堽城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93&run=13

堽城坝,位于宁阳县城北16公里,伏山镇堽城坝村西北大汶河中。该坝为古代著名水利建筑工程。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又西,洸水注焉。”洸河又名阐水,曾是沟通汶泗的主要河道,元至元二十年(1283)开挖会通河后,于堽城建闸,引汶入洸以济运。早在1257年,蒙古军即引汶水入洸,并在堽城以北修筑土堰。据1993年版《宁阳县水利志》载:“元宪宗七年(1257),筑堽城坝遏汶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坝址位于大汶河南岸今堽城里村西(即堽城坝原址)。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泥沙淤积,河底增高,洸河塞流。元至元四年(1267)都水少监马之贞建石砌大闸,用铁沙磨吻合无间,构筑坚固。”
明朝建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明成祖迁都北京,恢复漕运。但土筑堰坝随修随坏,运输困难。成化九年(1473)九月,由工部员外郎张盛主持,将坝址选在原坝下游八里、伏山镇堽城坝村北的石基上(今堽城坝址),新建石砌溢流坝,用碎石、高粱粥和石灰灌注,于次年十一月竣工。据存于禹王庙的《冈城堰记》石碑载:坝长一百二十丈,底宽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高一丈一尺,开水门七个,各宽一丈,置木板启闭,并于坝东建闸,引汶水入洸河,至济宁以济运。
现在的堽城坝已成为宁阳县的引汶灌溉工程。1957年10月首先在明代堽城坝的基础上开始重建,坝体由大坝、进水闸和冲杀闸组成。拦河大坝为梯形浆砌料石重力溢流坝,长405米,高2.7米,顶宽4米,上游边坡1:0.2,下游边坡为抛物线型;进水闸为3拱6孔,单孔宽1.4米,高1.9米,中墩厚1.2米,净过水宽度8.4米,闸底高程66.5米,闸室洞长18.7米,设计引水流量12.6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0万亩;冲杀闸置大坝南端与进水闸相连,为3孔,单孔净宽1.7米,过水宽度5.1米,高2.4米,闸底高程65.75米。还安置启闭机3台,装木制闸门,有机房3间,工程管理房9间。配套建设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2条,支渠17条,斗渠181条,农渠1122条,桥涵闸等4438座,国家共投资103万元。
自1988年至2002年又累计投资468万元,用于对坝主体设施进行维修加固和水枢纽工程的维护,并同时对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使古堽城坝一带逐步建设成为集垂钓、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