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泰安市部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49&run=13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的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之阴的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全长约618.9公里,横跨山东省18个县(市、区),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霸天下的产物。据考,其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后经齐灵公、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时期不断增修、整修,历经400余年建成。春秋中期,齐国和晋、鲁、卫等国不断发生战争。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先后灭鲁、莒等国,占有山东南部,与齐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这种政治形势下,齐宣王将长城向东展修,直至海滨。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西至济州,东至海,千余里,以备楚。”
泰山一段齐长城建在泰山山脉和鲁中丘陵的分水岭上,《泰山郡记》称:“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岱览》卷十九称“齐长城横绝泰山”,为齐国西南的锁钥要地,自然成为群雄逐鹿的重要城场。清代学者顾炎武曾经论道:“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泰山齐长城一带的战争战役史不绝书,如: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齐晋争霸,两国交兵于长城防门(今济南市长清区广里);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晋国伐齐,入长城,会于平阴;赵成侯七年(前386),赵军侵齐,至长城……一段齐长城,凝聚了一部硝烟滚滚的战争史。秦统一后,齐长城失去了其军事价值,逐渐废弃。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历尽岁月风霜,大部分段落仍顽强屹立,在齐鲁大地上留下他苍凉的身影。
泰安市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有肥城段、岱岳区和泰山区段。明代嘉靖《泰山志》卷二记载:“今泰山西、北,有岭、铺,俱名长城,遗址尚存。”
齐长城肥城段,全长17公里,经48座山头。在肥城市境北。西起老城镇北于家庄西山,东南穿越老牛沟山、双山、五道岭、杨家山、羊角山、张家花峪北山,至三岔沟,与济南市长清区境内向南延续的齐长城结合后,向东穿越狼顶寨、夹子山、莲花盆山、窗户岭,进入岱岳区界。凡经山区者为石砌,凡经山口处为土基。山顶遗址一般高1.5~2米,底宽5~6米,顶宽1.5米;有的高达4~6米,宽6~8米;最东段高10米,底宽15米。
岱岳区和泰山区段,全长58公里。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境北部泰山山区分水岭上。西自窗户岭入岱岳区道朗镇黄巢寨山,沿山脊折而东北,再入长清境。自界首北顶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阴泰安市与济南市历城区边界线,经摩天岭、牛山口西北、马跑泉村北、讲书堂北、大药乡北、长城岭、水泉子村、西门台、天马顶,入岱岳区下港乡。遗址绵延不断,高2~4米,底宽6~10米,顶宽2~4米,石筑,间以夯土。
在岱岳区和泰山区段中,位于泰山主峰东北岱岳区下港乡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是齐长城现存最为完好的地段之一。
下港齐长城遗址其线路沿与历城区的交界线东北行,从天马顶到大高尖山而后东折,至与历城区、章丘市交界的四界首,又沿与章丘市的交界线东南行,最后到与章丘市、莱芜市交界的岱岳区下港乡篙滩东山结束,城址全长23.13公里,历经52座山头。具体的分布情况是:
齐长城从黄前镇境内的天马顶北山脚向东北进入下港乡,左经簸箕掌,右经白家庄,至梯子山西山脚有花岗岩块石结构的城墙遗址,长2450米。其间,白家庄西北岭上的墙体,长100米,顶宽4米,高2.5米;白家庄北岭、东北岭也有墙体,长125米,顶宽4米,高2~2.5米。梯子山西侧山头上有方形石屋遗址,宽3.5米,高1.2米。
从梯子山西山脚向东北,穿越梯子山、南天门,左经上降甘、下降甘,右经石槽、黑峪、吕家庄,至南天门北坡,这段距离约有8865米。遗址较少,仅中途的石槽西沟顶至梯子村东山腰及吕家庄西山坡至南天门西山脚,分别有250米、475米城址。吕家庄北山口长城筑于岭际,阳侧破土砌墙,墙阴粘土夯筑。
从南天门北坡向北转而东,穿越大高尖山、四界首山(岱岳区、历城区、章丘市交界处)、长城岭,左经上藕池、高葫芦峪、岳滋,右经高本、双腰子、蒿滩村,至蒿滩东山(岱岳区、莱城区、章丘市交界处),有花岗岩块石结构城墙遗址,长11.81公里。其中南天门北坡至轿顶子西坡有墙体长160米,宽5米,高2.5米~3.5米,前后几个山头上均有寨址围墙;轿顶子西坡至大石梁350米无遗址;大石梁至小尖南山长400米,宽4~5米,高3米。其中蒿滩北长城岭上的窄体墙,为现存最简单、最原始、最古老、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其位置在今下港乡上港管区篙滩村北的群山中。墙高1.5米,顶宽1~1.5米,底宽1.5~1.8米,长610米。其城墙结构非常简单,块石干垒,单面墙,充分体现了“因地造形,用险制塞”的筑防原则。从这段长城所处的位置和地形看,高山连绵,沟壑毗邻,易守难攻。墙叠到1.5米高,既可以从远处发现进犯敌人,以箭射之,也可以用城墙上的石头作武器,向敌人投掷。这虽是齐国防备较弱的地方,但不失警惕。修筑这种城墙,使其不用驻守很多兵力,就可保卫边防,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在长城蜿蜒曲折的沿线上,还有许多关隘、敌台和烽隧,构成了统一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下港境内的齐长城中,便存有多处关隘与烽隧遗址。在下港乡与历城区西营乡交界处,东西分别突起一座海拔830余米的山峰,中间有30余米宽的山垭,名南天门。此地地势居高临下,前后均为陡峭的沟壑,特别是面向鲁国的一侧,更是峡高谷深,险恶怖人。据专家分析,这里应是齐国设卡屯兵之所,原来可能建有阁楼式建筑,南天门之名或由此而来。现址尚存有建筑物遗迹,东西长13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0.6厘米。其南面墙体,长30米,墙基高2.8米,通高5.1米。
