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灵人杰,光照千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4&run=13

泰山之阳地势平缓,膏野千里,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继尧舜禹之后,夏商两代均兆始于东方。周武王灭商登基后,除给古帝王之裔封地外,还给灭商的功臣谋士加官进爵:把谋士师尚父封于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于曲阜,国号为鲁。但西周后期至春秋,各诸侯国争斗不息,周天子势力弱衰,齐鲁两国在东夷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上,又重新崛起于东方。泰安地区也步入了辉煌的殿堂。
春秋时代的泰安籍人有思想家、先哲荣启期,孔子见其“行乎成(今宁阳葛石镇)之野,鹿裘带索”,彭琴而歌,子问其何乐?对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为人为一乐?男尊女卑,吾为男为二乐;人多有夭折英逝,吾行年九十,为三乐”。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乐圣师旷,精通音律而远仕于晋,任平公少傅,以为乐有吉凶之分,亦可奏乐以卜吉凶;和圣柳下惠,传为“坐怀不乱”,有正人君子之风,曾“授词退齐兵”建奇功,孟子称“圣之和者也”,孔子誉其“言中伦,行中虑”;传惠之弟即盗圣柳下跖,率众揭竿,反抗诸侯,“大国入城,小国入堡”,为智勇双全的奴隶起义英雄;礼圣高堂生,授《礼记》,为《大戴礼》、《小戴礼》之源,主张“仁政惠民”、“天下为公”;名臣鲍叔牙,拒齐桓公所任之相,而知人让贤,荐管仲为相,使“管鲍遗风”流传至今;儒学哲人林放,为殷商忠臣比干后裔,曾向孔子问“礼之本”,当鲁国大夫季氏僭越礼仪而去祭泰山时,孔子叹曰:“泰山不如林放乎!”史圣左丘明,世代为左史官,儒学奠基人之一,著成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左传》和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先贤冉耕,字伯牛,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七十二贤”之一的有若,又称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因形神似孔子,故孔子亡后弟子以师尊之;商圣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激流勇退,浮海出齐,拒任齐相,止于肥城陶山,“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贫交疏昆弟”,后终老于此;鲁义姑姊,本是春秋初一村妇,因齐攻鲁至郊,为避追兵逃难时而“弃子抱侄”,齐将问故,妇言“己之子亲也,兄之子义也”,齐君被感化退兵,鲁君赐号“义姑姊”。
西汉武帝时泰安籍人政治家、文学家夏侯胜为今文尚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其子夏侯建官至太子少傅,是“小夏侯学”的开创者。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和侄子太子少傅疏受,在任五年,称病还乡,帝与太子赐黄金千两,而广归故里后,日日设酒食宴请族人故旧。族人劝阻,广曰“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后世赞其“功遂身退”。新莽末年,赤眉军立西汉远支皇族刘盆子为皇帝,后赤眉军退出长安,刘秀篡权登基;东汉著名廉吏南阳太守羊续,“常敝衣薄食,车马羸(音雷,瘦弱)败”,汉灵帝欲任其位列三公(国家军政最高长官)的太尉,他却手举破袍而拒之,“羊续悬鱼”不受贿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丞相曹操掾属,善五言诗,晋文学评论家钟嵘称其“五言冠冕”、“文章之圣”。
西晋有武帝时征南大将军、太傅羊祜,出身“九世清德闻”的显宦之家,以“仁智”平定东吴,为实现晋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唐代开国元勋左卫大将军程咬金,封“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亡后陪葬昭陵;唐天宝年间李白与山东名士御史大夫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等隐居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
宋初经学家、古文运动家、教育家石介,字守道。天圣年间任南京留守推官,结识孙复,助其到泰山讲学,创建“泰山书院”,世称孙复为“泰山先生”,著《尊王发微》。石介后因母与父相继去世,辞官回乡奔丧,在徂徕山创办“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世称“徂徕先生”,著《徂徕集》。他与教育家孙复、理学家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泰山三贤”。欧阳修称其“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并为其撰《徂徕先生墓志铭》,苏轼题《遥寄祭守道先生文》、刘概有《哭守道先生诗》。其后裔硅,状貌魁伟,臂力过人,授元廷“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诸路都元帅”,与金兵血战,被俘后劝降不从而被杀。因石介诸祖及后裔多耿直无畏,疾恶如仇,“骑射格斗,豪于乡里”,后人将石氏演绎为“泰山石敢当”的化身。
北宋医学家——“儿科之圣”钱乙,任皇室御医,宣和年间编著成《小儿药证直诀》,为世界最早的儿科专著。元初号为“小汉卿”的杂剧作家高文秀,集民间流传梁山好汉故事而创作杂剧34种,其《黑旋风双献功》为泰安有史以来第一部戏剧作品;元代农学家、木活字印刷术创造者王祯,于皇庆二年(1313)编成《农书》刊行,与西汉《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并称古代“四大农书”。
元末明初有著名章回小说鼻祖、戏剧家东平人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并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明代有三朝元老、兵刑两部尚书、太子太傅萧大亨;有创建“同川书院”的右抚都御史、抗倭名将李邦珍;有“东平四尚书”之一的太子太保王宪。清代有文渊阁大学士、“泰山五贤”之一的赵国麟;有号为“陶山居士”的泰山学者唐仲冕,其主持泰山书院,并编著《岱览》32卷;又有泰山学者聂剑光,历三十余载而撰成《泰山道里记》。
民国年间有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有直系军阀著名首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有开明乡绅、山东省参议员葛延瑛,为民请命,罢了泰安“刮皮县长”——冯汝骥的官;有实业家“仁德学校”、“仁德面粉厂”、“仁丰纱厂”创建者马伯生;有医学家高宗岳著《泰山药物志》;有泰山学者王价藩、王次通父子俩披阅泰山文献180多种,积40年之心血,编辑而成《泰山丛书》45册,全用毛笔抄写;有国民党著名军事将领、山东省省长、抗日英雄王耀武;有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等。
抗日战争时期,有著名“抗战老寿星”、教育家、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长范明枢;有泰西抗日根据地创建者、泰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政委崔子明;有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辛俊卿烈士;有徂徕山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营教导员王德一烈士;有泰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敌工部部长李枚青烈士;有鲁中军区敌工部长鲁宝琪烈士;有泰肥独立团回民连连长米英俊烈士。
建国后,更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这些名人雅士均在泰安留下了众多遗迹,极大地丰富了泰安、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泰安地区古今还有很多道佛两家的方士、隐士、高道高僧,在泰山或徂徕山等地传教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