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67&run=13

石介墓,位于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南,去泰安城东南方向20公里。东经117°11′49″,北纬36°4′41″,海拔118米。北宋时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迹》载:“石守道故里,徂徕山西北桥沟村,石姓其后裔也。”
石介墓,坐落于桥沟村南60米的石家墓林中。原墓林占地近80市亩(旧时号称20大亩地,1大亩约合今3.85市亩)。墓林中曾有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墓林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石介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哭石徂徕先生》碣及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碣。碑后为石介墓。石介墓为圆形,封土高1.7米,砖砌墙保护。石家墓林中原有石介撰《石氏先茔墓表碑》、欧阳修撰书《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平毁,碑碣散佚,现仅存遗址。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学者、文学家,泰山五贤之一。宋兖州奉符(今山东省岱岳区)人,故居在徂徕山西北之桥沟村。曾讲学徂徕山下,世称徂徕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石介26岁,中进士甲科,初任郓州(东平)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主簿。
在南京任职期间结识孙复,并引为知己,帮助他到泰山讲学,拜其为师,执弟子礼甚恭,影响所及,能使鲁人皆好学,是泰山学案的中坚之一。石介文章,“博辩雄伟,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尝作《怪说》三篇,斥佛老为“汗漫不经之教,妖诞幻惑之说”。指杨亿的时文“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对于抑制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以及开展古文运动,都起到积极作用。
北宋景佑三年(1036),石介任嘉州军事判官。康定元年(1040),因母亲去世,辞官归家奔丧。居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下种地,建徂徕书院,办私学授《易经》,“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夏,石介服丧期满,诏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
石介与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他从儒家立场出发,反对佛道,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是北宋初期教育家、文学家。欧阳修称他“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庆历五年(1045)卒于原籍桥沟村家中,享年四十一岁,葬于徂徕山下。欧阳修为石介撰《徂徕先生墓志铭》,称其“德如徂徕之岩岩,道如汶水之汤汤。”后人将石介列入“泰山三贤”,后又列为“泰山五贤”之一,在泰山南麓建有“五贤祠”奉祀。
1990年7月,泰安市郊区文化局在徂徕镇构桥村征集到1通苏轼题《遥寄祭守道先生文》石碑,元佑八年(1093)石方等立:碑长75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无额题,7行6列,计42字,书体为楷体。碑文中,苏轼对石介进行了高度赞扬。另外还发现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碑刻:“路出莱芜欲有题,感君追古思犹迷。生前谤议风霆震,死后文章天地齐。万种梦魂随我作,百般禽鸟为君啼。孤坟一掩徂山下,汶水年年哭向西。”
石介墓,于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7月4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把石介墓的坟头推平,但未挖开。此后,石介墓址已无标记。20世纪70年代末,在平整土地时,曾在石家林中挖开坟墓数座。墓室均呈圆形,直径约3米,深度约2米,底有防护层。墓室上部为高约1.5米的半圆形发券顶盖,大砖砌垒,顶部用大平砖收口,距地表约50厘米,木棺已烂,墓主无据可考。挖出陶灯座、陶瓦、陶罐等器物,俱已散佚。此后,石家墓林区域改建为农田,今石介墓及石家墓林地仍为农田。

【附录】石介诗选:

安道再登制科
雄辞磅礴压群英,再战戈矛锐更精。
裴度韬钤无失律,武侯节制是神兵。
千人尽服徂丘议,九合谁干小白盟。
帝宋开基八十载,连登科目独为荣。

麦熟有感
去年经春频肆赦,拜赦人忙走如马。
五月不雨麦苗死,赦频不能活穷寡。
今年经春无赦书,十月一雨及时下。
五月麦熟人民饱,一麦胜如四度赦。
吾愿吾君与吾相,调和阴阳活元化。
阴阳无病元气和,风雨调顺苗多稼。
使麦长熟人不饥,敢告吾君不须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