烽隧为古代传递军事信息之所,下港乡境内的长城共有3处烽隧遗迹。其中位于下港与历城交界的梯子山西侧山头有两处遗址,直径4米,墙体残高1米。南天门东侧的山顶上,有一处圆形烽隧遗址,直径8米,墙体残高2.5米(《齐长城·齐长城重要关隘、城堡和烽隧》。
正是这无数关隘、烽隧,构成了齐长城统一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据长城专家研究,齐长城是世界上构建最早的长城,是古代山东大汉在人类长城建筑史上创造的中华之最、世界之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方面,齐长城独立景区——“泰山东缘山外山休闲度假区”正在建设中。位于下港乡蒿滩村,景区占地面积720亩。景区自2003年5月份开工以来,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景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民俗文化旅游区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长廊、大观园等景点和蓄水设施正在建设。

【附录】
泰安市境外的齐长城
泰安市境外,尚有齐长城遗址多处,限于篇幅,仅择莱芜段、长清段、临朐段、莒县段、黄岛段简记之。
长清段位于长清县境南部,现存东、西、南三段遗址。西段在广里村东北500米处,长200米,高2米,底宽8米,顶宽2米,夯土筑成。东段在万德镇长城村南,长200米,高2米,底宽6~8米,夯土而成。村北首原有孟姜女庙,后毁损,遗址今存明、清重修碑。南段在界首镇北麻套村北,沿北顶山脊而筑,长4公里,高4~5米,底宽8~10米,顶宽5~6米,石砌墙,拐弯处用草拌粘土砌石。长清、泰安交界的山口处两侧,至今城墙高大雄伟,有羊肠山道南北相通。
莱芜段在莱芜市境北泰山山区。西起芭麻峪,东至青石关,沿与章丘市、淄博市边界逶迤52公里,跨越大槐树、鹿野、上游、茶叶口、和庄等乡镇,全部为石砌。峰峦陡险处墙高2~3米,平坦处高5~7米,底宽2.5~6米,尚存垛口。全段有3个门,史称三关:西有天门关,东有青石关,中为锦阳关。锦阳关位于上游乡娘娘庙村北,为齐鲁要冲,威武壮观,惜已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关西一段城墙最完整,长800米,高9~1l米,底宽6~8米,依山而筑,垛口完整,清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而整修加固。青石关一带,两山对峙,形势险要。蒲松龄有《青石关诗》:“身在瓮盅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早露。”
临朐段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境南部。西接淄博市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麓进入安丘市,长75公里。城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有些地段为冬季施工,土里掺有盐水;有的尚存木桩痕迹,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大关乡苗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最为清楚,长12公里,残高l~4.5米,底宽6~8米,多以沙土夯实而成,间有石块砌筑。墙南面陡峭,北面坡缓,每隔5~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若磨盘,小者似碌碡,为当年守城者御敌所备擂石。大关乡内残存分岔段,为二道防线。从沂泉村南至大关水库南,长4公里,高1米,宽2.5米,盐土结构,间有木桩痕迹。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著名。位于临朐县东南与临沂市沂水县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平顶山巅平如砥,面积5平方公里,相传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关与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尾,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关东、西200米处各有一高台,北面与长城平齐,南面凸出约2米,为关隘的军事附属设施。关北还有双重城墙并列,证明齐国在通往都城的咽喉处设重关以防。穆陵关踞高临下,气势巍峨,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今台下有战国时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块。
莒县段位于境内最北端,全长14公里,为泰山山脉之东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尤以院西乡大店子村西段最好:长1.5公里,底宽14米,顶宽8米,高4.5米,砂土夯筑,层次分明,至今十分坚固。
黄岛段位于小珠山之阴,全长15公里,其中保存较好的是西峰关和徐福山西段。原来最东端城址高3米,底宽6~7米,直入大海。古老拙朴的长城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被誉为“少海连墙”。惜今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