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32&run=13

白佛山,又名“峗山”“金螺山”,俗称“白虎山”。位于东平县城西北2500米,主峰海拔370.6米,东经35°56′,北纬116°30′,面积约6.4平方公里。整个山体呈南北走向。据清光绪《东平州乡土志》记载:“汉哀帝时无盐峗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层峦叠嶂,黛色苍翠,金螺以名。宋张惠裔于山阳刻佛像,名大佛洞、小佛洞,洞口刻‘云根雨脉’四字。山石尽白,故俗呼白佛山。”相传山上曾有老虎出现,因此民间又称之为“白虎山”。
白佛山属泰山西脉。基底为前震旦系泰山群结晶变质岩系,盖层为古生代地层馒头组,以断裂为主要构造形式,白佛山前断裂南盘(上盘)上升,北盘(下盘)下降,倾向西南,倾角44℃左右,成为山丘区与山前倾斜平原的分界线。主要岩性有泥云岩、紫红色砂质页岩、砂岩夹鲕状灰岩、泥质灰岩等。土壤属褐土性土。
白佛山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盛行东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40.5毫米,年平均气温13.30℃,冬季结冰期达30天,山顶最低气温为-16.50℃。
白佛山上生长的树木有100多个品种,其中乔木类有黑松、银杏、国槐、家榆、无刺槐、合欢、柿树、枣树、杏树、李树、柳树等;灌木类有爬山虎、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紫薇、小龙柏、碧桃、枸杞等。青檀、栾树、银杏等被列为白佛山的名贵树种,为研究白佛山的自然生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新中国成立后,东平人民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常年绿化,使山体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白佛山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峰云洞石窟造像、摩崖题刻、三教寺、天仙圣母洞、祥云洞、大雄宝殿、玉皇阁等。
峰云洞 位于山顶的南侧,由两个天然洞室“黑云洞”和“白云洞”组成。黑云洞上书“云根雨脉”,白云洞上书“沧海消息”等刻字。虽然两洞洞口并不大,表面看亦无特别之处,但这两洞却有着三大奇特景观:一是两洞深不可测;二是冬有水声,每到冬季,入洞可听到有潺潺、哗哗的水声从洞内传出;三是每到夏秋季节,阴雨天气来临,二洞则会吐云如盖,缠绕山头。“峗峰云洞”为东平旧八景之一。当地还有“白佛山戴帽,庄稼老头睡觉”的谚语流传。
幽谷佛窟 为“东平八景”之一。在白佛山幽谷深邃、松柏丛中,隐约可见一组古代石窟造像群。其中窟为“隋窟”,主尊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高6.6米,保存完整,仪态雍容,栩栩如生;洞东西壁小佛龛整齐排列,龛内各有浮雕佛像一、二、三尊不等,形态各异,似有所指。东窟称“东廓”,中为浮雕小佛,似为民间所出;西窟有唐雕2尊,均长耳直鼻,口型俊美,双颊丰硕,具有典型唐代雕塑特点。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山赞”石刻 白佛山自隋代开始凿窟塑佛以来,历来都吸引大量信徒布众、贤达文人前来供奉和浏览,因而遗留下许多摩崖刻石题记,其中最引人瞩目者为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石《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该石刻高2.02米、宽1.73米,赞文书体为汉隶,字径14厘米左右,笔法古朴,与《张迁碑》同出一脉。
三教寺 位于白佛山之阳,始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初建时该寺只有三间正殿,故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为了抢救保护国家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特色建筑,1999年,山东省文物局和东平县政府投资进行了修复,复建了配殿、院墙和大门等。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其右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为“太上老君”老子像。
天仙圣母洞窟、祥云洞窟 天仙圣母、祥云二洞窟皆位于白佛山两侧高高的悬崖上,系清康熙年间人工开凿而成。两洞并列,中有石门相连通。两洞南北长10米,东西宽4.6米,高3.8米。门上刻有双龙戏珠、花卉等图案。南洞额曰“祥云洞”,洞内南侧圆雕送子观音像,神台正面刻有瑞兽麒麟图,形象生动逼真。北洞额曰“天仙圣母洞”,两洞内有历代石刻题记10余方。洞下院落系人工垒砌铺垫而成,东西11米,南北21米,有南北二山门,北山门有石阶直通下方30米处的大雄宝殿。
玉皇阁 位于白佛山峰巅,坐北朝南,为单间建筑,阁门楣上书“玉皇阁”三个正楷大字。阁内神台上现存石雕像3尊,正中主尊为玉皇大帝像,头戴天子冠,身穿刻有精美纹饰的龙袍,双手抚膝,颌下有山羊胡,正襟危坐,仪态威严。玉皇大帝左右分别配祀一侍女雕像,均着宫装,发髻高挽、体态婀娜,并分别手执长柄团扇交叉于玉皇大帝头像背后上方。神台两边还分别雕塑一护法神像,右为托塔天王李靖像,左为二郎神杨戬像。
白佛山庙会 磨石山北有一个平坦的广场,是自古以来白佛山庙会的场址。白佛山因隋朝初开始凿窟造像,故而成为佛家之地。按照佛家宗教要求,造像竣工后,必请高僧为佛像举行“开光”仪式,白佛山的开光仪式就是白佛山最早的民众大型聚会,这也是白佛山庙会的起源。明清时期道教在这里迅速发展,其建醮道场也异常活跃。由于佛道两教同驻一山,并逐步趋于和谐,致使白佛山庙会得到大力发展。白佛山庙会原在山的南面而不在山的西面,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南来北往的客商、民众便从四面八方云集到白佛山正门前赶庙会,现山前仍存有古庙会戏台遗址。庙会于明清时期移至白佛山西侧的现址,主要是交易木料、农具、传统小商品等。庙会时,必有信男善女爬上白佛山,烧香叩头,祈求一生一世的吉祥。自2002年始,庙会还加入了一些群众性登山比赛等健身娱乐项目。
白佛山因其自然景色秀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逐渐成为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观光游览、考察研究的热点之地。东平县非常重视对白佛山的保护、管理和开发,于2000年5月8日,成立了白佛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隶属东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负责白佛山景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实际,陆续出台了白佛山景区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白佛山景区的保护管理步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自2001年起,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修建了登山路、环山路、停车场、进山牌坊和佛山公园。自2002年起,每年的宜林季节,都组织机关干部、附近居民到白佛山植树造林,美化山体,使景区环境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