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27&run=13

青岩书院,故址在泰安城灵芝街。北纬36°11′20″,东经117°7′20″。泰安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
青岩书院,前身为青岩居。明朝泰安著名学者宋焘在泰安城灵芝街筑室讲学,时称青岩社,也称青岩居。虽不称书院,但办学旨趣属书院性质。
宋焘,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山东泰安孝门村(今肥城市汶阳镇宋家孝门)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任庶吉士、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学政等职。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直谏触怒神宗,被贬为平定州判官,不久,辞官归隐故里泰山。归隐期间,在山下建青岩居书院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后宋焘因背疽逝世,青岩居停办。
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赵国麟约集同人,在明代宋焘之青岩居故址建讲堂、书室数间,讲学其中,名为青岩义社。
赵国麟,字仁圃,泰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在青岩居旧址创办青岩义社,收徒讲学,盛极一时,“四方有志之士,不远数百里负笈重茧而至。皆谓近日之青岩,将与白鹿、嵩阳、岳麓、石鼓书院并垂于天壤矣”。
清康熙五十年(1711),山东巡抚蒋陈锡、泰安知州石键增葺原有学舍并易名为青岩书院。后来,赵国麟外出做官,书院荒落二十余年。至清乾隆五年(1740),泰安知府王一夔重加整修,拓其旧制,扩大书院规模,延请名师任教,并制定了书院规章制度,拨存留香税银600两,又拨藩库闲置银1000两,分泰属各当商生息,以备书院之费用,书院又一度复兴。乾隆十九年(1754)和二十四年(1759),知府颜希深照前任做法,加上息银646两共存本银2246两,照前生息,以备掌教束修,士子膏火及夫役工食、修理等费。乾隆二十九年(1764),青岩书院“渐就倾圮”,今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