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颜子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30&run=13

颜子庙,亦称复圣祠,位于宁阳县城西北20公里的鹤山乡泗皋村中。1992年6月12日,宁阳颜子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30年《颜氏族谱》记载:“颜氏五十二代孙颜仙、颜俊、颜和徙居宁阳泗皋村,五十四代孙泰安州太平镇巡检颜伟于至元十二年年奉敕监修泗皋祖庙,又奉敕于庙左监修长川书院(现仅存遗址)。”数百年来,颜氏家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已经发展到近千户,五千多人,成为泗皋村一大旺族。
颜子庙创建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历经数百年至今犹存。颜子庙建筑风格鲜明,元代的建筑特点突出。
颜子庙坐北朝南,背倚皋山。院落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09米、东西宽37.33米,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大门、大殿和仪门组成。仪门系三开间,面阔7米,进深5米,通高4.8米,为清代建筑。进仪门,大殿前有月台及元、明、清历代修建碑刻。大殿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给人们以挺拔雄伟的感觉;大殿3开间,面阔10.6米,进深5.8米,通高6.5米,灰瓦悬山顶,饰吻兽;殿中原供奉颜回塑像,后损毁;大殿墙壁用砖和土坯构筑而成,厚度约0.85米;大殿为木制框架结构,能看到的只有两根前檐柱,其余的6根檐柱均垒砌在墙内,明檐柱上细下粗,柱头卷杀,柱顶宛如扣着的盆子,柱子与地面并不完全垂直,向内侧倾斜,能明显地看到柱子与地面形成的柱侧角,所有这些都保留了唐宋时代建筑的特点。大殿虽然只有三间,工匠们仍设计使用了大梁、平梁、顺梁共计14架之多,并且用料粗重,四架大梁全是用直径0.8米的弯曲天然原木稍微加工做成,其弯曲度基本一致,这是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颜子庙大殿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人们俗称的“二梁不在大梁上”。六架平梁由横在大梁上的四架顺梁承托,除了两山墙内的重梁以外,其余四架平梁均错出大梁,这个设计十分巧妙,也是颜子庙建筑的突出特点。对于当时采用这种建筑结构,有三种解释:一曰至元十二年(1275)开始修建泗皋村颜子庙时,时任兖州府府尹的一位颜氏官员,自以为当时在颜氏家族中官位最高,进京上朝申请专款修建祖庙非己莫属,当他在京城遇到一位官位、身份比自己高得多的颜氏官员时,感到非常羞愧,故在建庙时精心设计出“二梁不在大梁上”这一建筑结构,以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人不可傲踞他人以上之理;二曰沿袭了元代的建筑结构风格。二梁错位于大梁之上,从殿内仰头上望殿顶部就像是一顶圆圆的蒙古包,再加上木制的框架结构,犹如一个大大的蒙古包上面加上了檩条、椽子,盖上了黑瓦顶棚,可谓是唐宋元三代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和顺延递结;三曰出于实用的要求。二梁错位于大梁之上,扩大了明间的面积,当地老百姓叫做“明三暗五”,即三间房子,实际上用梁来划分成五间,明间占三间,两头各一间。以当时的条件,能做出这样的跨度结构,且整个结构的受力分布如此之科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创造才能。
另外,颜子庙大殿的梁与梁之间、梁与檩条之间、檩条与椽子之间都施以一斗三升拱,平梁上的蜀柱两侧用叉手支撑脊檩,蜀柱下垫有十字拱或合楂。因为明间的垮度较大,脊檩除用竖柱和叉手支撑以外,还设计了八根斜撑承托在脊檩中间,用藻井形式的装饰手法来进行处理,以分散殿顶的重量,也是颜子庙建筑结构上的创造。大殿前檐下施单抄单下昂四铺作,明间施斗拱三垛、次间两垛,昂头伸出后,昂嘴扁薄,稍微上翘,昂尾垫在耍头后尾底下,耍头尾部伸到脊檩下的斗拱中,起到了斜撑和杠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元代以前建筑的风格。1994年春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燮对颜子庙大殿进行鉴定,确认颜子庙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1958年,颜子庙曾一度作为鹤山公社的机关驻地,庙门拆除,古柏伐掉,碑刻散失。“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殿顶上蟠龙大脊和吻兽全被砸毁。1986年,省政府拨专款对大殿进行了抢救维修。2000年至2002年,再次维修大殿和仪门。2006年以来,省政府又拨专款,县乡也拨出配套资金,对颜子庙和长川书院进行复修和重建,颜子庙居右,书院居左。后又复建庙门、影壁及部分院墙。2000年5月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颜子庙现已成为一处旅游参观点,年接待游客万人以上,当地每年还在此举行大型庙会,进行经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