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77&run=13

左丘明墓,位于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东北,东经116°31′,北纬36°13′。现墓为1999年6月在原址重新修复,由清华大学教授林峥设计,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丘程光题字。整个墓占地30余亩,墓台长为60米,宽40米,墓茔直径为20米,墓高8米,墓碑高8米,前有供桌、香炉等,墓台下为10米宽的沥青路面,前有墓门坊,高10米,有重修左丘明墓碑文。
左丘明,姓丘名明,生于约公元前540年,卒于公元前452年,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人(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因世代为左史官,史称左丘明,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其在担任鲁国左史官30余年时间里,著成了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还撰写了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在任时,尽职尽责,言语耿直,德才兼备,为时人崇拜。孔子亦视其为君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经师”,宋真宗称他为“瑕丘伯”,宋徽宗称他为“中都伯”,明嘉靖帝封他为“先儒”,明崇祯帝封他为“先贤”。历代文人称他为“文宗史祖”。清乾隆帝和咸丰帝也对左丘明崇拜有加,封其后人为袭奉祀生员,先后赠其后人“经臣史祖”“敦崇名教”的匾额。
衡鱼村是左丘明的故里。衡鱼村原名“都君庄”,因上古时期的大舜帝曾在这里捕鱼、打猎、耕稼、建都,百姓称他为“都君”,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名“都君庄”。约公元前470年,左丘明告老还乡,一直居住在都君庄。约公元前452年,左丘明因病逝世,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记载“富城(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唐朝《元和郡县志》载:“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宋大中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载:“县之东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故庙犹存,访其遗址知此即为左传春秋之处,故名左传精舍。洁奠,下询其居守子孙,则后裔丘芳携其旧谱而至。”明《左传精舍》卷三小序中载:“肥城为左子桑梓地,其墓亦存焉……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古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其后裔左氏族众世居于此……今之肥城县有左子祠墓存焉。”明代嘉靖敕建墓门坊一座,御书:“先儒之墓。”明天启年间肥城县令王惟精重修墓。明天顺五年(1461)《大明一统志》中云:“左丘明墓在肥城县都君庄。”清代曹县进士徐继儒编撰《曹南文献录》详细记载了历代考古学者的文章《左丘明墓考》和《左丘明传》,文中均记载史圣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官名,其祖籍和墓葬地均在肥城衡鱼村。由于沧桑巨变,战乱灾荒,左丘明墓数次被毁。另外,在丘氏墓地曾挖掘出残碑一块,刻文曰:“丘行健之墓。”碑文中载:“公讳行健,字贞公,世居肥邑之衡鱼村,系先贤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世袭奉祀生员。”现存的丘氏家谱中都载先贤为左氏开姓祖。新中国成立初期左丘明墓、石碑、牌坊、石兽、翁仲等附属物尚存,历经各种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该墓毁坏严重。1998年后,石横镇政府先后筹资近百万元,对左丘明墓进行了重修。
左丘明逝世后不久,人们即将他著书的房舍称为“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即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左丘明后裔为感谢、纪念唐太宗敕封左丘明为“经师”,植槐树(寓怀之意)一株,称“谢封唐槐”,至今仍在后衡鱼村东头一口古井旁茁壮地成长着,已有千余年树龄。树原高6米,腰围4.98米,枝繁叶茂,荫地近亩。现该树充满生机,枝叶繁盛,成为一方之胜景。逢夏季,金花万朵,槐香四溢,蜂蝶起舞,观者如织,“古井映槐”为石横八景之一。目前,衡鱼村还留有左丘明故宅、祠堂、牌坊及其手植银杏树。
2000年,肥城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左丘明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对左丘明故里及其著作、祠墓、谱牒、实物、史料及帝王封号进行了深入严谨的研讨,取得显著成果,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会,把左丘明文化研究与开发引向深入。目前,左丘明墓及其系列景点已被当地政府列入旅游规划,正在逐步进行投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