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62&run=13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前、环山路以北。东经117°06′34.7″,北纬36°12′33.4″,海拔217米。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始建年代不详。传为六朝时建,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年间(1161~1189)奉敕重建,额曰“普照禅林”。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满空禅师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僧元玉卓锡普照寺后,由“荒者修,废者举,居然为泰山一名刹”,并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元玉还于寺东构建“石堂”。普照寺又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即今摩松楼)。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1959年曾对普照寺进行较大规模的重修。普照寺现存建筑基本保存了清代的布局和风貌。普照寺佛系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
该寺为四进院落,南北长82米,东西宽75米,总面积为6150平方米。它依山就势而建,由南向北层层叠高。其主要建筑山门、大雄宝殿、筛月亭、摩松楼等依次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另左右配以楼、亭、庑、殿及僧房、禅堂等建筑。
一山门,3间,面阔7.7米,进深3.85米,通高5.8米;二柱五檩五架梁,门楼式建筑,五脊筒瓦硬山顶;正间中部辟门,装棋盘式大门,檐下高悬“普照寺”木匾,门前有蹲居须弥座石狮一对。钟鼓楼分列于一山门内两侧,皆砖石结构,方形,通高7.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石砌基座,上层砖砌,四壁各开一八角形窗,四角攒尖顶;其中钟楼内有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铸莲瓣口形铁钟。二山门1间,二柱五檩五架梁,筒瓦卷棚顶,面阔3.6米,进深3.9米,通高4.75米,4根角柱在墙内半显,中装棋盘式大门,两山墙各开一砖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有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大雄宝殿,建在高0.66米的石砌台基上,3间,面阔10.3米,进深8.2米,通高7.6米;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正间和次间分别开门和窗,并装以隔扇门和隔扇窗;殿内神台上供释迦牟尼镏金铜像;殿顶下金檩上有“大清光绪六年第三十八世本寺主监院毓梅重修”题字。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0.3米,进深4.8米,通高5.2米,五檩五架梁前廊式建筑,硬山卷棚顶;金柱下正间开门,装六抹四隔扇门,次间开窗,装四抹四隔扇窗。正殿东西两侧有垂花门通往后院,皆二柱三檩三架梁,筒瓦卷棚悬山顶;长方木瓜形垂珠,其间饰方形花牙;垂花门面阔2.16米,进深1.4米,通高3.5米,装两扇红漆大门,有双弧形拱承托梁架。
筛月亭,方形,长宽各5.1米,通高6米,四石方柱,戗脊攒尖宝顶,筒瓦四坡飞檐,四柱均有楹联;亭内置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亭旁有“六朝松”,传为六朝人所植,其树干粗大,树冠茂密覆院,月夜便有古松筛月之意,筛月亭因其而得名。摩松楼(即佛阁)位于普照寺的最后边,也是最高的建筑,为两层5开间,面阔19.40米,进深9.87米;下层横列六柱,纵列四柱,顶铺木作板;上层为四柱九檩五架梁前廊式,中设楼梯,前廊柱外设木栏杆;五脊硬山顶,正脊正中有一兽驮宝瓶;额“摩松楼”,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
石堂院,在摩松楼东,有正房3间,五檩五架梁,仰瓦单脊硬山顶;面阔10.2米,进深5米,通高5.6米,一门两窗。东耳房2间,面阔6.7米,进深5米,通高5.6米,单脊仰瓦硬山顶;耳房将正房和东厢房连接在一起。东厢房3间,五檩五架梁,仰瓦单脊硬山顶,面阔7.35米,进深5米,通高5.4米,前面开一门二窗。
菊林院在摩松楼西,有正房5间,面阔16.8米,进深7.3米,通高6.1米,七檩五架梁,前廊式,卷棚硬山顶;正间开门,次间开窗,稍间有门与廊两头相通。
东禅院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正房、东厢房、角门等。正房2间,面阔5米,进深3.6米,通高4.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筒瓦压梢。东厢房5间,面阔13.3米,进深5.1米,通高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开二门三窗。角门在东厢房南,面阔2.43米,进深2.4米,通高3.65米;青砖柱承托横梁,砖柱上部用双弧托梁拱,卷棚筒瓦悬山顶,装棋盘式大门。
后院有大门、正房、耳房、东厢房、南房等。大门面阔3.7米,进深5米,通高5.6米,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双步出刹,方形石柱,装棋盘式大门。正房3间,面阔10米,进深4.9米,通高5.6米,二柱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正间前后辟门,两次间各开一窗,正间后门可向北通石堂院。耳房2间,面阔6.7米,进深4.9米,通高4.65米,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东厢房6间,其中北3间开一门两窗,面阔9.3米,进深4.3米,通高4.65米,二柱五檩五架梁,单脊仰瓦硬山顶;南3间一门两窗,五檩五架梁,仰瓦卷棚硬山顶,筒瓦压梢,面阔10.8米,进深4.3米,通高4.35米。
后院东北角有穿堂两间,面阔4.65米,进深4.35米,通高4.65米,五檩五架梁,单脊硬山顶。
普照寺为泰山之阳最大的佛教寺庙,而就其建筑规模来说在泰山诸古建筑群中并不显突出,但在其建筑选址、建筑设计等方面却凸显出异常的考究和特色。“普照寺虽不算太大的佛庙,但它位于山环水绕、茂林修竹、野花芬芳、曲径通幽的山坳中,使人感到有一超脱红尘的意境……建筑布局继承了南北朝、隋唐佛寺的传统,以殿堂门廊等组成以庭院为单位的组群形式,特别是单体建筑摩松楼的建造,自然而然成为整组群筑的高潮,符合古代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总之,普照寺地处优越,再加地平标高逐步提升,建筑物形体逐量加大,而且富有层次、深度,赋予了‘佛海无边’、超俗、神圣的效果”李长风在《泰山普照寺的园林艺术》中也评价说:“普照寺以不高的院墙却将整个山川全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一寺镇千山’,以较小的建筑,控制了较大的景观。明代计成在《园冶·相地篇》提出的‘略成小建筑,足征大观’的表现手法也许正得力于普照寺的启发。……普照寺兴建在将山坡整平的层层递进的平台上,平台之间(即各院落间)用台阶相连。这种在山坡筑平台建寺的方法可以节约地面、保持水土,并能增强建筑物的气势,已为后代寺庙建筑沿用”(《泰山研究论丛》之五·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附录】

普照禅林
清·孙岳巘
刹藏深坞里,短竹护颓墙。
清磬渡流水,寒山空夕阳。
莓苔纷古色,花鸟悦晴光。
尽日僧无事,安禅坐昼长。

咏普照寺六朝松
郭沫若
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
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