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状元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80&run=13

父子状元坊,位于东平县州城镇牌坊街。东经116°19′,北纬35°55′。其为表彰北宋时的父子状元梁颢、梁固而建,“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77年又按原貌复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状元坊,具体的创建年代不祥。牌坊原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兖州知府金一凤以坊倾圮上奏朝廷,而后奉旨改修石坊。
牌坊为青石建筑,坐北朝南。整座石坊以厚0.5米、长3.5米的巨型雕石为基础,为四柱三门式牌楼,通高8.5米,宽10米。其中正间3米,门额上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字大如斗、苍劲有力。两中柱的阳面刻有一副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此联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兖州知府金一凤所题。坊正间和次间的顶部为歇山式,皆以石雕出瓦垅、滴水、大脊螭吻,檐下为石质斗拱承托。四根立柱分别设计以鼓形抱柱石,其中两次间抱柱石上还分别立体雕塑石狮一尊。
宋代的梁氏为父子状元,属举世少见,因而声名远播、流传历代。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其中有“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的就是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其实这只是一种讹传。

【附录】

梁氏状元传记

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曾祖梁涓,官至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祖梁惟忠,官至天平军(驻守兖州,今属山东)节度判官。父梁文度早死,梁颢由叔父收养。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王禹偁以诗文著称,梁颢拜他为师。一次,梁颢向王禹偁请教一个问题,王禹偁拒绝回答。梁颢发愤读书,数个月后,他再次向王禹偁请教,王禹偁大为器重。梁颢第一次参加省试不中,留居京城,曾就科举考试向宋太宗提出己见。他认为唐代取士科目众多,故人才济济;及至五代,科举衰落;宋振兴科举,但唯以诗赋、策论取士,限制了人才的选拔,应广开科目,鄄拔人才。他的奏疏呈上去后,如泥牛入海,当朝天子宋太宗没有理睬。
宋雍熙二年(985),梁颢再次进京科考,中选。殿试结束,太宗召见梁颢,询问了他的门第出身,钦定为第一名。
梁颢成为北宋开国以来第二十名状元。这年,梁颢年方二十有二。
梁颢中状元后,出任大名府(府治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观察推官。第三年,召为右拾遗、直史馆。右拾遗是寄禄官,仅代表品秩,他的真实职务则是在史馆修史。不久,奉诏判鼓司登闻院,掌受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有关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事机密、理雪冤滥等的上书,无成例通进的,都到他那里投进。
梁颢任职判鼓司登闻院不久,既被卷入一桩案子中。大致情况是:梁颢在大名任观察推官时,孝义(今属山西)人赵昌言是知府。盐铁副使陈象舆与赵昌言私交很深;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都是赵昌言的同年同榜进士;梁颢曾是赵昌言的部属,陈、胡、董、梁四人时常在赵昌言府聚会。当时,京师给他们编了首歌谣,道:“陈丰更,董半夜。”那胡旦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状元,狂傲不羁,尤喜恶作剧。赵昌言有个书僮,叫翟颖,常与胡旦玩耍,胡旦为他写了一篇奏疏,让他奏上,为他改名“马周”。疏中自荐为大臣,列举数十人为公辅,让赵昌言作内应,图谋不轨。此事传出以后,赵昌言、陈象舆、胡旦、董俨、梁颢、翟颍都受到惩处。随后梁颢被贬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司户参军。
后又改任鱼台(今山东鱼台西北)县令,兼大理评事。旋即奉诏入京,迁为殿中丞,复入史馆修史。后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迁为太常博士、右拾谏等职。老母病逝,回籍服丧。服满,起用为右司谏。
宋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皇太子赵恒即位,是为真宗。宋真宗初即位,诏群臣直言国事。梁颢奉命去陕西公干,途中作《听政箴》以献。回京后,升任度支判官,佐判度支掌财政开支。翌年,即咸平元年(998),与杨励、李若拙、朱台符一同主持科举考试。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曾奏请让梁颢参修,诏准。梁颢还兼修《起居注》。
