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53&run=13

左丘明故里,位于肥城市石横镇南8公里处的衡鱼村。东经116°31′,北纬36°13′。衡鱼村是肥城市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形成了村落,现分为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三个自然村,有人口10828人,耕地18378亩。
衡鱼村原名“都君庄”,因上古时期的大舜帝曾在这里捕鱼、打猎、耕稼、建都,百姓称他为“都君”,为纪念他的功绩而名“都君庄”。清朝康熙年间又因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鱼类,又改为“衡鱼”,并将分散居住的三个自然村按方位分为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据清康熙《肥城县志》载:“都君庄在城西四十里衡鱼,即舜帝成都处。”
衡鱼,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故里,《左传》《国语》是他的传世之作,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他的许多故里遗迹,如左传精舍、祠堂、墓地、牌坊、以及其手植银杏树等。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左传》《国语》,是与孔子齐名的同时代文学家、史学家。历史古村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为其故里。其祖父、父亲均为楚国左史官,因长期担任左史官,所以在姓名前加上了左字。公元前550年,左丘明之父左丘成在楚国任左史官时,因该国处于战乱,便辞官回到故里都君庄,不久左丘成又受聘担任鲁国的左史官,在父亲的影响和辅导下,左丘明博览了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古籍,成年后他已具有了高深的学识,其父因病返乡后,他继任左史官。在任30余年终于写成了18万字的《左传》,其历史、文学、经济、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世代所推崇,晚年虽患眼病,他又撰写了《国语》,共21篇,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他手植的银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其胸围长7.8米,高30多米,引来不少游客在此观赏留影。左丘明去世后,送葬者倾庄而出,其族人将他安葬在村东北的高阜之处。墓前建有石碑、牌坊、石兽等,他著书的房舍改为左传精舍,村中族人给他修了丘氏家祠以示纪念,左丘明用过的石臼、石碾、左丘井至今尚存,故宅几经翻修尚存。
左丘明在任左史官时,尽职尽责,严肃认真,每发生国事及时记录,他性情厚重,言语耿直,德才兼备,为世人所崇拜,孔子与他同好共恶。据《论语·公治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经师”、宋真宗称他为“瑕丘伯”,宋徽宗称他为“中都伯”,明嘉靖帝封他为“先儒”、明崇祯帝封他为“先贤”等。历代文人称他为“文宗史祖”。清乾隆帝和咸丰帝对左丘明崇拜有加,封其后人为袭奉祀生员,先后赠其后人“经臣史祖”“敦崇名教”的匾额保留至今。
衡鱼村至今还流传着舜帝仁孝感后母以孝治天下的动人故事,百姓为他建有都君祠、都君庙、舜井唐槐,还有三官庙、关帝庙等,村东还有舜王冢。这里也是北宋抗金名将刘海东的故乡,他的墓碑至今还保存完整。这里又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纪念地,徐向前元帅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衡鱼战斗。衡鱼曾是上古时期的都城,这里物阜民丰,是九州通衢之处,历史上商贾云集,到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商号应运而生。钱庄、油坊、酒店、中药铺、杂货铺、印染等,各类店铺达到100余家,是肥城四大集之一。清光绪《肥城县志》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日寇侵略中国后逐渐萧条。
解放后,衡鱼曾出现过一度繁荣,但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曾陷入低谷。近20年来衡鱼的经济日趋活跃,成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昔日的古村面貌一新,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街道两旁建起很多商业楼,美观、新颖、别致,新建的居民楼整齐耀眼,各种各样的玻璃瓦把村庄点缀的富丽堂皇,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和电话,广大农民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