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 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3&run=13

漕河,古名“虵(yi)水”,是大汶河中游的最大支流。漕河源头较多,整个汇水面呈扇形,东起泰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集坡镇北集坡村、岱岳区大汶口镇颜谢村,西至岱岳区夏张镇金牛山,鸡鸣山,岱岳区道朗镇如意山、北大顶等山阳坡之水均汇入该河,总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山水》载:“漕河,县南四十里,源出上泉、臭泉,西南流,至三汊口小河崖,汇虵水,径济河村入大汶。”漕河主源头位于北集坡村、颜谢村,经岱岳区满庄镇北留村东入胜利水库。水库以上汇水面积13.8平方公里,水库以下,漕河主干流向西穿过汶阳田,为平原河道,经上泉村北、北臭泉村南,纳“上泉、臭泉”之水,再经马庄镇,穿萨家庄和漕河涯村,经李、苏、刘、韩四大坡村南,转向西南流,过武家庄进入肥城市境内,向西南流至堽城坝下游汇入大汶河。全长43.5公里,其中高新区、岱岳区境内长21公里,肥城市境内长22.5公里,河宽20~50米,两岸均有堤防。平均比降千分之一。河床平缓,流速慢,新中国成立前常漫溢成灾。
1933年9月,地方政府曾对漕河进行治理。在漕河北涯挑挖了4公里长的泄洪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漕河治理,1951年,先进行了小规模的疏浚,用工2.4万个,挖土3万立方米。1957年11月,对东起纸房西至吴家店河段进行治理,全长11.74公里,使河床深达2~2.5米,河底宽10~15米,河上口宽16~25米,河堤高达2米。1959年,疏浚岗子到北庄段河槽,全长9.65公里。1964年10月,由泰安地区行政公署主持对漕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泰安、肥城两县共同施工,中游展宽,下游改道,进入大汶河的入汶河道由堽城坝以上改到该坝以下,疏浚与改道共长12.5公里(其中新开河道7.13公里、展宽加深河槽5.4公里),加固堤防8.82公里。河道宽度由原来的十几米展宽至50米,修桥涵52座(泰安县完成40座,肥城县完成12座),漕河涯村以下形成标准化堤坝,泄洪能力达到69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432立方米/秒,减少了内涝灾害。本年度,该河治理共投资3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15万元,投工269万个,完成土石方112万立方米。
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小漕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使用水利工程的国家,继秦国都江堰工程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载《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而漕河支流之一——小漕河就是其中的引汶灌溉工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时水闸),旧分水下溉处也。”其引汶水处,即今云亭山(古称亭亭山)下北大吴村附近处。小漕河,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河长14.5公里,起源于大汶口镇北大吴村以东,是漕河干流以南的坡水河道。据考证,此河即《史纪·河渠书》和《水经注》中所说引汶灌溉汶阳田的引水渠。现在的河道,由大汶口镇北大吴岭起,流向西,经北大吴村南、云亭山北、北西遥村北、郝家石墙村南,双杨店村南、泉头官庄北、北苏马庄北、顺河庄南、穿过小漕河崖村,在村西汇入漕河。
漕河泉群 漕河源头为大汶口盆地东北部,漕河上游有一处泉群喷涌,甜、臭并蒂,即上泉古泉群(详见《上泉古泉群》)。有趣的是,在距甜水泉群仅2公里处,还有一个散发着强烈臭鸡蛋味的臭泉,流量约为每日2000立方米。
甜水泉群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上泉村和纸坊村,东北距泰山主峰26公里,南距大汶口文化遗址7公里,经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取样检测,上泉泉群的泉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臭泉,位于大汶口镇南、北臭泉村之间,在上泉泉群西部2公里处,水化学类型属于硫酸钙型,水中含有大量硫酸氢等硫酸离子,以及氯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故有强烈的臭鸡蛋味。
甜、臭泉相距不远,品质却截然相反,是泉水产生于不同地层造成的。漕河泉群,在地下水类型划分上属于岩溶水。其成因是,来自泰山变质岩地区的地表径流水,沿岩层裂隙渗入地下,在盆地东部与石灰岩地层的岩溶水汇集后,顺势由东向西运行,到上泉村至纸坊村一带,遇到不透水的第三系泥岩阻隔,在承压作用下,沿断层破碎带出露地表,形成断层上升泉。而臭泉虽然与上泉泉群同为断层上升泉,但因其泉水来源于石膏矿地层,所谓“臭鸡蛋味”则是由于水中的硫化氢在空中挥发导致的。这种成因的泉水不仅在山东省独有,在国内也属罕见。上泉甜水泉群和北臭泉地处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南部,又与大汶口文化遗址相邻,具有较高的地学和旅游价值。上泉甜泉是优质饮用水,远近闻名;而臭泉水虽然不能饮用,但是臭泉村民用臭泉水腌制的咸鸭蛋,风味绝佳,为泰安地方特色食品。

【附录】

赵王河码头的传说

漕河中游漕河涯村以西,漕河南岸为北苏马庄村,有400户,1500人,现为岱岳区马庄镇党政机关驻地。相传千年前此处有条赵王河,与漕河相连。赵王河两岸是停泊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人们落居此地,村称“码庄”,后演为“马庄”。漕河流域自古以来为著名的“汶阳田”,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著称,是公认的米粮仓。漕河南岸的马庄是当时的粮食集散地之一,曾繁华一时。由于山河变迁,赵王河经多年洪水淤积成田,使赵王河道逐渐消失湮灭,昔日的“码庄”也湮灭了其“码头”的含义,演变成了“马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