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幽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05&run=13

西幽寺,位于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西侧、西幽寺旧村南约250米处。东经116°36′,北纬36°16′。
清顺治《重修陶公幽栖祠诗刻并记》:“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谁可比伦。’后则系以‘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于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清光绪《肥城县志》载:“西幽寺旧名幽栖寺,陶山西崦。唐时供佛,而祠范少伯于其右,金大定时重修,奉如来、文殊、普贤、十八应真。栋宇崇丽,六棱石柱凡八,雕镂花纹。有金大定十七年施石柱人姓名……祠北半里为范少伯墓。”由此可知,该寺创始于汉,历代皆有修葺,后系金大定十七年重建。
寺内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砖石土木结构,面南,长22米,宽15米,由雕镂花纹的8根6棱石柱支撑。殿前有十王殿,后有戒坛,亦花纹石柱,新中国成立前神像被毁。大雄宝殿于1971年拆除,院内石碑已用于修建水库。尚存刻有图案的六棱石柱两根,唐经幢一座,唐僖宗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根,于1979年运往泰安岱庙东廊碑刻陈列室保存。大雄宝殿数米处有十几块柱础石埋在原地,上圆下方,80厘米见方。西边一根立着的八棱石柱,上粗下细,直径约0.5米,高4.3米,一面雕有浅阴线凤凰、牡丹图案,做工精细,上端已残;另一面有刻文,字迹模糊,仅落款“北宋宣和三年”字样尚可辨认。
寺内西配殿和韦驮殿目前尚存,但残损严重。西配殿三楹,前厦有南北两面山墙和镌刻着花纹的两根六棱石柱作支撑。韦驮殿在大雄宝殿南面,殿门面北,殿内神像全无,唯壁画犹在。其南墙外壁上镶有刻石一方,中间刻菩萨一尊,左右配祀各二,足踩莲花,造像惟妙惟肖。左右上角分别刻“赵大娘供养、张二娘供养”字样。下面刻造像题记,文字模糊难辨。
在原韦驮殿以东有一钟楼,4根八棱石柱支架一口大钟。每当清晨敲响大钟,声震数十里,这就是旧志所记“肥邑八大景”之一的“山寺晨钟”。清嘉庆《肥城县志》载:“山寺晨钟在陶山之幽栖寺。寻山根入,径甚曲折,过小溪始达禅关。当时梵宇霜清,万籁俱寂,晨钟一撞,谷应山鸣,其声可远闻数十里,晨钟为肥邑美景之一。”1958年“大炼钢铁”时钟楼被毁,现已重修铸。
东西两山墙外各有一块较大刻石,上刻游陶山诗记共7首。殿外东西山墙镶有陶山诗句刻石各一方,其中一刻石诗曰:“为爱幽栖好,乘闲时一过。林深俗客少,山静白云多。睡起逢樵话,诗成对月歌。兴来何所适,长啸舞烟萝。”此殿2005年面临倒塌,故拆迁西移。钟楼东边还有一水井,即使大旱之年,水位不降,清澈见底。
另据清光绪《肥城县志》记载:“陶山幽栖寺石浮图记,漫灭已甚,年月适缺,惟文内天作■、地作埊、日作⊙、年作■,知是武后时物。”又有(唐)开元八年张令臣造浮图记,在陶山幽栖寺。据此说明,唐代中期西幽寺已经是一处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
近年来,西幽寺古遗址得到不断保护和修缮,并作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陶山园区的主要景点进行了开发建设。2005年至2007年间,湖屯镇政府先后投资近800万元对西幽寺进行了维修。2000年,修复大雄宝殿,建玉佛11尊,铜像5尊。2005年,对地藏殿和范蠡祠进行了修缮,建藏经楼一幢。2006年新建了天王殿,并在院内建起寺院物品流通部。西幽寺现已被省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每逢节假日、小泰山庙会,到陶山休闲旅游、进寺院拜佛者络绎不绝。
【附录】

韦驮殿题刻诗文
西山墙诗刻:
清明后游陶山
十年江海逐浮名,虚负东山旧隐情。
幽洞近来谁作主,好花还待我重行。
夕阳天外看归鸟,春晓溪头数落英。
翻笑此身无定所,烟霞何日足平生。

陪许张二文宗游陶山
林泉久得乐从容,谁信高轩此日逢。
村酒不堪成雅会,僧房何幸晏儒宗。
云圃西岭芙蓉出,雨瀼东岩翡翠重。
文物一时真胜迹,荒山千古纪行踪。

东山墙诗刻:
游陶山东西二寺
陶朱栖遁处,偶尔得登临。
严然突峰石,静曲路幽森。
入山不见寺,缥缈无踪寻。
行过一里许,遥见藏危岑。
忽闻钟磬响,远迓二淄襟。
崎岖朝阳洞,蝙蝠在前嵚。
竹林遗址峻,徒切仰高心。
旋舆转麓去,梵宇邃且深。
泉从石窦出,恍惚疑鸣琴。
东西两嵎寺,范蠡旧时林。
越王岂能害,种后竟成擒。
岩中犹有冢,世换名存今。
西施匿何所,五牲可能妊。
自吴渡海至,安忍忘山阴。
夕阳笼返照,悼古伫沉吟。
徐徐下坡去,咯咯噪归禽。
明万历五年闰八月既望
袁思忠书勒于石
同游招付司经历张继业、太学生张绍等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