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汶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5&run=13

石汶河,古时又名北汶。为大汶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主要汇集泰山东南面,长城岭至莱芜后关山区以南诸水。石汶河从东支流算起,全长50公里。总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岱岳区境内318平方公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四《汶水》载: “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太山。东合天门下溪水,水出太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又合环水,水出太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又东南流,径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太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壁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此处的“环水”即石汶河上游汇集泰山之水的西支流,今名为麻塔河;汉武之“奉高”县的“明堂”遗址,即在今石汶河下游东岸的故县村。
石汶河,上游有东西两源,以东源支流为主流。东源支流起自莱芜市大王庄镇大槐树村北后关一带,名为砚池河。自莱芜市境西北的后关源头沿山谷向西流,至下港乡石河村进入岱岳区境内。西流至上港村,有北来的上港河汇入,转向南流,到砚池河村入黄前水库,河长32公里。西源支流起于泰山主峰西北的牛山口,名为麻塔河。麻塔河自牛山口源头流向东南,至泰山区大津口村转向东流,在宋家庄村汇入黄前水库,河长16公里。石汶河在黄前水库以上的两个支流,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各支流均绕行于深山大谷内,坡降比大,山洪湍急,1964年7月28日,洪水进库量达到2000立方米/秒。黄前水库以下河道,称为石汶河,流向东南,至范镇岔河村南先汇瀛汶河,后汇入牟汶河,长度18公里,比降千分之二点五。在范镇佟家庄村北有泰莱公路跨过,村南有泰辛铁路和泰莱高速公路横穿。石汶河至横岭村以北,河床宽200米至400米,河床淤积砂砾和卵石,以下河床分两股,总宽1000余米,中间有夹河村。河道至吴家庄两股合一,进入平原后成大沙河,宽400米至600米。左岸,乔庄村以上沿河都是小山丘,有众多小水沟汇入,李家庄村西北的石汶河有一段护村小堤,长0.6公里。与瀛汶河汇流的三角地,沿河有防洪堤,长3750米。右岸,东碾疃村以上河床较为狭窄,有3条无名小支流汇入;以下渐入平原无支流,上起卞石汶村经北,下至刘家疃村有防洪堤,长6.8公里。在佟家庄村建有胜利渠引水拦河闸。
石汶河,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条有名的害河,汛期时常溃决成灾。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治理。1958年,在上游兴建黄前水库后,基本控制了洪水灾害。但河道内树株、芦苇丛生,河床抬高,行洪不畅。1972年黄前水库调洪放水,流速180米/秒,两岸即有多处决口。为彻底治理该河水水害,20世纪70年代,中共泰安县委组织山口、祝阳、范镇、邱家店、麻塔5个人民公社的劳力,从1974年11月至1975年5月,在上起黄前公路桥,下至瀛、汶汇合处一段河床,开挖子河,清理河道阻水障碍物,加固河堤16.35公里,在下游增修堤防15公里。此次治理投资40.6万元、用工224万个、完成土石方211.2万立方米,达到了特大洪水2000立方米/秒、现状洪水1200立方米/秒、一般洪水800立方米/秒的排洪能力。使下游10个村庄和沿河低洼农田不再受淹。
流域内除黄前水库外,还建有小(一)型水库3座(彭家峪、李子峪、药乡),均在黄前水库上游;小(二)型水库17座,其中黄前水库上游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