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57&run=13

碧霞祠
碧霞祠,宋称昭真祠,金名昭真观、明改称碧霞灵佑宫、清更为现名。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的东端,其北依大观峰,西连振衣冈,南临宝藏岭。东经117°06′11.0″,北纬36°15′20.1″,海拔1477米,为碧霞元君上庙。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泰山道里记》载:“碧霞祠,元君上庙也。”《文献通考》载:“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王钦若致祭,上为作记。”《岱史》卷九载,宋真宗登封泰山得玉女石像,遂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建玉女祠,金改昭真观。后累朝修葺,明洪武重修,号碧霞元君殿。成化、弘治、嘉靖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明万历十三年(1585)“更新往制”,其宫殿南向,五间,正间祀元君,次间分别为东西宝库。像设及盖瓦、正吻、檐铃之类皆范铜为之。在宫之后架殿三间,题曰便殿,宫的右侧有憩亭一间,在宫前的左右两侧置有配殿各三间,左曰子孙殿,右为眼光殿。大门三间,东有鼓楼,西有钟楼。门外尚有三坊,中为碧霞坊,东为安民坊,西为济世坊。在碧霞坊之前有金阙(此金阙明末移于山下)。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修殿宇。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铜亭(当时称金阙)。清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碧霞祠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碧霞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0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
照壁位于最南端,砖石结构五脊顶,北面镶石板4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1间,在照壁北,又名“宝藏库”,砖石结构,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顶;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南神门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顶部条石平铺;门宽2.7米,进深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门上层为歌舞楼3间,面阔9.79米,进深4.95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各辟一拱形门,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大山门 位于碧霞祠整组建筑群的中间,5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正脊、垂戗脊、勾头、滴水、螭吻、走兽等均为铁铸。正次间中柱下装3门,稍间檐下砌墙开拱形窗。门内置青龙、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铜像。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杪双下昂七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
香亭 位于碧霞祠后院正中与山门相对,为方形,面阔进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辅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层环廊。柱上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平身科每面8个,一斗二升蚂蚱头。上层柱头科斗拱单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个,影作一斗三升。黄色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神龛,供祀碧霞元君铜像。
正殿 系碧霞祠的主体建筑,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挑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大殿的筒瓦、正脊螭吻、垂戗脊、垂兽等皆为铜铸。正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亦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成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两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上装木构雕花神龛,供碧霞元君和二侍女铜像;东次间神台上供眼光奶奶和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上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福绥海宁”巨匾。
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置有东西配殿,东西御碑亭,钟鼓楼、东西神门。大殿前东西两侧所置东、西配殿各三间,均四柱五架梁前后带廊,五脊硬山顶;板瓦、筒瓦、正脊、正吻、勾头、滴水、走兽等均为铁铸。东配殿祀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祀送子娘娘及二侍童铜像。
御碑亭 位于大山门后的东、西两侧,均为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周砌墙。两碑亭均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亭内分别置乾隆登岱诗碑一通,皆为汉白玉石雕制。
钟鼓楼 位于大山门前、东西神门以北,面阔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皆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楼身施四通柱,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东西神门 位于大山门与南山门之间的东西两侧,亦为登山的贯穿通道。东西神门相对跨盘道而建,其建筑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石砌拱形门洞,上层筑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三神门间各建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并有石阶相通。
现祠内尚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明天启五年(1625)《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两通,均体型高大,为全铜铸就。还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所铸铜“万岁楼”和明嘉靖十九年(1540)所铸铜香炉等重要历史遗物。
“碧霞祠古建筑群,牢牢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组织布局的基本格式。在仅有30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内,聚集了十二座大型建筑物,而且有主有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碧霞祠的主要建筑一律施以铜、铁铸件(仅殿的一个鸱吻就有一吨多重),为我国古代高山建筑所少见,其所施“飞龙檐”等建筑处理,无不体现出古代建筑师及工匠们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华”(崔秀国、吉爱琴《泰岱史迹》,山东友谊书社1987年版)。

【附录】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泰山最著名的一位道教女神,不仅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享誉海内外,而且至今仍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其来历大致有六:一说是黄帝所派往泰山的玉女(《瑶池记》);二说是玉皇大帝的闺女,下凡到人间专管万物发育的;三说是商代人以简逖为先妣,泰山玉女碧霞元君就是简逖;四说是东汉明帝时,奉符县善士石守道生了一个闺女,名叫玉叶,三岁时就懂得做人的伦理,她崇奉西王母,十四岁时入泰山黄花洞修炼,三年道业修成,以后便依居泰山成了玉女神(《玉女卷》);五说是泰山神女《传物志》(以上参见崔秀国《东岳泰山》中华书局1983年版);六说是碧霞元君乃应九炁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中社科院道教室《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版、马书田《超凡世界》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