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冕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80&run=13

唐仲冕墓,位于肥城市湖屯镇西北牧牛山西麓安子山阳坡。东经116°45′,北纬36°14′。
据清光绪《肥城县志》载:“仲冕母墓在陶山阳,仲冕墓在陶山西,仲冕妻墓在陶山东。”
唐仲冕墓毁坏严重,早年墓穴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墓又被再次破坏,现仅留遗址及残碑。墓穴面积十余平方米,墓前有残碑和屋脊式碑帽等遗物。碑上刻有“……子、英、鉴、奉祀”字样。另一块残碑上刻:“陕西布政使通奉大夫”字样。近年,从民间搜集到仲冕墓的墓志铭一块,篆刻“皇清诰授通奉大夫护理陕西巡抚、陕西布政使司布政使陶山唐公墓志铭”30个秀美篆字。
唐仲冕(1753—1827),字云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原籍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后客居肥城涧北村,是清代著名的泰山学者和文史学家。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仲冕之父唐焕出任平阴知县,仲冕随父至此。两年后,生母谭氏病卒,仲冕葬母于陶山之阳。至此,结庐墓侧守孝。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仲冕在陶山东麓修道书院潜心读书,自号陶山居士。寄情山水,曾遍游陶牛二山,穷陶山七十二洞之奇,览牛山风景之丽。曾画《陶山望杏图》,著《牛山叠翠》诗。有《陶山文录》10卷,《陶山诗录》24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唐仲冕应泰安州官员之邀,赴泰安主持泰山书院。其间,参于重修《泰安县志》。他“历扪葛攀罗之险,亲历岱畎(泰山)”,探访山水胜迹,遍览泰山历代典籍,对泰山地理历史作了深入研究,效仿《史记》《汉书》的体例笔法,“征引经籍655种,录次金石766通”,经十数年,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完成了《岱览》巨著,共32卷,全书层次明晰,稽考精审,图文并茂。《岱览》以其广博和精深,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吴锡麟、史学家洪亮吉、钱大昕等人的赞赏。仲冕勤于笔耕,著作颇多,除《岱览》外,尚有《陶山文录》10卷,《陶山诗录》24卷。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唐仲冕中进士,历任荆溪(今江苏宜兴)、吴江知县,后升任海州(今江苏东海县)知州,又调任通州(今四川大县)、苏州知府,清嘉庆十年(1805),官至陕西布政史,代理巡抚。任职期间,兴利除害,推行惠政,乡民为之建生祠。辞官后迁居金陵(南京)。清道光三年(1823),返陶山祭扫母墓,写下著名的《扫墓》诗。清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特覃恩赐唐母为夫人,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及华表等,并刻立神道碑。
清道光七年(1827),唐仲冕病卒,终年74岁,葬于肥城“陶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