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5&run=13

六工山,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路村北,距县城29.2公里。由12个山峰组成,每2个山峰自然连成一个“工”字形,共6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9米。东经116°12′,北纬36°04′。
古须句国时曾在这里设置营造建筑的土工、石工、金工、木工、兽工、草工,谓之“六工”,六工山也就因此而得名。
理明窝佛造像 造像位于山之南麓,明正德八年(1513)《重修建福寺记》中云:“山本名六工,俗复谓之理明窝。于此故老以为昔有高僧拥锡于幽谷间,演法以觉众生,而命名理哉。”佛像呈“一”字形东西排列,造像崖壁长14米,共有唐代大小造像49尊(包括供养人像),最高者177厘米,最小者仅为10厘米。造像有“长安三年(703)”“开元八年(720)”和“咸通十四年(873)”三个阶段的题记。主要造像是以弥勒佛和释迦牟尼像为辅的12尊大像和组合小像、供养人像。本组佛造像皆结构得体、丰满多姿、刻技精巧、栩栩如生,极富唐代注重写实雕塑艺术的鲜明特征,具有颇高的文物价值。
据当地群众传说,隋末瓦岗军的首领李密被官军追逼至六工山,见此山山高林密,便单枪匹马逃进了山中的寺院,躲进了正殿泥塑金身的大佛像后面。因其进殿时所冲开的蛛网随即又原样复合,踏过的地面尘迹被一阵轻风吹去,官军至此见殿内无人进入的迹象,随追往别处去了,使李密逃过了一劫,因此,群众就叫这里为“李密窝。”至北宋末年,六工山寺内有一班不务正业的僧人,依仗有点武艺以“拳”为理,经常下山拦路抢劫过路商客、祸害周围百姓。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路过此地,制服了这班僧人,教他们改邪归正,从此“李密窝”又名“理明窝”,六工山也成为梁山农民起义军北路的门户。
建福寺 位于山南的山脚处、与理明窝佛造像比邻,为三进院落,今存山门、前殿、后殿及弥陀院等建筑。其中前殿为五脊硬山顶,鸱吻高大,脊饰高浮雕龙凤花卉等图案,琉璃瓦复顶;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显示其建筑规格之高。
寺初建于唐长安四年(704),咸通二年(861)扩修。寺院内原有“文殊问病”等内容的造像碑一通,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及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像。殿内石柱上刻有明朝朱三太子所题的对联。这一佛教文化遗存,同湖东白佛山、佛崖司里山、梁山法兴寺、昆山月岩寺佛刻等,远近错间呼应,构成了东平湖附近佛教文化的一大群体。该寺在金大定二十年(1180)时有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并重新粉饰塑像,当朝朝廷还为之赐了匾额。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建福寺为“唐武后时所建,金大定间赐额,明正德九年(1514)僧满学重修。”此说同佛龛石碣的时间一致。大殿墙壁中还砌有金大定(金世宗完颜雍年号)年间记述修复此殿和金世宗赐额的石碑。元末时寺院多有颓废。明成化十年(1474)时,腊山村人李福通弃室出家,普化十方钱粮,重修建福寺,增塑四大天王、观世音等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月,寺僧满庆、了钦等还依据找回了寺庙散失的地产。现寺院内古柏数株、遮天蔽日,树干古朴苍劲、傲然挺立,掩映佛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寺院的古老沧桑。
玉皇庙 清代建筑,位于六工山山顶之上,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曾多次维修。该庙坐北向南,有内外两层院墙,其南北500米左右,东西150米左右。山门为楼阁式,其前方有戏台。院内正殿面阔三间,砖石结构;硬山灰瓦顶,脊上有龙凤砖雕;殿内有二立柱,椽上施以彩绘;墙壁上现存壁画,多是道教人物、孝悌故事等内容,其中一幅描绘了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幼时遭水患坐盆飘零的场景。殿后为藏经阁,双层建筑,面阔三间。庙中尚有碑七方,年代最早的是山门内镶嵌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修碑记。1986年,玉皇庙被公布为东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工山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秀丽。由于它处于东平、梁山、平阴、东阿4县交界处。因此居山顶之上,可南眺东平湖,北望黄河,向东俯视六工山、浮梁山两岸青山夹峙河水的清河门(即六工山峡)。其周围也是山清水秀、沃野饶湖、一望无垠、蔚为壮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