宋咸平二年(999)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侵。十二月,真宗御驾亲征,至大名驻下。梁颢随驾扈从。真宗诏群臣就战争问题提出己见。梁颢上疏说:自古用兵之道,在于严明赏罚而已。大将傅潜奉诏统兵御敌,畏缩不前,致使敌军长驱直入,城池被毁,生灵涂炭,应斩傅潜以谢天下。汉将李广用兵,无部伍行阵,就善地而居,人人自便;唐高祖防备北部边地,选劲兵为游骑,不带军粮,逐水草而居,遇敌则杀。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请在边将之中,不分名位高低,选拔勇武有谋略、士兵拥戴的将官10人,各率骑兵5000,装备精良的甲兵,少带粮草,逐水草而居,发现敌军,马上进击,并用烽燧(夜里以火光为号,曰“烽”;白天以烟为号,叫“燧”)传警,各路骑兵合击。他的奏疏呈上去后,朝野无不称赞。
第二年正月,神卫都虞侯王均在四川举兵反。十月,被宋将雷有终镇压。真宗命梁颢为峡路(今河南三门峡西)安抚使,安抚四川。回京后,奉诏职掌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三班,负责三班使臣的注拟、升移、酬赏。职司大理寺的韩国华断刑失中,宰臣共推梁颢代替他。翌年,真宗遣前宰相张齐贤安抚关右,以梁颢为安抚副使。同年冬,河北发生饥荒,群盗蜂起,梁颢又奉命出任巡检使。回京后,进官右谏议大夫,以此官衔充任户部使,职司户口、两税等。第二年,户部使撤销,梁颢改任翰林学士,兼理审官院三班。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
梁颢出任代理开封知府仅数月,便于六月暴病身亡,享年42岁。
梁颢风度翩翩,博学多识,尤长于历史。他的诗文明快,倍受真宗称赞;为人友信,终久不减;家庭和睦,闺门整肃。著有文集15卷。梁颢有三子:固、述、适。梁适官至宰相,梁固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状元。
梁固,字仲坚,宋朝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父亲梁颢雍熙二年(985)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开封府(府治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知府。
梁固从小就很有志节,勤奋读书。除了学习各类经书,梁固尤其喜欢历史,熟读《春秋》《史记》《汉书》。他还根据自己的读书所得,写成《汉春秋》一书。梁固在三兄弟当中,最受父亲器重,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最严格。
起初,因为父亲梁颢的遗荫,朝廷赐梁固进士出身,并授以一闲职。天天无事可做,梁固不甘心碌碌无为地混一辈子,决心凭自己的才干博取功名,闯出一个新的天地,干一番大事业。他向登闻院提出申请,要求朝廷收回以前对他的任命,并同意自己参加科举考试,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梁固在宋真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高中第一,随即被授以密州(州治诸城,今属山东)监丞。不久,又奉调回京,任著作佐郎,负责史馆的工作。在这期间,梁固利用史馆藏书丰富这一有利条件,博览群书,写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和著作,后来汇编为十卷,流传后世。
梁固与其父梁颢一样,明于吏道。马元方曾为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工作,处理公务非常拖沓、草率,工作当中多有纰漏,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梁固了解到这一状况后,竭尽心力,搜集整理出了马元方工作中的各种各样的失误,将其分列条目,屡屡上奏朝廷,终于引起朝廷的重视,认真处理了此事。梁固也因而开始受到器重。
过了一个时期,全国刑狱工作出现了混乱,错判、误判的案件比比皆是,全国上下愤愤不平,鸣冤叫屈者不计其数。这时梁固奉诏复查刑狱,接到旨意后,他仔仔细细研究了许多有疑点的案子,明查暗访,多方调查,终于正确地处理了一批大案,人们都纷纷称赞他案子判得公平合理。
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他的文章文辞优美,内容丰富,尤其是他的公文更为人们所称道。
梁家父子兄弟同朝为官,又都深得朝廷器重,因此权倾一时,家富万贯,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豪门望族。但梁家父子与人交往,诚信无欺,尤其是梁固,为人豪爽仗义、慷慨疏财,善于交友。因此士大夫们都乐意与他交往。在公务之余,他们经常聚于梁府,或是饮酒赋诗,或是听歌看舞。
梁固32岁时因病离世,到梁府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大都是梁固生前好友或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他们或敬重梁固的为人,或感激他的恩德,直到多年之后,仍有不少人怀念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