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穿心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73&run=13

十字穿心阁,原名观音阁,位于岱岳区崅峪镇鹿角村。因其地处在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两条路交汇穿越阁下,故称之为十字穿心阁。东经117°23′49″,北纬36°9′32″,海拔163米。清代建筑,泰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心阁,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总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观音殿;下层为基层底台,平面为正方形,占地177平方米,高5米。四面用不同规格的长方体青石块砌成,层次整齐,内里用圆拱式相互对称的8层券石叠起。正中心有一块“十”字形券石。四面各有高4.3米,宽2.3米样式等同的发券拱门,分别朝东、南、西、北,通连四方大道。该建筑独具特色,且墙中镶嵌的碑刻对研究民俗文化有较高的价值。它以其造型考究、样式独特而闻名四方。
在阁的基层东南角东侧紧贴阁外墙面建有石质阶梯,可攀至上层。上层的观音殿为3间,坐北朝南,占地69平方米,高7米,为砖、石结构,是四梁八柱前台后厦式的殿阁。屋面为鱼鳞瓦,大脊用六龙戏珠砖砌成,两端龙尾高翘,两稍螭立排递,非常雄伟。殿内雕梁画栋,建筑造型设计十分考究。观音殿内原供奉观音菩萨,配祀文昌、关公,后毁坏。另外,基台之上还有西厢房两间,东厢房和钟楼各一间。南面和东西两面空档处,有花墙作为护栏,构成一个别致的楼上小庭院。
穿心阁基层外墙上镶有石碑8块,多被铲毁或涂盖,可识者二:其一为康熙年间创建碑,镶在阁楼基层北面门西距地面2米。碑文曰:“窃思天地之化不外乎阴阳,阴阳之用不外乎乾坤,乾化为男,坤化为女,生男育女父母为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千辛万苦,为湿就干,怀抱提携,殷勤存念,则父母之恩诚昊天至极矣。张太乐持念平等,发心于张氏,约集一会,名曰血湖会,会首良言劝化大众,各施资财,共成善果,处奉大士愿视菩萨济苦,垂光超出苦海,因将各家姓名勒石刻铭,以昭来世,今后之善男信女,鉴此念云尔,兴修募役。张太乐题。”
由此创修碑文可见:清康熙年间,张太乐创办血湖会,率会众募化资财,创建观音阁。
其二为康熙五十六年(1791)续建碑,镶在基层东面上部,距地面4.5米。碑文曰:“旧有穿心阁一座,创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七十余岁,领袖人等俱系本庄之先人,经营贻谋不知若何其艰辛,但志未遂而功未成,大限各终,半途而废,培楼之势相沿至今。兹又有合庄人等,念昔先人,不忍遽没其志,继修前功,不使为之尽弃,各施资财,同出人力,募化四方,共成善事,遮几先人,克遂于后,前日之功,永垂不替矣!是为序。莱邑文庠张艾如撰。总理:赵润身、赵文成、赵国祥、赵国祯。收主:马洪文、马洪名、马洪礼、马洪深。主簿:马典礼、马典序、马兴智。催录人:李可松、马得亮。督工人:赵士敝、赵士彬、高德林。主持道人:田义昆。大清乾隆五十六年仲春。”
由此续修观音阁碑文得知,这座观音阁工程庞大,耗资巨多,分为两期建成。康熙末年,由张太乐率众创建开工后,未建完毕,张太乐去世,为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了基层底台的建筑。此后,工程停工,搁置七十余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又有村人赵润身、马洪文等为领袖,与道人田义昆,再次捐资动工续建,为第二期工程,完成了基层的遗留工程和上层的全部建筑。
阁东南方地面上,有仆地碑刻两块。
观音阁建成后,为道家住持,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庙会,香火犹胜。1947年土地改革时,最后一名道士赵宗淦离开了观音阁。
新中国成立后,观音阁曾设过村委,办过学校。神像早已拆除,阁楼基础尚牢固,二层楼顶部已部分坍塌。
2005年5月,岱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6月13日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界定:“十字穿心阁本体向四周各延伸1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