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山三官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98&run=13

官庙,位于新泰市汶南镇青云山(嶅山)南坡半山腰的绝壁之上。东经117°49′26″,北纬35°52′43″,海拔364米。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泰安府志》卷七《祠祀志》载:“三官庙,一在(新泰)县治东北。一在东都庄。”三官庙中奉祀民间信仰中之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庙创建无考,明季毁于兵燹。清初行僧方于在山中盖起草房,化缘重修殿宇,得到了当时勋臣蔡士英家族的资助。蔡士英分别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至十四年(1657)、顺治十六年(1659)至十八年(1661)间,两度出任漕运总督(《清史稿·疆臣年表》)。时漕督驻扎淮安(今江苏淮安),嶅山一带为其宦途所经。清康熙元年(1662)夏,士英之子毓华往淮安河父,行经嶅山,曾捐百金,重整三官庙宇,于是庙貌复新。同年夏,蔡士英离漕督任还朝,经过嶅山时,再次增修了三官庙的殿宇。蔡士英家族为“汉化甚高”的辽东文学世家,经其父子相继经营,使青云山三官庙名声大增。“自是宫庙交修,轮奂崇丽,丹梯金阙,突暎云霄者,岿然如青都紫极,望之者知为神所宅矣”(清署新泰县知事孙玹《青云山重修三元殿记》)。后来,清康熙九年(1670)及四十七年(1708)间,乡人对三官庙进行了修缮,孙玹及新泰县教谕孙善述分别撰有碑记。据孙善述《重修三元殿碑》载:“蔡大将军奉简命□镇抚京口之行,道经于此,陟其巅,眺其胜,留连久之,叹曰:‘□哉,斯山乎,何神栖之褊且陋也’。□是发大愿力,择□址,捐□中金,命执事者纠工庀材,遂于祠之西别置瓦殿而光大之。”工成,蔡士英撰《古嶅山今改青云山新修三元殿》碑,刻立庙中。
蔡士英等重建后的三官庙,规模宏大,整个建筑面积达780平方米。因为是修在绝壁之上,便又从山下修筑起一道石路,山门台阶共有53级,故称“五十三参”。远远望去,石路台阶犹如一道天梯,三元殿正殿悬于半空,拾级而上,给人一种渐入仙境的感觉。三元殿面阔11米,宽5米,系砖、石、木结构。殿房覆盖的绿瓦是从博山特制运来的。横梁由两根六棱和两根八棱石柱支撑,上盘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如碰到机关,龙头可摆动。大殿地面是由河南采制运来的42块“桃花石板”铺成,光可照人。三官庙台阶两侧雕有龙、狮,向外探出。还有两处清人古石刻,东题“观海”、西题“瞻岱”,意为站在山峰之上东可以看到东海,西可以望到泰山。清乾隆间诗人江逵达在其《游嶅山》诗中,曾生动描写了嶅山三官庙僧院凌霄、香烟缭绕的繁盛景象:“悬崖古洞锁深烟,步到嶅山便是仙。莫把青云来易字,好从新甫去参禅。石擎僧院凌天半,风扫松花落树巅。泰岱尊严凭仰止,岧峣道岸信无边。”此外,“五十三参”下有石碑20余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泰市加强了对三官庙的保护利用,如三元庙诸碑,多湮没已久,1998年冬在青云山整修工程中被重新发现。尤其于2002年,新泰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三官庙进行了全面修复。2006年12月31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将三官庙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