磅礴。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评说:“以径尺之大,如作小楷,纡徐守兴,绝无剑拔弩张之迹。”刻字结构敛舒正邪,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闲云舒卷,轻松自如,出天趣于法度,于雄浑中感到亲切,被世人誉之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崇尚。泰山金刚经在雕刻技法方面,沿袭南北朝时在石上打出界格的做法,首先在石坪上浅刻划出长宽50厘米的界格,书丹后再分别采取直刀、斜刀等手法凿刻而成,字体大多为直口圆底。
由于经文残缺过半,又无刊刻时间和书写者题名,因此,该佛经的刻制时代与书写者一直成为历代关注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对此,泰安市文物局编著的《泰山石刻大全》(齐鲁书社出版)综合多年来的一些研究资料,从所刻经文的译本年代、对比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同时期同类刻经、北周武帝灭佛后刻经之风突起的背景等方面,认定泰山刻经应在北齐时代;又参考山东地区邹城市铁山摩崖和尖山摩崖、徂徕山摩崖刻经,认定泰山刻经的书者为安道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平洪顶山北朝刻经的发现,更为解决泰山经石峪刻经的书者指明了出路。对此,柳文金编《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版)载:洪顶山摩崖刻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年代已说明其是山东摩崖刻经中的首开者。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会解开“安道壹”之谜,而且对研究佛学、书法史,确认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书者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泰山金刚经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历被世人所推崇。宋政和年间陈国瑞石刻(金刚经刻附近)赞曰:“游石经峪,熟视笔划,径尺余,非人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磨灭,岂非神力护持,以观遗者。”清《魏源集·岱山经石峪歌》云:“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般若经,字大如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岗山(即铁山)文殊般若经如出一手。”清阮元《山左金石志》载:“相其(邹县铁山摩崖)格度,当于泰山金刚经,焦山瘗鹤铭相颉顽,云峰山郑氏(郑道昭)诸碑尚觉不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在《碑帖经书分三派论》说:“经石峪大字金刚经……参差错综,篆隶杂沓,狮蹲鸾视,字态雄奇,风骨劲朗,融铸写经。曾熙称赞:此经纯守隶法,故质朴而平厚,渊懿类阁颂而广舒有度,动荡师复承而操纵独密。”

【附录】

访经石峪
郭沫若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