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3&rec=233&run=13

吴家林,位于宁阳县堽城镇吴家林村,在县城东北10公里处。其西北为辛安店村、月牙河北岸,东距蒙馆公路0.5公里。
吴家林为明代兵、刑两部尚书吴崇礼的墓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家林墓地还保存比较完整,占地约4.67公顷,有围墙、大门、望天吼华表、牌坊、石碑、石人、石兽和古柏700多株。后逐渐损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柏树大部分被盗伐,坟墓被盗挖,曾盗挖出陶俑、瓷器多件。今墓室尚存。

【附录】

吴崇礼传略
吴崇礼(1552~1626),字彬卿,又字体严,别号节庵,明代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人,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吴崇礼其貌不扬,却少小颖悟。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县学,14岁中秀才,是当时轰动宁阳的神童。28岁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首任山西蒲县知县,此时正值山西持续大旱,他走村串巷,问民疾苦,潸然泪下,连夜写成奏章,骑快马赶到京城,当堂奏闻皇上,神宗朱翊钧准奏,立即贷耕牛给农民,并下诏责太原知府知灾不报之罪。当时兵民杂居,有兵扰民之乱。吴崇礼亲临军营,严明纪律,将扰民首恶者当众斩首,军纪很快好转。并整顿吏治,惩处虚妄奸诈之徒,捐俸在北部山区凿井200余眼,使20余万农人受益。万历二十年(1592),吴崇礼因仁政爱民擢升山东御使。这年山东、河南、江苏等数省发生特大水灾,民生危难。他便将沿途所见绘成“流民图”呈与皇上。灾后山东人知其内情,均传颂吴崇礼体贴家乡父老之情,敢冒死请赈之气魄。后兖州等四府合议,为吴崇礼建生祠,以敬其功。他知晓后,疾书制止说:“但愿泽于当世,不求流芳于千古,只问心无愧尔。”万历二十三年(1595),吴崇礼被擢升为两淮按察副使。在这时期,两淮按察使的儿子为漕运副使。父子勾结,横征暴敛,不仅漕运税加收,而且延揽市面税收。一时商贾不堪重负,民怨大作。吴崇礼详察其情,掌握了确凿证据后,直言上书,弹劾赵氏父子。后来,赵氏父子被削职为民,吴崇礼被晋升按察使,督理漕税。他首先制定税制税规,并张榜公布于众,奖罚并举,漕税大增。万历二十八年(1600),他被封为淮扬按察使,拥有“代天子狩猎”“大事奏裁”“事立决”之大权。不久,他又改任两浙按察,代天子巡关阅兵,武功文治声名大著。天启五年(1625),他接兵部尚书之职。后因与阉党魏忠贤不和,外调南京任刑部尚书,后人称其为两尚书。
吴崇礼治家有方。吴族人为有崇礼这样的高官而骄傲,商定修建吴氏祠堂,动工时巧遇西邻李家(地方士绅名流)扩建宅房,吴李两家因一墙之地官司打到县衙,县官不敢过问此事,吴族人遂送信到京城,意在让崇礼借官威给李家施压。吴尚书看信后,回信一封:“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昔日秦始皇。”族人看信后深明其理,主动退让一墙。李家也为之感动,暗自退让,胡同比以前宽敞多了,便利了来往行人,后人便将此胡同命名为“道德胡同。”
天启六年(1626),吴崇礼辞世,葬于今址。谥定襄公,赠太子太保。著有《三边总图》《抚蓟奏略》等。吴家后人为看护吴崇礼之墓,便从县城西街吴家巷迁居于此。该墓地占地70余亩,有围墙、大门、望天犼、牌坊、落棺厅遗址、石碑、石人、石兽和古柏700多株。世事的沧桑,岁月的风尘,却永远掩不去这位刚正不阿、公道廉洁、体恤民情的封建官吏的英名。