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8&run=13

大汶河,又名汶水,简称汶河,地处东经116°21′~117°59′,北纬35°38′~36°28′。主流发源于莱芜市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迂迴西流,流经莱芜、泰安两市,为季节性河流。流域内地形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处为泰山,最低处为东平县的稻屯洼。大汶河上游分为北支牟汶河和南支柴汶河,以北支牟汶河为主流,交汇于大汶口东;由其至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戴村坝至东平湖为下游,称大清河。大汶河在东平县马口注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其泰安境内流经156.5公里,流域面积6459平方公里。
大汶河流域在泰安市境内共涉及86个乡镇、4200个自然村、446.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6人。流域内耕地面积430.48万亩,平原、丘陵、山地、涝洼各占35.7%、37.8%、18.5%和8%,人均耕地0.964亩。
大汶河自然资源丰富,除年平均径流量18.52亿立方水资源外,还有十几万亩的林业资源和数亿吨的优质河砂;沿河两岸地下资源丰富,有煤炭、岩盐、石膏、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宁阳县白鹭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核心面积l500亩,有白鹭、灰鹭、池鹭等十多个品种,种群数量万余只,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白鹭自然保护区;东平湖已成为山东省主要的淡水养殖水产基地。
大汶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详见《大汶口遗址》条目)。流域内文物古迹众多,两岸县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共有334处,县级以下已登记的文物有100余处,主要包括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等,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9处,省级23处,市级64处。6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其中“汶河古渡”为古泰安八景之一,东平湖畔的水浒文化区,已成为泰安市新的旅游景区。
大汶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683.8毫米,6~9月份为主汛期,汛期降雨量51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5%。径流多集中在汛期,年平均径流量临汶站为18.52亿立方米,汛期平均径流量为13.27亿立方米,占平均径流量的71.7%,汛期洪水集中,流量大、流速快,是危及河道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大汶河属季节性山洪河道,历史上水患灾害频繁,从清初到1948年大汶河共发生大的水灾27次,1918年大汶河出现10300流量洪水,沿河决口漫溢70多处,受灾范围东起楼德,西至运河,北起满庄,南至微山湖,受灾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汶河出现4000流量洪水12次,其中,1957年和1964年均发生近7000立方米流量洪水,流域成灾面积分别为94万亩和62万亩;2001年“8·4”洪水,造成柴汶河北岸东杨庄、南滕村洪水倒灌,倒塌房屋200余间;2003年“9·4”洪水,汶口站发生1940立方米流量洪峰,琵琶山拦河坝被冲溃887米,冲毁滩地265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大汶河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对大汶河的污染治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水污染工作的意见》,关闭了麦草、废纸制浆的50家小造纸企业,对99个污染项目进行重点治理;提高城市整体治污能力,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万吨;实施东平湖区三大湿地建设,建设成了2.7万亩人工湿地。目前,大汶河水质有了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市政府出台了《泰安市河道管理办法》《泰安市河道采沙管理办法》等26件法规文件,成立了水政执法、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稽查队伍,强化了执法检查,遏制了在河道上乱修、乱建、乱采、乱伐行为,使河道管理、河砂资源开发得到了有效管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