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陵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66&run=13

黄巢陵墓,又称“黄巢墓”,当地人称为“黄巢坟”,位于泰山东北麓老公山东南,岱岳区下港乡八亩地村南,黄巢冠村北。东经117°18′38″,北纬36°22′10″,海拔343米。唐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北宋所修《新定九域志》卷一《兖州古迹》载,兖州泰山有“黄巢墓”。这是史书中最早关于黄巢墓的记载。
泰山附近黄巢墓有二:一处在岱岳区祝阳镇境内,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胜概》载:“又金井庄西一坟,周十丈余,高逾五丈,土人呼为黄巢坟。按《新五代史》:巢为尚让所逼,死于狼虎谷。此去狼虎谷仅三里余,死葬于此,理或然欤。”另一处在下港乡八亩地村。根据现在一些遗址看,下港乡黄巢墓周围有自然村名叫“黄巢观”,有黄巢饮马之“搬倒井”,有黄巢阅兵之“点将台”,有黄巢制造兵器之“造甲峪”,还有祥沟庄、过马滩、二王庵、大堂沟、拉马峪等踪迹。黄巢观附近,农民翻土造田时,经常发现箭簇、兵刃等,1983年在墓北曾因大雨冲出一坑马骨。可见黄巢在此屯兵为时不短,死后埋于此地极有可能。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宋朝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逆臣下》载:“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黄巢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黄巢起义后和王仙芝起义队伍汇合,转战山东、河南一带。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荐为起义军领袖,称冲天大将军。为避开唐朝重军的攻击,展开流动作战,南下相继攻下了江西、浙江、福建、广州、广西,尔后又回军北伐,经湖南、湖北、安徽,于公元880年攻克东都洛阳,不久攻占了唐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黄巢又是诗人,戎马倥偬中,赋写诗歌,有著名的《菊花》诗留世。
由于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也没有乘胜追歼唐朝残余军队,以致唐王朝得以喘息休整,唐军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长安后来被唐军包围,粮尽,加之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黄巢的主要将领朱温投降了唐朝,做了叛徒。起义军粮草断绝,黄巢被迫无奈,率领军队撤出长安,又回师转战山东,唐中和四年(884)六月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身亡。
黄巢墓,东南为老公山,东面一里许有一条小河向南流淌,注入小安门水库,墓北5公里处有齐长城遗址。墓陵封土堆高6.8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6米。此墓民间又传为黄巢的衣冠冢。陵墓上原有古柏,久已荡然,今仅存白杨数株。
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1979年,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在墓陵前立“黄巢陵墓”标志碑一方。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和当地群众不断挖土破坏,致使该古墓封土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