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浊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52&run=13

漕河,位于肥城市的南部,系“汶阳田”的主要排水河道。漕河床宽50多米,长20.5公里,落差40米,平均比降为1/1500,流域面积498平方公里。漕河发源于泰安市岱岳区的臭泉、上泉等山丘地区,由东北向西南流经肥城的边院、汶阳,汇入大汶河。由于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状如扇,干流河道在流域南部,略呈东西流向。其支流多在右侧南北流向。主要支流有满庄河、响水河、东向河、浊河等,汇流后形成了漕河干流,西至肥城市汶阳镇北庄村北又与浊河汇流,汇流段长12.5公里,故下游又名漕浊河。
浊河发源于岱岳区的夏张、肥城市的仪阳乡和安临站镇一带山区,流经岱岳区的夏张、肥城的边院、汶阳两镇,至肥城北庄村北汇入漕河,是漕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河道长34公里,河床最宽150米,最窄30米,下游平均比降1/1000。其支流多在右侧,主要有洼里河、营盘河、安凤河等。
漕河与浊河的交汇口上游两河相邻,汛期多同时为患。因此,两河治理也连在一起。漕浊河上游,源高流急,河道狭窄,无堤防,每逢汛期,时有洪水为患,淹没农田。
明代时为补济运河,曾将漕河入汶口拦在堽城坝上游。为了增加引汶入漕的水源,曾多次疏浚河道。济运终止后,河道失修。由于长期的淤积,河道窄浅,水流阻滞常造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民国22年(1933)九月,泰安县政府曾组织群众从漕河涯村北向下挑挖河漕4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春对狭窄河段进行了疏浚。1954年至1955年进行了清淤,对阻水段进行了展宽。1957年,肥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对漕河阻水段又进行了疏浚治理,用工2.4万个,挖土3万立方米。1959年秋,汶阳公社调集3000民工疏浚岗子至北庄9.65公里的河道,挖土6.7万立方米,用工4.5万个。1964年冬至1965年6月,肥城县调集8000人对漕河进行了一次全面治理,疏浚顺直河道12.5公里,其中新挖河段7.13公里,展宽加深河道5.37公里,下游河槽底宽达50米,培修堤防8.82公里。为减轻汛期洪水受汶水的顶托,对入汶口进行了改道,由城坝上游改至坝下游,整个工程共挖土方83.77万立方米,开凿石方13.2万立方米,修建筑物52座,其中公路桥2座,生产桥17座,涵洞33座,用工76.7万个。河底宽度由原来的十几米,展宽到50米,防洪能力达到690立方米/秒,为10年一遇;排涝能力达到432立方米/秒。1993年,肥城市又组织边院、汶阳、安驾庄镇对漕浊河的浊河段、干流段进行了疏浚,复堤加固,治理长度25公里,管理段防洪标准有了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