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池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52&run=13

王母池庙,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也称王母庙,位于泰山南麓虎山水库西南侧。东经117°07′32.0″,北纬36°12′24.3″。庙主祀西王母神祇。该庙创建历史悠久,后经历代重修,遂成现在规模,现存建筑基本保存了清代风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母池庙的创建迄今无考,但魏曹植到泰山的《仙人篇》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代李白也在《泰山吟》中留下“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的诗句,由此说明至少在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庙。另外在王母池庙东配殿西南角有一块刻有“政和”年号祭祀时栓牲用的石碣,说明宋代时这里就应该是一处影响很大的庙宇了。
王母池庙为三进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8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坐落在南北轴线上,由影壁、香火池、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等组成。
庙门一间,面阔3.45米,进深3.55米,通高5.65米,四角施木柱,五脊硬山顶,砖石墙,棋盘式门,额题“王母池”。是庙以池为名,池为长方形,长7.3米,宽3.45米,深1.8米;周设石栏,中有一弧形石桥,桥边望柱头雕以姿态生动的卧狮。池西有泉,名王母泉,借西崖墙砌以为洞室,系该池的水源。
王母殿为该庙的主体建筑,三间,面阔9.76米,进深7.33米,通高6.4米,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步廊式,五脊硬山顶。次间各开一隔扇窗。正间供奉西王母铜座像。殿两侧有耳房,东3间为穿堂,卷棚硬山顶。东配殿3间,单脊仰瓦硬山顶,其正间向东延伸一建筑,名观澜亭。西配殿又称药王殿,亦为单脊仰瓦硬山顶,供奉唐代名医孙思邈。
悦仙亭在王母殿后,为四角四柱方形,四角攒尖顶,也为举办庙会时的戏楼。
七真殿位于王母池庙最后面的高台基上,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为廊,阔15.6米,进深7.2米,通高5.3米,五间三柱七檩五架梁,悬山顶式。前檐柱圆形,后柱方形,石鼓形础。后面与前廊相连有殿三间,三柱七檩五架梁,五脊筒瓦硬山顶,阔9.1米,进深5.53米,通高6.8米,原供祀吕洞宾等七真彩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6年重塑。
民间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因此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泰山王母池都要举行盛大道场,也称为蟠桃会。新中国成立后,蟠桃会一度终止。1986年泰山最先恢复此处庙会。1992年王母池重新被确定为宗教活动场所,由泰山碧霞祠下来的坤道管理主持道观。自1994年始该处的蟠桃会每年都惯例起会。
王母池庙西北有著名的岱岳观、老君堂遗址,其岱岳观创建历史久远,为古代东岳大帝泰山神庙之中庙,北魏时庙观比下庙的岱庙还要崇丽,尤其在唐高宗以降的“六帝一后”时期更呈现昌盛的局面。

【附录】
仙人篇
魏·曹植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