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里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4&run=13

司里山,即棘梁山,又名立良山。东经116°09′,北纬36°01′。此山因荆棘丛生、树木稀少,故棘梁山亦名荆棘山。宋代以后,因在此曾设巡检司,故又名司里山。它位于东平县西部的银山镇和戴庙乡交界处,紧靠220国道。距县城32公里。司里山东面为银山镇后楼村,西面、南面为戴庙乡司里村,面积为23.5万平方米。古代司里山的山体广袤挺拔,后经过历代黄河、汶水的洪水淤积,致使山体下部已被掩没很多。现海拔为110米。
司里山曾是北宋晁盖、宋江等水浒英雄初期聚义的地方。在银山镇西汪村一古代寺院遗址中曾发现一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瑞相寺碑记》,其中提到宋江聚义地点就在此棘梁山上。碑文中有“峰会右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明确记载了宋江等好汉起初就是在这座山上劫富济贫、对抗官府的。至今山上仍留有“聚义厅(漫海滩)”、“宋江井”、“宋江钟”、李逵把关处(仙人洞)、南关西关、旗杆窝、粮仓、“分赃台(分银台)”等遗迹遗物。
司里山西南麓旧有关帝庙,建筑宏伟,现改为小学。关帝庙上面的岩石上有一个大石龛,高米余,内雕佛像,俗称“仙人洞”,传说当时宋江的山寨有南门和西门,西门是李逵把守,每逢雷雨天时,就躲在此洞中,今龛内佛像已毁;右侧原有曲折的石径(名“云梯”)通往山顶,现仅存残迹。石径尽处有平坦巨石,名“漫海滩”,传为晁盖、三阮来山初创时建造的第一座聚义厅遗址。山上还有一块向南突出、半截悬空的巨石,名“探海石”,传为起义军靠船系缆的码头。梁山寨的粮仓在山巅的南部,传说当年官兵来围剿,宋江等人外出躲避,粮食来不及运走,被官军放火烧掉,现在仍可看到夹杂在土中烧焦变黑的黄豆粒、小米粒和小麦粒。
司里山山顶平坦,中央有两巨石对峙,高10余米,陡峭如削,依岩遍镌佛像,俗称“千佛崖”。镌于南向正面的释迦牟尼主尊像,仪态俨然,高约9米,二弟子立像分塑两边,可惜这三尊佛雕像残损严重。山顶两块巨石上通体遍刻有大小不一的佛龛,龛内佛像亦大小不等,大者1米多,小者60厘米左右;造像侧多有题记,现大都剥蚀模糊。司里山佛造像皆线条清晰,姿态各异,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从造像时代看多出自唐、宋两朝,间有明、清雕造。现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470尊。“司里山摩崖造像”,1992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崖中部有陡峭的裂隙,从下向上观望仅见一线蓝天,称“一线天”。据民国《东平县志》载:“县治西北四十里,山巅石崖,东西相判,横石其上,可通往来,名曰‘天桥’。南北有小石洞,刻佛像数百”。“天桥”亦曰“昧心桥”,民间相传凡做了坏事的人过此桥,必坠崖致死。摩崖造像北面有一口深井,深近30米,井口直径1米,当地群众称为“宋江井”。传说此井水源旺盛,取之不尽,当年住在山上的宋江人马都是饮用此井之水。山顶原来还有一大铜钟,传说叫“宋江钟”,当年水浒好汉们聚义这里,每遇到官兵骚扰,就敲响大钟,人马相聚,共同议事。
千佛崖南、北各有较宽敞的平台,旧有宫观寺庙等建筑。南面为大佛殿,殿前庑廊,构成“天井院”,今无存。天井院南有突起巨石,石顶呈平面,上有一石窝,径20余厘米,传为当年宋江悬挂“替天行道”大旗的旗杆窝。近看窝圆光滑,年代久远。司里山西为“文昌阁”,今无存。北面的平台传为起义军的演武场,有“玉皇庙”“碧霞行宫”等建筑,现建筑物已毁,仅存明清两代碑碣4幢,其中明崇祯丁丑(1637)六月一日的《玉皇庙落成碑记》云:“玉皇庙,石壁巍然,仪门焕然,与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相为晖映。”此山的宗教庙宇创始较早、分布稠密,同时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并行发展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