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56&run=13

刘桢故里,即东汉末著名“建安七子”刘桢的故里,位于宁阳县城东17公里的神童山脚下。主要遗迹有刘公墓,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有刘桢书画院和七贤路。
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堽城镇刘伶村,原有刘桢之祖父刘梁(东汉人,官至尚书郎,后为野王令)之墓。据1993年出版的《宁阳县地名志》记载:“村落西南有一土墓,封土高20米,最大直径20米,据说墓前曾有碑碣,上刻‘刘公之墓’,墓旁曾有供奉刘公塑像的小庙”。
后人为彰显其才,建刘桢书画院。该院是神童山森林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雄踞于半山腰,在山顶裸露岩石及周围翠柏、山桃、水杏、黄梨核桃的衬托下分外醒目,主要由刘桢墓、展厅、大门及围墙组成。外墙有大小不等块石垒砌而成,墙石自然古朴,全无雕琢加工痕迹,仿佛展示刘桢质朴个性和机敏雄辩之才。
墙西北角隶书石刻刘桢著名诗作《赠从弟》,曰:“亭亭山中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该石刻体现了书法、内容、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之美。
从石刻南行20米,书画院大门便跃入眼帘,黑亮宽厚的大门、古色古香的门槛,处处蕴含着凝重和文雅。大门西侧用中、英文烫金书写“刘桢书画院”。
步入大门,是刘桢之墓。周围柏树笔直挺拔,大理石碑刻正面“刘桢之墓”,墓后是五间展厅,室内悬挂省内外名家诗画作品。正中是泰山画院刘雅琴女士所绘刘桢画像,两侧是将开征等书法名家书写的刘桢诗作《鲁都赋》《赠从弟》《遂志赋》,还有曲师大邢玉芬、宁阳朱天明的《反弹琵琶》《鹿回头》等画作。当代书法神童陈晓彦手书的“吞吐大气,继往开来”字幅概括了书画院的地位和作用。画院西侧是长24米的画廊,廊中彩绘三国故事,尤以刘桢轶事为主。西北角塑刘桢石像,东侧石刻刘桢《遂志赋》。史料载,当年刘桢就在此读书、习字、会友,著名佳作《鲁都赋》就作于此。他11岁因战乱避难许昌,离开家乡,此后与曹州王曹植、王粲、徐干、孔融多聚此吟诗作赋,游山赏水,30岁罹难,难前嘱家人将遗骨葬于祖籍书院。此后历代文人慕刘桢之名或到此苦读,或在此讲学。宋时东平的孙灏、在泰山书院讲学的范仲淹、国子监直讲姜潜、明朝京兆尹王贤、兵部尚书吴崇礼、礼部侍郎许彬、清朝太傅宁之凤等先后在此留诗作赋。1968年刘庄有志之士再建书院。1998年此山批建省级森林公园、青少年教育基地后,刘桢书画院再获新生。刘庄人增其旧制,再办书画展,目的是激励后人。
为凸显千年古城文化底蕴,宁阳县城新一轮规划对原交通路进行了科学改造,延伸加宽、绿化亮化,并更名为七贤路。规划中还将建树刘桢塑像及遗作雕刻,长眠于故土的文豪刘桢将对和谐宁阳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