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封禅泰山遗址——古登封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38&run=13

秦始皇封禅泰山遗址——古登封台,位于泰山极顶的玉皇庙院内。东经117°06′11.4″,北纬36°15′25.3″,海拔1531米。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来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种礼仪活动,是封建社会最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种与天地交通的仪式,向世人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封建理念。所谓“封”,即是在泰山顶上筑一圆坛,密封玉牒祝文,以祭天;所谓“禅”,即是在泰山下一小山扫除筑方坛,以祭地。汉班固《白虎通》云:“王者易姓受命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所,交代之处。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记号者,著已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甫之阯以报地。”封禅泰山祀典肇始于中国的远古时代,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列举了自无怀氏以降“七十二君”等对泰山的封禅。
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是有条件的,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一是受命于天,易姓称王者;二是天下太平,有祥瑞出现。如《吕氏春秋·应同篇》所言:“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降祥于下民”;三是帝王应为功高德厚者。封禅作为“统和天人”的旷代盛典,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借泰山以神道设教,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从而将原本对泰山的自然崇拜人格化为有帝王之尊的神灵。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泰山封禅告祭历史中,最早见著史书详细记载的帝王是秦始皇。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出于震慑被推翻的关东六国贵族残余、求得延祚益寿、宣扬丰功伟绩等目的,于登基后的第三年,即二十八年(前219)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然后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首先召集齐鲁一带的儒生博士70多人,稽考封禅礼仪。但是众儒生说法不一,如有的说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登山顶扫地而祭。这些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主张,显然与秦始皇欲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意图相差甚远。秦始皇遂自定礼制,命人辟山修路,然后带文武大臣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举行了大祀昊天上帝的大典,又颁布诏书,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纪功德,这就是留传至今的著名“泰山刻石”。秦始皇在岱顶举行完祭天大典后,便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秦始皇封泰山之行,曾遇到暴风雨,遂将遮雨的大树封为“五大夫”,但现存于泰山云步桥以上的“五大夫”松已为清代雍正八年(1730)所补植。此后,封禅泰山遂成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专享的旷世大典。
东汉应劭《汉官仪》载:“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清金棨《泰山志》称:“山上置圆台,径五丈,高九尺,四壁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 ,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其东南角,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门,方六尺。”清道光年间《泰安县志》载:“古登封台在岳极巅,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题此四字。”今极顶玉皇庙内有《古登封台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
秦始皇对泰山的封禅,客观上将远古简朴的泰山祭天礼仪演绎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从而扩大了泰山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这正如西汉司马谈因未能参加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活动而郁郁成疾,临终前还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地念叨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司马相如也曾称封禅泰山是“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举,王者之丕业”。因此,秦始皇的此次泰山封禅活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李斯小篆刻石、五大夫松等历史遗迹,更开创了后世封建帝王大肆封禅泰山的先河。后世的秦二世、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曾车马辐凑、纷纷接踵而来,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

【附录】

司马迁《史记》对秦始皇封禅泰山的记载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史记·封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