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文庙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44&run=13

文庙,位于东平县州城镇文庙街,旧县城的东北隅,东经116°19′,北纬35°55′。现仅存遗址。
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原址在州城镇驻地的西南隅。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改建于州城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在其后的500年间,历任郡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清道光五年(1825),东平知州周云凤组织重修。中华民国9年(1920)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文庙旧址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庙学遂废。
文庙遗址,东西宽70米,南北长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桥、东西牌楼、照壁。还有崇圣祠、启圣祠、文蛳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杏坛、学仓、内外号房等。
大成殿内祀孔子神位,坐北朝南,题“至圣先师孔子”。从祀的有四配、十哲。四配是:复圣颜子(回)、宗圣曾子(参)、述圣子思(孔伋)、亚圣孟子(轲),东西两列;十哲是:闵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冉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位在四配稍后,也是东西两列。
东、西两庑内受祭的人士,随时代变迁常有增减。清康、乾年间,两次升朱子熹、有子若祔十哲,是为十二哲。两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公治长、公西赤等孔门72弟子,先儒左丘明、董仲舒、韩愈、周敦颐、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清雍正以后,又增祀林放、郑康成、范仲淹、诸葛亮等18人;清道光以后,以明臣刘宗周、黄道周从祀。自此,东庑64人,西庑62人。
崇圣祠奉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文蛳祠所祀之神为梓潼帝君张亚子,是主宰禄位、功名的神;名宦祠所祀是历代在东平任职并有善政的官人;乡贤祠为东平籍的历代名人官宦。
文庙作为古代“人才所从出”的学校,其功能不可低估。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清两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影响较大的有梁颢、梁固、赵风、霍希贤、王祯、高文秀、王构、王宪、武之大、蒋作锦,另郭茂倩、钱乙、孙奭等也都曾是东平儒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的有:司马光、辛弃疾、严实、元好问、李格非、欧阳修、张养浩、苏轼、曾巩、赵构、石介等。宋代权臣蔡京当年出任郓州知州时所书“州学”两个大字,至今仍留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据当地人回忆说:每个字如簸箕般大,上下排列,镌刻在两米多高的碑碣上。
关于东平文庙(东平学宫)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山东古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作了专节叙述,标题是“东平学风与儒学兴盛”,现摘录其中的内容如下:
“元代时候,东平府是山东的文化中心。东平学风对中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的文庙,‘闳垲壮丽,名因实创。’清道光五年(1825),东平参加山东省乡试,获得了1个亚元、1个经魁的好名次。人们据此认为这是‘吉事有祥,天人相应’的结果。”

【附录】

东平州文庙
宋·宋庠
故相国沂公建设学官,实宠兹土,近闻生徒浸盛,姑复慰怀,因成拙诗一章,奉呈州学官,因以勉导来者。
旧学开宏构,斯文耸奥区。
由来汉丞相,善教鲁诸儒。
自昔升堂训,于今避席趋。
照函经满帙,绘壁礼成图。
集讲占庭鳣,怀贤咏谷驹。
道存终拾芥,声滥或逃竽。
一篑宜无止,连城莫自沽。
育材真孟乐,希圣乃颜徒。
寸晷堪轻壁,繁英慎夺珠。
雾蒸还作市,风至即名雩。
晓圃林如泮,春郊水是洙。
从兹弦诵地,不复叹榛芜。

《重修学宫诗》
清·王焕松
万古一素王,盛典重封禅。
循循仰师资,巍巍重令宪。
须昌古名郡,宫墙夸美赡。
芹藻阅千秋,沧桑几迁变。
宋元迄今兹,岂第前制褊。
湫隘小规模,剥蚀摇瓦片。
阶前麦黍滋,砌畔莓台遍。
贤哉周刺史,下车兴董劝。
工钜恐难支,明伦设公宴。
众志快成城,乐输争不倦。
殿仍道山巅,爽垲开生面。
栋借老松材,天然寻尺便。
戟门一柱折,蓦地精华见。
埋璧几经年,遭逢人共羡。
天雨走雷霆,一声光掣电。
蜿蜒起蛰龙,文运天开现。
泮池土色红,古鉴光凝炼。
涟漪涌宝泉,时有珍珠溅。
文壁透玲珑,聪明助笔战。
庙貌廓而庄,圣容威且善。
两楹俎豆新,八月馨香荐。
来享并来歆,格里召释奠。
娄宿耀文星,奎光联鲁甸。
秋风苹鹿新,元魁领群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