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寺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80&run=13

洪福寺遗址,位于岱岳区范镇张梭村(曾名梭村、西张庄村)西南约百米处,北面紧临瀛汶河。北纬36°15′31″,东经117°23′7″,海拔152米。元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泰安府志》卷七《祠祀志》载:“洪福寺,在城东六十里梭村。”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建置·坛庙祠宇》载:“洪福寺,一在县东六十里梭村,有元明及清重修碑……”相传洪福寺为唐天宝年间创建,后经元、明及清历代重修。重修碑可识“张之俊”“张文奖”等字,碑文中年代模糊不详。寺院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占地十余亩,环筑三米高围墙。寺内植有桧柏几十棵,高数丈,寺门两旁各植有银杏树一棵,寺前为东西方向的大道。
洪福寺原建筑富丽宏伟,古时远近闻名。进入寺门经天井直通正殿,共有5大间。殿中央供“如来佛”像,东西对坐四大金刚神像。正殿左右各有配房3间,为和尚执事所居。经前殿可至后殿,后殿是“斑疹奶奶庙”,东面建有草亭。天井东西各建廊房3间,分供“关公”、“阎王爷”神像。廊房前为钟楼,内悬挂有铁钟一只,高1.5米,直径1.1米,1958年秋,铁钟被运往泰安,上缴到文物管理部门。南为排房,右边3间供二大金刚神像,左边为戏楼,为一般寺庙所无。该寺历史上曾有七代和尚住持,分别是安年、佛渊、佛运、灵岩、永增、永刚、故起。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十月一日为洪福寺庙会,会期四天。除神事香火活动外,并有四方客商云集此地,搭棚设摊,进行贸易,还有唱戏、杂耍等文娱活动,赶会的群众日达万人,盛极一时。
清光绪间,泰安知县陶锡祺派员砍伐了寺内灰柏,解板时见其木色红如血。民国22年(1932)腊月二十七日,冯玉祥曾到张梭村,计划在寺内办学,后因故将学校改设在张梭村的“张氏祠堂”。洪福寺大殿因年久失修,于1962年秋倒塌。1968年10月,村里在寺庙旧址建起西张小学,一直沿用至今。1984年春,曾在旧址出土一件古代铜盆,盆口直径42厘米,重10公斤。当时被当作废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遗址面积1900平方米,现仅存两株东西并排而立的古银杏树:东株胸围3.44米,西株胸围4.43米,虽饱经沧桑,但仍绿叶葱葱,生机盎然。
遗址为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7月4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文物古迹。1996年6月,泰安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